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林

双月刊

1000-2359

hnsdwkxb@126.com

0373-3326281,3329293,3329252

453007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和富有启示性的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化治理: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行动

    宋俭李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质生产力作为引擎,将全面引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政府行动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化嵌入的方式,实现政府的智能化决策、精准化治理与协同化操作,进而提升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个体行动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化参与的方式,提高了政治行动的透明化参与,促进了个体数字化素养的提高.在社会行动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化运作的方式,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范围.在政治保障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领导力和思想领导力确保了党的全面领导,通过优化执政方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党的核心地位.

    数智化治理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政治行动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价值演替、理论辨识及中国路径

    王伯睿朱喆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内核,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奠基、支撑与赋能.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三个阶段的价值演替过程.古代农业文明体现了量的增长与质的缓慢进步,而工业文明则昭示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诞生与全球文明的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全方位驱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学理原点不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延伸,而且产生了与生产力形态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重构了新型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坚持破立结合的辩证立场,推动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实现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关注新质技术的隐藏风险,秉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与变迁.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理论贡献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实践

    朱春艳李东洺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从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依据、作用机制、实践路径的多重维度理解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复杂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历史依据是系统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的历程及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作用机制阐发了现代科学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新动能、新要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的内在机理;实践路径回答了高新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模式与路径,揭示高新科技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要素重塑实现更高层级跃升的时代命题.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历史依据机制

    数字新质生产力驱动教育平台智能化重构的治理逻辑

    董宏建路林湘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不但是开展公共治理的重要介质,而且是网络空间的核心要素.作为打通信息平台与技术空间的纽带,数据之于教育的内在价值超越了现存物理世界的智能化进阶过程.对于教育而言,数字新质生产力则以技术为基础,围绕数字化教育平台进行智能化的服务.一方面,教育平台的智能化运作走向,超越了传统教学工具和手段的单向度认知,有助于提升教育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促进教育公益性与服务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保持教育资源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基础上,打破数据公共平台的信息孤岛,推动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总体来看,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教育平台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应用场景.教育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行为,采用智能化的推荐方式,基于用户画像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及智能的匹配与调度.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教育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深度扫描,为教育过程提供个性化的智能辅导.

    数字新质生产力教育平台智能化重构

    思想方法与文明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图景

    米庭乐郭帅鹏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民族创造的文明境界与其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既是批判旧世界的方法论,又是新世界的构建原则.新社会将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发挥制度优势消除资本逻辑的弊端,创造一个人类与 自然和解以及人类自身和解的新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辩证法开创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回应时代诉求,解决时代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守正创新体现了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中的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尊重一般规律和开创独特的发展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物质与精神相互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超越了对立地、片面地看待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之境.

    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法思想方法文明境界

    迈向善治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价值定位

    陈莉莉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善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和系统工程,善治目标的实现要立足于中国历史进程,围绕民生、民意和民情而展开.在通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现实国情和民族复兴的善治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为落实善治为民的价值定位,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地开展了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善治特色,也彰显了为人类做贡献的善治情怀.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价值定位贯穿于为民造福的价值立场,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必将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善治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定位

    "课程思政"政策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徐曼郑宏宇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政策历经从地方试点到制度化阶段的演变,最后成为一场国家层面的高校课程育人行动.借助多源流理论聚焦课程思政进入政策议程并得以出台的内在逻辑发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失衡、专业逻辑与政治逻辑脱节、政策工具缺乏创新构成的问题源流形成了政策出台的合理性基础;地方试点经验、顶层设计驱动和理论研究支撑构成的政策源流提供了政策形成的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和育人目标的内在统一、国民情绪变化和关键职能部门发声定调构成的政治源流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课程思政"政策之窗"的开启是现实问题驱动、思政政策承续和育人理念创新交汇的结果.为不断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应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彰显课程思政政策对现实问题的观照;加强统筹规划,持续优化课程思政政策制度性供给;引领价值取向,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政治环境,以立德树人理念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政策体系内涵式发展.

    多源流理论课程思政政策议程

    共同治理:走出"官僚主义内卷"——基于湖北省"共同缔造"实践的理论反思

    陈明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中国基层治理实践中,出现了"国家投入越多,成效却越来越低"的现象,其成因被解释为"官僚主义内卷".如何走出"官僚主义内卷"成为推进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难题之一.湖北省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中,以"共同缔造"为方法,通过创新国家与社会双向供给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共同空间的互动场域,提升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和增强互动的仪式化频度,致力于构建共有习惯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渐孕育了"共同治理"的理论雏形.在共同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处于双向良性互动的状态,通过国家培育社会与社会反哺国家,实现国家自主性与社会自主性的有效结合.共同治理呈现出积极国家化的形态,这样既可以消解国家资源大量下沉与治理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的困局,又能消除国家公共服务能力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公共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望走出"官僚主义内卷"的困局.

    共同治理官僚主义内卷共同缔造积极国家化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风险规避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新双轨制

    张占杰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实施在落实"损害担责"原则的同时又带来了污染者的责任加重、行政机关的职责弱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受阻及环保组织的诉权闲置等一系列责任风险.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者过分关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私益属性.事实上,公益属性才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本质属性.围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公益属性的回归,在制度层面构建"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环境执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广义)"和"公益组织—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狭义)"并行的环境治理"新双轨制",在实现环境执法与广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狭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有效衔接的同时,可以有效规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施中的各种责任风险.

    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风险规避新双轨制

    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张怡歌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受法律控制是"法律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规范政府购买行为的应然要求.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受法律控制,必须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立法发展,对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参与主体的具体行为规则进行建构,界定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权力边界;平等对待公共法律服务的承接主体,尊重承接主体的意志和权利;引入服务接受者为中心的思维,增强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力,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合同履行质量评价、合同续订等的必备条款;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购买程序、合同管理程序与绩效评估程序,充分发挥多元监督机制.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主体的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通过责任追究将监督与评估转化为现实的责任,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发展.

    法治理念制度规则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