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从新

双月刊

1671-8852

mjwhu@whu.edu.cn

027-68755966

430072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楼前楼6楼东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以刊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瞻性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接受校内外优秀医学论文,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HC4对Erastin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张嘉诚董可帅余佳王卫星...
    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Src同源2结构域转化蛋白4(SHC4)对Erastin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GEO数据库分析Erastin干扰肝癌细胞系后SHC4的变化情况.选取HepG2和Huh-7肝癌细胞系,利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SHC4的细胞系(SHC4组)及转入空白质粒的对照组细胞系(vec组).采用CCK-8法检测过表达SHC4对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干预的肝癌活力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细胞MDA水平,谷胱甘肽(GSH)试剂盒检测细胞GSH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通路蛋白NRF2、GPX4、xCT的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Erastin干预肝癌细胞后,SHC4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HC4增加肝癌细胞的存活率,同时相较于vec组ROS和MDA水平降低,GSH水平升高,NRF2、xCT、GPX4蛋白明显增加.结论:SHC4通过调控NRF2-xCT/GPX4通路抑制Erastin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进程,进而促进肝癌的进展.

    SHC4铁死亡肝细胞肝癌Erastin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NRF2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在老年人群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陈媛李胜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在老年人群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间于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TCT检测的60岁以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体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0例,所有对象均按照2001年国际癌症协会制定的新Bethesda系统(TBS)标准进行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分类,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TCT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80例TCT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分型符合率分别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75.00%(9/1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76.92%(30/39),宫颈癌100%(7/7),其中2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1例为CINⅡ;15例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者经进一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例为炎症,2例为CINⅠ,4例为CIN 11,4例为CINⅢ;以病理组织学为确诊金标准,58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2.50%,22例为阴性,阴性率为27.50%;TCT检查诊断标准,6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6.25%,19例为阴性,阴性率为23.75%.TCT检查结果显示,对60岁以上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3%、72.73%、88.75%、90.16%、84.21%.结论:TCT检查有利于60岁以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液基薄层细胞学老年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诊断

    LncRNA-TMEM220-AS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任超叶明亮洪莹晖刘佳良...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lncRNA-TMEM220-AS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和对HCC生物学表型的影响.方法:基于TCGA下载的数据,使用秩和检验分析TMEM220-AS1在配对及非配对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Cox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TMEM220-AS1与预后的关系,使用KEGG和GO进行富集分析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与TMEM220-AS1相关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稳定敲低TMEM220-AS1的肝癌细胞株,检测TMEM220-AS1的表达量及其对H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HCC中TMEM220-AS1在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并可能通过参与凋亡相关通路发挥抑癌作用.细胞实验表明TMEM220-AS1不仅可以抑制HCC细胞的增殖,还可以显著抑制其侵袭迁移能力.结论:TMEM220-AS1在HCC中低表达,可以抑制HCC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可作为HCC的独立预后因素.

    TMEM220-AS1肝细胞癌生物信息学腺病毒转染

    CD1c作为肝细胞癌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与验证

    宋友爱刘朋朋兰建伟刘权焰...
    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肝细胞癌复发风险模型,并探究CD1c在肝细胞癌复发中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方法:从公共数据库TCGA中下载肝细胞癌的临床信息和lncRNA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差异分析、Lasso回归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预测肝细胞癌复发的风险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给患者进行评分,筛选与肝细胞癌复发有关的免疫基因.最后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筛选的免疫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共有4 539个差异表达的lncRNA(P<0.05),而复发患者与非复发患者肝肿瘤的差异lncRNA共有697个(P<0.05).二者取交集得到的30个候选lncRNA用于构建预测复发的风险模型.根据风险模型评分公式,将肝细胞癌患者分为高、低复发风险组.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训练组AUC=0.737,测试组AUC=0.780)相较于其他临床因素具有更好的预测诊断能力.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与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提示肝细胞癌的复发与免疫抑制相关.对风险评分与免疫基因作相关性分析,提示CD1c与肝细胞癌的复发有关(皮尔逊相关系数r=0.291,P<0.001).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进一步验证了CD1c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能力.结论:基于lncRNA构建的复发风险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肝细胞癌复发的能力,筛选出的免疫基因CD1c可作为肝细胞癌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肝细胞癌复发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CD1c

    肝癌新型microRNA标志物的鉴定及其预后价值

    陈文亮徐阳涛陈嘉羽刘昕...
    202-20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组织中microRNA(miRNA)的表达,构建预后模型,探索肝癌新型诊断及预后相关的miRNA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R包"edgeR"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中获取数据.通过COSMIC分析HCC-Altered Genes的相互作用,使用LASSO Cox回归方法,我们得到4个与预后相关的miRNA,通过构建预后模型预测肝癌预后.结果:在本研究中,7个miRNAs被确定为肝细胞癌的潜在诊断作用.此外,通过筛选TCGA数据库分期相关的miRNA,5个miRNAs与总生存期(OS)相关,3个miRNAs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最后将诊断相关和分期相关的miRNAs进行OS相关性分析,筛选出4个miRNAs构建预后模型,对HCC的预后进行预测.这些miRNAs和潜在的通路将成为HCC治疗的靶点.结论:本研究发现4个候选miRNAs可作为HCC生物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肝细胞癌microRNA生物信息学分析生物标志物癌症早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MRI斑块负荷差异与ABCD2评分相关性分析

    凡娜陈鹏飞李自凯杨威威...
    208-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3D-SPACE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斑块负荷的差异及其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HR-MRI检查的56例TIA及22例AIS患者病例,根据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ABCD2评分将TIA组患者分为低中危组(ABCD2<6,37例)与高危组(ABCD2≥6,19例).测量并计算病变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率、最大管壁厚度(WTmax)、最小管壁厚度(WTmin)、病变或参考层面管腔面积(LAMLN/LARL)、病变或参考层面血管总面积(TVAMLN/TVARL)、病变或参考管壁面积(WAMLN/WARL);标准化壁指数(NWI)、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和斑块负荷的差异.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负荷对低中危TIA组、高危TIA组、AIS组分组的影响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或Pearson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TIA组斑块负荷与ABCD2评分的关系.结果:AIS患者颈内动脉病变WTmax、WTmin、LAMLN、RI、NWI与低中危TIA组、高危TI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93、9.61、27.08、6.02、29.20,均P<0.05),其中组间比较WTmax、WTmin的差异仅低中危组与AI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AMLN、NWI组间比较低中危TIA组、高危TIA组分别与AI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NWI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斑块负荷影响指标(95%CI:2.87~14.75,P=0.004).ABCD2评分的得分情况与RI(r=0.291,P=0.029)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低中危组、高危组TIA及AIS患者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参数NWI与卒中及TIA分层患者存在相关性,RI与ABCD2评分存在弱正相关,是识别高风险TIA患者的潜在指标,对早期预防卒中的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高分辨成像斑块负荷,ABCD2评分

    Hybrid Ⅱ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

    王可鑫胡小平夏军王志维...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4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29~79岁,平均(54.51±11.66)岁,发病时间2~96 h.其中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7例、夹层累及冠状动脉2例、脏器灌注不良5例、下肢供血障碍1例、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4例、马方综合征2例.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行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去分支(Debranch)+主动脉支架置入术(TEVAR)16例,Bentall+Debranch+TEVAR 5例,窦部成形+升主置换+Debranch+TEVAR 20例.全组无单瘫、截瘫、昏迷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意识模糊1例、躁动4例、谵妄2例.低氧血症15例、气管切开4例、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5例.全组无延迟关胸、二次开胸止血及乳糜胸发生.随访6~12月,死亡2例,其中脑出血1例、重症感染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降低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近期效果良好.

    主动脉夹层杂交技术全主动脉弓部修复术神经功能障碍内漏

    胸外科微创手术围术期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出血及血栓栓塞风险的影响

    蒋鹏飞周雪峰
    22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微创手术围术期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出血及血栓栓塞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胸外科行胸部微创手术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6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实验组)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替代;另外30例(对照组)术前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及72 h引流量、住院时长、血栓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术后24 h及72 h引流量、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长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并接受胸部微创手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继续口服阿司匹林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TEG合理监测凝血功能下,可不停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胸部手术围手术期出血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段超尚晓强杨平段祥林...
    224-228,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聚髌爪结合袢钢板内固定术及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对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髌骨下极骨折患者85例,时段为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两组患者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对照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组,B组(观察组)为聚髌爪结合袢钢板固定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治疗前后活动度、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疼痛评分更低,生活质量更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功能优良率均较好,但观察组患者无评分为差的患者,优良率达95.2%,而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7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聚髌爪结合袢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在院治疗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髌骨下极骨折髌骨爪内固定术袢钢板膝关节功能

    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在肺隐球菌病中的诊断价值

    荣玉琼潘珍珍朱苗娟杨炯...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CrAg)检测在疑似肺隐球菌病(P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方法: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疑似PC的患者,均行血清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结果:在234例疑似PC的患者中,最终确诊为PC的患者127例,非PC患者107例.血清CrAg检测诊断肺隐球菌病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86.0%,其曲线下面积(AUC)[95%置信区间(95%CI)]为0.756(0.693 6,0.819 7).CrAg阴性和阳性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史、病灶类型及分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Ag检测有很好的特异度,有助于筛查疑似肺隐球菌病的患者,以便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

    肺隐球菌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特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