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林

双月刊

1000-2359

hnsdwkxb@126.com

0373-3326281,3329293,3329252

453007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和富有启示性的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体系、时代特征及现实价值

    汪荣有史志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意识形态这一战略定位,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坚持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创新"两个结合"的文化实践方略,以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体现了鲜明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人类文明新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逻辑体系价值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依据、价值要义与实践进路

    杨颖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彰显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的时代回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必须恪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长远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汲取群众经验和智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的飞跃,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必将指引着新时代的中国取得一系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这一新思想的创立,有着独特的科学依据、价值要义与实践进路,具体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落实."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要深刻认识并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实践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共同体论题:马克思资本范畴诠释的逻辑支点

    胡伟慕延滨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论题是马克思用以撬动资本范畴的重要逻辑支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经由共同体界划出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的第二循环,揭露了被物的关系所遮蔽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共同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初步实现了三大统一,即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阶段理论的统一、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同理论的统一以及资本范畴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持续推进政治经济学研究、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资本全球化生成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路径与指导.

    马克思资本共同体《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内涵、历史逻辑与价值指向

    田海舰连童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不是抽象的 自我意识,而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人民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通过对象性劳动确证 自身主体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不被任何外界强制力量剥夺的 自由、权利和尊严.马克思考察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演化过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与不合理性,强调人民主体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是"走向"应该",从物质力量支配人民的客体状态走向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状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注"现实的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超越资本主体价值的空洞性抽象性、重新树立起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人民主体无产阶级

    地方改革试点的实践样态与行动逻辑——基于"激励—问责"协同性框架的多案例分析

    黄振华杨文迪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试点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机制.中国的改革试点不仅是一种纵向的分级制政策实验,在横向上地方改革试点还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差异.改革试点对应的是宽泛的政策指导与政策的灵活性,政策执行的条件将直接影响地方改革效能.在地方改革试点中,激励结构与问责力度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两个关键要素.基于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问责强度和资源禀赋构成了地方改革试点的使动条件,地方主政者的行动态度、行动空间和行动能力构成了地方改革试点的能动条件,两者协同促使地方政府采取争先创新、稳妥有序、应付避责与象征执行的行动策略.因此,在地方改革试点中,要营造更具包容性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对均衡的制度结构,激发地方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提升地方治理效能.

    改革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执行

    公共性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善治逻辑

    王刚黄鹏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议题.村落文化作为乡村共同体的呈现样态,存在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来源和展演形态.文化公共性与乡村建设休戚相关,村庄政治精英不但引领了文化资源的运作方向,而且重新整合了村民的"文化习惯",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要通过政策宣传激发村庄文化的活力,围绕党群关系发挥村规民约的影响力,进而践行文化制度的本土化适应力.同时,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流失贯穿于公共议题的失语和公共空间的 日渐式微.因此,要不断涵养乡村公共精神,加强村民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文化赓续的公共空间,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和关系,通过重构社区空间,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公共规则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加强公共规则的宣传和教育,健全监督机制的信息反馈渠道.

    乡村文化文化振兴公共性善治

    法律实证主义的价值论问题——制度法论的解决方案与反思

    郭栋陈旭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是"与"应当"的二分自休谟提出以来,经过康德的阐发而逐渐渗透到法哲学研究领域,构成法律实证主义理论脉络中的隐匿线索.制度法论通过"制度事实"的概念架起了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理论联系,运用法律原则的工具实现了价值与规范的汇合,借助实践理性的范畴消解了事实与价值的背景差异.制度法论尝试构建一种融合事实、规范和价值的法律理论分析框架,以法律体系的开放性来回应价值论意义上的休谟问题.然而,"原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二分无法有效地回应规范命题,"制度事实"的概念是对规范与价值间界限的混淆,规则体系在事实的前提中隐晦地演绎出规范性的内涵.制度法论虽然立意新颖,观点独特,但仍然陷入了事实、规范与价值的纠缠.

    休谟问题法律实证主义制度法论制度事实

    粮食安全视域下耕地生态补偿的法治化进路研究

    李蕊王园鑫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生态补偿的法治化契合了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尚未制定耕地生态补偿专门性法律法规,《耕地保护法(草案)》对于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设计还存在诸多疏漏,未对耕地生态补偿制度予以明晰表达.为推动耕地保护,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着眼于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建构的权利基础,证成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构造的正当性,厘定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属性特质,进而着眼于补偿请求权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监督等多维度,对耕地生态补偿予以法治构造.

    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耕地生态补偿

    虚拟环境商标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胡光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美国、欧盟等多起涉及虚拟商品和NFTs商标侵权的典型案例表明,需要通过对虚拟商品和NFTs进行商标意义上的详细商品/服务分类和精准描述,用以明显区分与其形成对应关系的实物商品和虚拟商品.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则必须关注所在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的相似度、市场行为的融合度以及由此对消费者造成的对商品来源的认知影响等要素.对侵权行为的抗辩,基于NFTs可能具有金融、权证和艺术品的多重属性,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只有在能够证明用于铸造的底层内容具有艺术性并且不会造成混淆,或者单纯地用于权属证明而不是实现金融目的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合理使用"或者"权利用尽"原则.

    虚拟环境商标典型案例

    董事会国际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耀军高又壬任羽卓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之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董事会组成结构,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董事会国际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国际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国际化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强度以及外部不确定性越大,其董事会国际化对企业数字化的促进作用便越明显,且董事会国际化可通过促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鼓励和引导企业董事会的国际化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合理使用相关政策工具,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条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需求,助力企业在全球数字化变革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董事会国际化数字化转型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