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医学研究
河南医学研究

关方霞

双月刊

1004-437X

yxyj2006@yahoo.com.cn

0371-65952931,65952914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47号

河南医学研究/Journal Henan Medical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河南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疗法、新经验等)的原始论文和学术论著,科研法规、科学管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论述,科研成果传播和转化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学术进展等。主编由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暨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广兴教授担任,十几位省内外医学界知名学者任编委。1992年创刊以来,在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等各方面高标准、严要求,赢得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本刊已被多家权威期刊检索文摘、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内各医学图书馆、医学院校、科研部门和医学情报单位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风险预测

    胡维信王宸赵金廷
    4119-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2例接受内固定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08例)和验证组(104例),统计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并发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结果 312例患者术后共有56例并发股骨头坏死,并发率为17.95%;建模组和验证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中并发组与未并发组骨折原因、Garden分型、骨折线位置、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牵引、Garden对线指数、内固定物取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arden分型Ⅲ~Ⅳ型、骨折至手术时间>48 h、术前牵引、Garden对线指数Ⅲ~Ⅳ级、内固定物取出均是建模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依据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745~0.872)、0.789(0.724~0.850);建模组和验证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62、0.847,两组校准曲线均与预测曲线走向一致并且贴近;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 基于骨折原因、Garden分型、骨折线位置、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牵引、Garden对线指数、内固定物取出构建了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应用效果.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内固定术风险预测模型

    血清RBP、Cys-C与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郭辉贾梦丹李春旭
    4125-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胱抑素(Cys-C)与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伴高血压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就诊的单纯T2DM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RBP、Cys-C、血糖以及各项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L-C)、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将T2DM伴高血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增厚组以及斑块组,分析不同组别RBP、Cys-C水平的差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BP、Cys-C在T2DM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Cr、BUN、LDH、CK、Hcy、Cys-C和RB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在Cys-C、RBP水平比较上,颈动脉中层内膜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RBP分别与脉中层内膜厚度呈正相关(r=0.578,0.436,P<0.05).Cys-C、RBP联合诊断T2DM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940(0.890~0.972),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61、0.886(P<0.05),其诊断效能均优于Cys-C、RBP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 T2DM伴高血压患者Cys-C、RB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且二者联合检测在T2DM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能.

    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相关性

    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因素

    李玮王慧芳
    4128-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分析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304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疾病组,根据有无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分为并发组(35例)和未并发组(269例),另选取同期1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疾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4+、CD8+及CD4+/CD8+,另比较不同病毒感染患者CD4+、CD8+、CD4+/CD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疾病组外周血中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流感病毒感染患者CD4+、CD4+/CD8+低于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感染患者,CD8+高于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感染患者(P<0.05),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CD4+低于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感染患者(P<0.05);并发组年龄、入院前病程、吸烟史、睡眠时间<6 h、中高度发热、感染后运动负荷≥3 h·d-1占比及CD8+均大于未并发组(P<0.05),CD4+、CD4+/CD8+低于未并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入院前病程、睡眠时间<6h、中高度发热、感染后运动负荷≥3 h·d-1、CD4+/CD8+均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CD4+、CD4+/CD8+降低,CD8+升高,年龄、入院前病程、睡眠时间<6 h、中高度发热、感染后运动负荷≥3 h·d-1、CD4+/CD8+均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因素.

    呼吸道病毒感染T细胞亚群病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压力知觉对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

    刘海泳卢平黄晓雪
    4132-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压力知觉对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周口市中医院收治的89例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治疗后的哮喘控制情况[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分为未控制组(39例,C-ACT评分<20分)和控制组(50例,C-ACT评分≥20分).治疗3个月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CPSS)评估患儿压力知觉水平,比较两组患儿压力知觉和基线资料,分析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压力知觉对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结果 未控制组年龄、家庭年收入、遵医用药、血红蛋白水平、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与控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重、主要照顾者年龄、主要照顾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控制组CPSS评分高于控制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压力知觉水平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哮喘控制情况的危险因素(OR>1,P<0.05),性别、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血红蛋白水平、遵医用药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哮喘控制情况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压力知觉水平可影响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哮喘控制情况,且受不同年龄、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血红蛋白水平、遵医用药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疾病控制水平,促进疾病康复.

    支气管哮喘压力知觉哮喘控制

    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韦慧玲杨俊伟杜金红
    4136-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72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54例)和非感染组(118例).记录患者感染时间和感染类型.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分离鉴定病原菌,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患者肾移植术后常见肺部感染(51.85%)和泌尿感染(31.48%),术后2~6个月为感染高峰.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33%),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19.44%)、肺炎克雷伯菌(16.67%)和表皮葡萄球菌(15.28%).主要致病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度较高.主要致病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和舒普深等抗菌药物较为敏感,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耐药性较高.结论 临床可根据医院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对症用药,以提高治疗效率,尤其在术后2~6个月的关键期.

    肾移植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中的应用效果

    王乙竹申巧丹
    4139-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景华院区56名急诊护士为研究对象,2022年4-9月设为未实施PDCA循环法阶段,2023年4-9月设为实施PDCA循环法阶段,对实施前、后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DCA循环法实施后,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14.28%,针刺伤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优于实施前,针刺伤防护知识得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有效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形成了安全高效的急诊工作氛围,值得推广.

    PDCA循环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

    互联网平台上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吴琦张自森李灿宇
    414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互联网平台上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在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轮转的研究生住培学员79名,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教改组40名、对照组39名.教改组为互联网平台上CBL结合PBL方案教学,对照组为互联网平台传统教学.对比两组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并进行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包括学习兴趣、逻辑能力、自学能力、适应临床能力、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9个方面.结果 教改组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和临床操作技能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改组在提升学习兴趣、增强逻辑能力、提高自学能力、适应临床能力、拓展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基本操作能力、沟通及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联网平台上CBL联合PBL教学法能提高妇产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值得推广.

    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妇产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效果

    依洛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作用效果

    徐晓晨王全河靳梁羽
    4146-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依洛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可溶CD40配体(sCD40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Ap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204例老年CHD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102例.A组接受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钙片,B组在A组基础上接受依洛尤单抗注射液.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血管内皮功能、血清sCD40L、Lp-PLA2、Apelin水平、血脂指标及心功能参数,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93.14%,高于A组的78.4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内皮素1(ET-1)、sCD40L、Lp-PLA2、Apeli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水平均降低,且与A组比较,B组较低;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均升高,且与A组比较,B组较高(P<0.05).B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依洛尤单抗可调节老年CHD患者血脂指标,提高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清sCD40L、Lp-PLA2、Apelin水平,进而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冠心病老年依洛尤单抗血管内皮功能可溶CD40配体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Apelin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效果

    王德莉刘洋洋李岩
    4150-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AB)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状态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T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06例AB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入剂组和干扰素组.吸入剂组接受常规雾化吸入剂治疗,干扰素组增加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相关因子表达、睡眠状态.结果 干扰素组咳嗽、喘息、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吸入剂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RUNX3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干扰素组高于吸入剂组;CXCR3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干扰素组低于吸入剂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觉醒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干扰素组少于吸入剂组;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长,干扰素组长于吸入剂组(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治疗可调节AB患儿相关因子表达,改善咳嗽、喘息等症状,调控睡眠状态.

    喘息性支气管炎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剂睡眠状态

    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黄圣明程洁刘书芳刘刚...
    4154-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择取漯河市中心医院11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58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58例增加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MESSS)分值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升高,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钙黏蛋白(cadherin)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能够促使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脑梗死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神经功能神经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