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王传旭

双月刊

1009-9530

xbbjbu@hnnu.edu.cn

0554-6672792

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学院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原名《淮南师专学报》,2000年淮南师专升格为淮南师范学院,本刊也相应更名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并重新申请了CN、ISSN刊号。本刊坚持坚定的政论方向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注重学理探索的深度,信爱真知灼见的创识,张扬视野开阔的宏论,希望能够依靠群策群力的拼搏,共同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文艺事业的繁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民参与、组织培育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研究

    孙贝贝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民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对提高居民参与度和推动社区环境改善具有一定意义.文章使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日常参与和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对居民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社区应采用差异化志愿服务动员措施,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监督,培育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提升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进一步优化社区环境.

    居民参与社区自组织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为中心的考察

    王亮李圆圆杨中治
    73-7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为解决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文章从我国老龄人口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新时代老龄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聚焦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新时代,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构筑多元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新格局;弥合城乡差距,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度环境;订立合作供给契约,激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实体的活力.

    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体育公共服务

    乡愁视域下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李梦岩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愁是游子对故土故乡的复杂情绪,是难舍的情感、情结的反映.地缘和血缘关系构成了乡愁情感生发的基本要素,文化上的依恋则是乡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留住乡愁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引领,也是路径选择.乡愁可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以乡愁情感为引导,推进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协同,以乡村的人文、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以保有群体记忆为牵引,做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乡愁品牌为平台,完善保障体系,促进游子还乡;以乡愁文化的创新为着力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是留住乡愁、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乡愁和美乡村乡村振兴

    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以安徽工程大学纺织类专业为例

    童超梅周晓宏陶旭晨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底层逻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为着力强化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成效,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以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为切入,运用IPA分析法剖析学院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出口导向,提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有效实现当前本科生个性化、精准化的分类培养目标.

    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价值路径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

    李利军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担当关键角色.文章以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对象,阐释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内涵,分析其融合现状及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创设计类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相融合的新路径,即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融合,加强资金投入支持力度,以市场为导向融合用户需求,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不断促进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的迭代升级,为科技创新开拓较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高校文创设计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

    徽州节气民俗的当代传承与保护

    曲晓红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形态的变迁使得以指导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的节气逐渐淡出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部分节气民俗逐渐式微乃至消失.在现代社会,节气计时在通用历法中仍具有特殊的地位,节气因其与众不同的社会价值而被人们所遵从.古代徽州会举行各种节气民俗活动,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的反映.新时代民俗的传承和保护应从建立和开发民俗文化的多种样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节气饮食民俗融入日常生活三个维度,让节气民俗走进现代生活.这些样态都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到传承和保护,要关注民俗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节气民俗徽州地域文化

    秩序与规则:清代徽州民间土地契约与乡村治理的多维互动研究

    和乐乐卢语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契约作为徽民社会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至清代已进入较为成熟化、完备化的阶段.契约中蕴含的诚信、自由与法理价值观对调节徽州土地市场秩序、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以及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是徽州乡村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契约秩序的良好运行同样离不开乡村治理中各主体对契约秩序的维系.良好的乡村治理环境是契约秩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契约规则是乡村秩序稳定的基础.两者的良性互动对徽州民间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土地契约乡村治理秩序调节生态平衡

    数字化赋能农民画的活态传承方式研究

    汤超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辅助功用在艺术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占比的增大,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农民画的传承与传播,能有效地帮助农民画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及提升艺术价值,使农民画在思维创新、创作方式、产业衍生等方面适应新的阅读习惯与传播语境.将数字化与传统创作相结合、建立数字档案、与其他产业融合,能够助力农民画产业重新定位,借助数字技术,让农民画实现活态传承.

    农民画数字技术活态传承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艺美学的学术史脉络与理论体系建构——评高迎刚、王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当代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的多元结构》

    蒋文浩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迎刚、王潇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当代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的多元结构》一文,以中国式现代化观照文艺美学的发展过程,剖析了文艺美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一环的学术理路;通过分析当代文化性质的发展厘清了文艺美学在当代的困境与破局方法;最后,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归纳当代文艺美学理论"辐辏式"的多元化理论模型.这不仅有利于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与阐释,更为文艺美学如何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文艺美学文艺实践

    美育场域中中国艺术歌曲进高校路径探究——以20世纪前期艺术歌曲为例

    蔡枫丹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前期的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华民族美育资源库的重要来源.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经典.在高校美育教学中,其对于丰富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提升声乐技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作用.高校应当充分利用那些闪烁着民族艺术魅力的艺术歌曲,通过"听""唱""演",广泛地汲取音乐信息,提炼其中孕育的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的判断力,及音乐的表现力,将其运用于美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此助推大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

    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歌曲美育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