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肿瘤基础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肿瘤基础与临床
肿瘤基础与临床

王留兴

双月刊

1673-5412

hnzl@zzu.edu.cn

0371-66658178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40号河南医科大学

肿瘤基础与临床/Journal 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Oncology
查看更多>>主要介绍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肿瘤临床科研成果、工作经验;有关肿瘤防治的调查统计;抗癌新药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研究成果、经验交流;肿瘤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讲座等。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多家专业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膜黑色素瘤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

    李红梅孟佳郝燕燕
    373-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结膜黑色素瘤组织中S100A4 蛋白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2023 年1 月于灵宝市福寿堂眼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56 例结膜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 S-P 法检测 S100A4 蛋白在结膜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根据检测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S100A4 蛋白高表达组(n=35)和S100A4 蛋白低表达组(n=21),比较S100A4 表达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依据结膜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8)、预后不良组(n=38),分析可能影响结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预测模型效能.结果 结膜黑色素瘤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0 个月,术后 1a存活率为 80.36%(45/56).S100A4 蛋白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术后1a生存率(9 个月,74.58%)均低于S100A4 蛋白低表达组(10 个月,90.47%;Log-rank χ2=3.485,P=0.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S100A4 蛋白高表达比例分别为 68.42%、73.68%、71.05%,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的22.22%、27.78%、22.22%(χ2=10.481,P=0.001;χ2=10.635,P=0.001;χ2=11.78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OR=2.042,95%CI:1.350~2.734)、淋巴结转移(OR=1.876,95%CI:1.225~2.526)、S100A4 蛋白高表达(OR=1.828,95%CI:1.354~2.301)是影响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S100A4 蛋白表达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结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16%、90.02%、89.34%、0.914.结论 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S100A4 蛋白高表达是影响结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模型预测结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良好.

    结膜黑色素瘤S100A4蛋白预后预测价值

    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紧密连接蛋白-1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杨广达剪柳萌陈倩雅
    37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紧密连接蛋白-11(CLDN1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生存预后价值.方法 首先使用UALCAN和KM-plotter数据库分析CLDN11 在乳腺癌中的 mRNA水平,然后分析其生存预后价值,最后使用 bc-GenExMiner v4.5 数据库分析CLDN11 在不同临床参数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织比较,CLDN11 mRNA水平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UALCAN数据库:P<0.001;KM-plotter数据库:P<0.001).生存预后分析结果表明,低表达水平的CLDN11 在乳腺癌中与更差的总生存期[UALCAN数据库:P=0.037;KM-plotter数据库:HR=0.58(0.42~0.80),Log-rank P<0.001]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KM-plotter数据库:HR=0.66(0.57~0.77),Log-rank P<0.001]相关.CLDN11 mRNA水平与不同年龄(P<0.001)、ER状态(P<0.001)、PR状态(P<0.001)、HER2状态(P<0.000 1)、三阴型乳腺癌(TNBC)亚型(P=0.001)以及基底样及TNBC亚型(P<0.001)相关.结论 CLDN11 在乳腺癌中低表达,并且可以作为预后指标,但是其分子作用机制仍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证实.

    乳腺癌紧密连接蛋白-11生物信息学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预后指标

    郑州市大学生传染病及肿瘤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杜新爱沈飞刘艳平崔帷...
    38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大学生对传染病和肿瘤相关知识的知晓及健康教育的接受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郑州市58 所高等学校非医学专业的12 个门类抽取1 200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结核病(T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肿瘤相关知识了解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个人史、防治知识、防治态度、防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分析大学生对3 种疾病的知晓情况及其健康教育的接受情况.结果 大学生对TB、AIDS、肿瘤的总知晓率、相关态度知晓率和相关行为知晓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5;P<0.001;χ2=153.454,P<0.001;χ2=577.270,P<0.001),TB、AIDS和肿瘤相关的总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低于相关规定要求的指标,进一步χ2 分割显示:大学生对AIDS的总知晓率、相关态度知晓率和相关行为知晓率均高于TB和肿瘤,对肿瘤的总知晓率、相关态度知晓率和相关行为知晓率均高于 TB(AIDS 与 TB:χ2=60.608,P<0.001;χ2=145.423,P<0.001;χ2=574.744,P<0.001;AIDS与肿瘤:χ2=9.714,P<0.001;χ2=20.295,P<0.001;χ2=159.755,P<0.001;肿瘤与 TB:χ2=22.269,P<0.001;χ2=59.176,P<0.001;χ2=161.846,P<0.001).大学生对TB知识的总知晓率与性别、户籍、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χ2=145.395,P<0.001;χ2=105.062,P<0.001;χ2=75.180,P<0.001;χ2=41.546,P<0.001).大学生对AIDS知识的总知晓率与性别、户籍、年级有关(χ2=105.645,P<0.001;χ2=50.228,P<0.001;χ2=4.953,P=0.026).大学生对肿瘤知识的总知晓率与性别、户籍、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χ2=4.531,P=0.033;χ2=49.271,P<0.001).大学生对TB、AIDS、肿瘤的愿意接受率、主动接受率和广泛接受(3 种及以上接受途径)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398,P<0.001;χ2=195.276,P<0.001;χ2=229.916,P<0.001).进一步χ2 分割显示:大学生对肿瘤相关健康教育愿意接受率、主动接受率和广泛接受率均高于AIDS和TB,AIDS愿意接受率、主动接受率和广泛接受率均高于TB(肿瘤与AIDS:χ2=15.256,P<0.001;χ2=86.105,P<0.001;χ2=133.767,P<0.001;肿瘤与TB:χ2=52.429,P<0.001;χ2=194.560,P<0.001;χ2=206.212,P<0.001;AIDS与TB:χ2=11.544,P=0.001;χ2=23.614,P<0.001;χ2=8.391,P=0.004).结论 加强TB、AIDS、肿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形成一定的健康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为提高健康宣传教育的效果,应选择大学生最喜欢和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同时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宣传团队,持久深入的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大学生TB、AIDS及肿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结核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知晓率健康教育

    全流程质量管理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调配中的应用

    刘胜利周晓燕王靖钞艳惠...
    385-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流程质量管理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抗肿瘤药物调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VAS抗肿瘤药物差错案例,对抗肿瘤药物调配全流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比较对照组(2022 年1 月至6 月)和实验组(2023 年1 月至6 月)的内部差错率和出门差错率,评价相关管理措施的效果.结果 全流程质量管理措施实施后,抗肿瘤药物内部差错率由 6.74‱下降至 3.67‱(χ2=10.166,P=0.001),抗肿瘤药物出门差错率由1.02‱下降至0.33‱(χ2=4.135,P=0.042).结论 对PIVAS抗肿瘤药物调配实施全流程质量管理,能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差错发生率,在确保成品输液质量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全流程质量管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调配

    血清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价值分析

    张仲毅冯小明芦翼飞
    389-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80 例肝细胞癌患者为调查目标,所有患者均行肝细胞癌切除术,并在术后随访1a.根据患者术后 1a带瘤生存和无瘤生存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评估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0 例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中,预后良好者66 例(82.50%),预后不良者14 例(17.50%).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前血清AFP、CA125 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t=5.228,P<0.001;t=15.580,P<0.001).血清AFP、CA125 高水平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26,P=0.021;OR=1.905,P=0.008).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可能受术前血清AFP及CA125 水平的影响,术前血清AFP、CA125 高水平提示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具有较高的预后不良风险.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切除术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预后

    高体质量指数和使用促排卵药的交互作用与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风险的关联分析

    李娜苗卉付亚静苗聪秀...
    393-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体质量指数和使用促排卵药的交互作用与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 58 例早期EC患者,所有患者经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治疗均已达到完全缓解,收集并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相加模型分析影响早期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58 例早期EC患者经治疗后均已达到完全缓解,其中 16 例出现治疗后复发,42 例未出现复发,复发率为 27.59%(16/58).2 组患者体质量指数、病灶直径以及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0,P<0.001;χ2=9.166,P=0.002;χ2=8.133,P=0.004).体质量指数≥25 kg/m2(OR=13.316,95%CI:2.734~23.899)、病灶直径≥2 cm(OR=6.773,95%CI:1.225~12.322)、使用促排卵药物(OR=32.983,95%CI:1.354~64.613)是早期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体质量指数≥25 kg/m2 与病灶直径≥2 cm、体质量指数≥25 kg/m2 与使用促排卵药物、病灶直径≥2 cm与使用促排卵药物的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 2.836、3.609、2.626,超额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6.936、12.384、5.653.结论 体质量指数≥25 kg/m2、病灶直径≥2 cm、使用促排卵药物是早期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危险因素间具有正向交互作用.

    早期子宫内膜癌生育功能体质量指数促排卵药复发风险

    马来酸阿法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吴彩霞杨晰王松陈娟娟...
    398-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马来酸阿法替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 年5 月,收集马来酸阿法替尼致不良反应文献的个案报道和病例系列报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文献 21 篇,合计 23例患者,共涉及25 种不良反应(其中2 例患者发生2 种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为 32~83 岁,其中≥61 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56.52%);其中男 11 例(47.83%),女 12 例(52.17%);患者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19 例,82.61%);用药1 个月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13 例,52.00%);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11例,44.00%)最为多见,其次为呼吸系统(7 例,28.00%)、消化系统(5 例,20.00%)、心血管系统(1 例,4.00%)、眼(1 例,4.00%).23 例患者中,13 例患者停药,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 例患者停药,自然好转;2 例患者未停用药物,其中1 例患者因可耐受该不良反应未行特殊处理,另1 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 例患者停药,经对症治疗后死亡;2 例患者未提及是否停用药物,其中1 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另1 例经对症治疗后死亡;1 例患者出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未停用药物,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然后又出现胃肠道出血,停药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 例患者停药,但未提及治疗及转归.结论 61 岁及以上患者使用阿法替尼后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并且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1 月内.阿法替尼致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为主,临床中应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阿法替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联合检测在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马鹏飞付康
    404-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联合检测对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预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2 月至2022 年10 月期间在周口市中医院接受治疗并完成18 个月随访的130 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 1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 组血清TPS、NLR、AGR水平,并分析观察组患者不同生存状态下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血清TPS、NLR均高于对照组,而AGR低于对照组(t=17.929,P<0.001;t=13.431,P<0.001;t=15.773,P<0.001).死亡患者血清TPS、NLR均高于生存患者,而AGR低于生存患者(t=5.310,P<0.001;t=7.090,P<0.001;t=3.845,P<0.001).血清TPS、NLR升高和AGR降低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9;P<0.001;P<0.001).TPS、NLR、AGR、3 项联合预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0.832、0.682、0.941.结论 TPS、NLR、AGR联合检测对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效能高,且患者高TPS、NLR与低AGR为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乳头状肾细胞癌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其对循环肿瘤细胞水平的影响

    贾晓君孟晓红王娜
    408-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循环肿瘤细胞(CT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3 年8 月在长垣市人民医院接受二线治疗的 42 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分到观察组(n=21),双数分到对照组(n=21).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吉奥治疗.比较观察2 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CTC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 61.90%(χ2=4.725,P=0.030).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86%、3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治疗后1、2、4 个周期,观察组C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344,P=0.024;t=4.552,P<0.001;t=6.210,P<0.001).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用于食管癌二线治疗,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显著降低CTC水平,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

    阿帕替尼替吉奥二线治疗食管癌循环肿瘤细胞

    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及凝血四项检测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张孟云张存良李瑾瑾
    41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糖类抗原 199(CA199)、癌胚抗原(CEA)及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检测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0 月在周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病医院检验科接受诊断的30 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 3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 2 组患者血清CA199、CEA、APTT、FIB、PT、TT水平,并计算阳性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A199、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4.473,P<0.001;t=40.116,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CA199、CE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6.944,P=0.008;χ2=4.444,P=0.035).观察组患者APTT、PT、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是FIB水平低于对照组(t=17.726,P<0.001;t=13.889,P<0.001;t=13.902,P<0.001;t=16.885,P<0.001).观察组患者APTT、FIB、PT、TT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076,P=0.004;χ2=6.667,P=0.010;χ2=13.303,P<0.001;χ2=9.774,P=0.002).CA199+CEA+凝血四项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 0.79、0.84,均高于凝血四项(0.73、0.81)和CA199+CEA(0.76、0.74).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CA199、CEA及凝血四项显著升高,联合检测用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凝血四项乙型肝炎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