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林

双月刊

1000-2359

hnsdwkxb@126.com

0373-3326281,3329293,3329252

453007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和富有启示性的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话语的中国化表征与全球化表达

    张立伟曲锋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是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专用术语,话语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话语权虽然属于软实力,但是软实力要依附于硬实力,没有硬实力的支撑与保障,软实力也就难以得到彰显和发挥.中国话语建构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情结和其他中国元素和特征为基础,中国话语的中国化表征与全球化表达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治理逻辑.中国话语面向世界进行全球化建构与全球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选择,就在于通过建构中国话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实现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体现中国话语的中国观、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世界观方法论建构

    迈向数字时代的青年圈层崇拜:生成机理、发展镜像与价值重构

    聂立清聂冠楠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的圈层崇拜和圈层化发展.社会阶层分化重塑加速了青年圈层崇拜的形成,消费文化与泛娱乐化双重裹挟,驱动多元文化向青年群体渗透,造成了青年圈层崇拜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体验的双重后果.个性化需求是青年寻求群体认同、形成圈层崇拜的关键因素.数字时代的青年圈层崇拜构成了网络圈层化发展极化形态的衍生物,因数字技术赋能而生发出新的表征,勾勒出特有的发展镜像,具体表现为圈层崇拜青年群体的低龄化趋势、网络与虚拟平台的数字化互动,导致崇拜内容聚焦化与娱乐化的多元交织,也加剧了信息茧房化与群体极化的风险.因此,要健全网络治理体系,增强虚实界限意识,强化技术赋能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方面着力,净化青年圈层崇拜生态环境,规范青年圈层崇拜交往方式,优化青年圈层崇拜内容,引领青年圈层崇拜的价值观点,重构青年圈层崇拜的价值行动,促进青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规制青年圈层崇拜文化的健康发展.

    数字时代青年圈层崇拜

    《乐书》纸背明代所司细务揭帖的性质、特点及文本价值

    张琛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文纸本《乐书》纸背揭帖是最新发现的文书原件,内容集束于明成化九年南京仓场细务,属所司细务揭帖,据钤印不同,可分为朱印揭帖和无印揭帖两种,二者在发文者、流转地、功用、内容上多有差异,在南京仓场日常活动管理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传世典籍中所司细务揭帖经后期删汰加工已失去原有的物质形态,内容零星而分散,多流转于中央衙署机关和省级机构,《乐书》纸背揭帖的发现可弥补其多项不足,它是能够反映基层机构运作的公牍实物,具有专于细务、文式简易、使用灵活、时效性强的特点,可实现明代公文在书式、文体、花押、印章、纸张与制度运作方面研究的新突破.在复原揭帖文式的基础上与唐、宋帖式进行对比,考察其来源可视为书式研究的新创获.

    纸背文献揭帖书式明代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变化与调整

    万军杰王文浩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初期,深具"妇女主义"倾向的妇女解放实践,在伸张广大妇女权益的同时,深刻改变了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拖曳旧有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秩序陷入剧烈震荡之中,致使革命阶级内部出现裂隙.伴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中的"妇女主义"倾向得以根本扭转.此外,基于对严峻的抗战形势和边区财政经济困难的考量,以及组织妇女参加生产活动的多重价值的认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策略,作别"妇女主义"的狭隘视角,转而探寻在发展生产的框架内实现妇女解放的路径.以"四三决定"颁布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出现了明显转向,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妇女工作,促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借鉴.

    延安时期妇女主义妇女解放妇女政策

    论虚构叙事中的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

    谭君强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厘清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指出其功用,说明其存在的某些含混与矛盾之处,有助于理解叙事文本的构成及叙事的内在机制.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和无叙述者所表现的叙述情境,呈现的或者是一种局部的、部分的叙述者暂时隐蔽的状态;或者其概念本身便具有矛盾性,难于成立;或者是以一种叙述声音代替另一种叙述声音.从整体上说,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叙述者、叙述、文本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虚构叙事叙述者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无叙述者

    "以人为喻"的审美思想与"情"的审美细化——白居易文质观审美刍议

    蒋瑞琰柏红秀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唐人以人论诗特征的审美理论,实现了对唐代审美才性论的理论总结.同时,白居易还将"文质"范畴中的"情"统筹细化为"情志""情性""情理"等审美概念,并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使其具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考察白居易的文质观,对于白居易研究和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白居易文质融合以人为喻"气力"说"粹灵"说

    论吕坤《交泰韵》的反切特征及其音韵学价值

    关伟华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泰韵》的上去声反切上字,有的是入声字,有的是阴声韵字.《交泰韵》上去声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在于要与韵组入声字的介音、主要元音相同.借由这个规则可以发现,《交泰韵》与歌韵字相关的两类特殊音读,即模韵的庄组字又读为歌韵;歌韵的精组、端组字有开合两读.将《交泰韵》与相关韵书、今方言语音材料进行比较,既可说明这两个音读的来源,也可进一步确定《交泰韵》的音韵学价值.

    《交泰韵》反切标准模韵庄组歌韵舌齿音

    家园记忆与期待:毕肖普旅行诗歌的景观书写

    罗瑞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蕴涵着政治、历史、文化、记忆和家园情感,成为身份建构的重要动态媒介.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旅行诗歌饱含丰富的地理人文景观,不仅承载着个人的家园记忆,更是诗人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透射出现代人共通的家园期待.毕肖普对沿途景观带来的家园失落感予以深刻反思,试图缓解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并藉由诗画景观绘制理想中的家园,彰显诗歌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同时,以敏锐观察和理性沉思体认着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观,探赜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自我的和谐共生.毕肖普把自己置于全球化语境中来确认地方身份,其旅行诗歌既有地域性又有世界性,景观书写中想象与现实的交融、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对于重构现代诗歌的人文精神、强化诗人的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伊丽莎白·毕肖普旅行诗歌景观家园

    基金会大学: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转设发展新模式

    赵国祥孟祥龙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独立学院转设是国家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分类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仍有102所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没有完成转设,占到未转设独立学院总量的2/3,严重影响整体转设进程.基金会具有举办民办高校的法人资格,其独特的筹款模式和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提高大学治理水平,有助于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实现转设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基金会举办大学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但在我国仍属于模式创新,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依托政府设立的基金会转设为民办高校还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省级政府协同完善具体政策,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基金会和转设学校之间关系,探索建立政府指导、社会支持、学校自主、师生认同、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

    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转设基金会大学办学模式

    法治教育的协同保障与中国实践

    段凡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教育是一种协同教育,强调法治教育的协同性并对这一协同过程进行有机保障,可促进法治教育目标和效果达到预期.推进法治教育的政治保障,意味着具有政治内蕴的法治教育的建立;通过普法责任制的有效确立,形成有组织的法治教育常态;需要特定的法治教育工作队伍知晓、认同和维护法治教育的特定属性和价值关系;需要构建和法治教育协同格局相适应的经济保障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和加强法治教育的协同保障能力,就是通过引导、组织、投入、协调和配置等过程,使得法治教育这一全面依法治国子系统工程发挥更好的实践功用.新时代法治教育的协同保障,既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构建和发展的体现,也是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彰显,更是法治教育中国实践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法治教育协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