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ngHe S&T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文明学科化的本土话语构建——基于"黄河学"学科平台的文本分析

    尹全海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其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主办的"黄河学"高层论坛等学科平台,在黄河文明学科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形成了自主性知识体系。从"黄学""黄河学"到"黄河文明"学科群,以自主设置"黄河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为标志,黄河学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界定"黄河学"交叉学科性质,确认黄河、黄河流域和黄河文明为"黄河学"主要研究内容,明确提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黄河学"建设目标等,初步构建了"黄河学"学科体系。关于黄河文明标识性概念、黄河文明话语表达和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重大命题的构建,构成黄河文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黄河文明大河文明黄河学学科化本土话语

    刚健有为:黄河文化精神气质的生成与历史呈现

    王明钦岳鹏星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伴随着历史的沉淀,黄河文化逐渐衍生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并壮大的,呈现出自强不息、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并且在中原地区的历史实践最为凸显,最终作为核心要素融入中华文化精神。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刚健有为的黄河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的理论概括与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黄河文化精神气质

    教育理念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凝结再凝结——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雷润玲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价值体系积淀中价值的不断凝结和再凝结。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的凝结和再凝结,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价值体系共识基础、价值体现实践基础和价值实现路径基础。西安外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依托举办者黄藤理事长的教育理念。在他的教育理念逐步催生下,西安外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价值体系愈加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体现愈加丰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实现愈加通达。

    教育理念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凝结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宋雅鹏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办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不自信、焦虑、性格孤僻、敏感、易受伤害、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等。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程,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源对策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共性

    苏勇胜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取得成果,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深厚的伦理共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道德与利益的统一。

    自然社会道德利益伦理共性

    文化会通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赜

    尹丽洁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为"第二个结合")作为重大的时代命题,既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事实、历史经验的时代延续,又是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使命所在。作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有其独特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其之所以能够结合,不仅是因为二者在文化品格、哲学思想、理念主张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还在于二者相异相吸的文化磁场,赋予"第二个结合"深远的现实意义。新征程上,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明体达用、推陈出新,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文化繁荣、文明共生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交流文化使命

    数字赋能乡村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应用情景和优化路径

    王惠琴李玥瑶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生态治理从传统向数字化的变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落实数字规划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强数字监测服务,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质增效;三是建立数字评估模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四是聚焦数字源头管控,加大"数字生态"监管力度。

    数字赋能乡村生态治理应用情景优化路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支持对学业情绪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杨明高冉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自我概念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业情绪的影响,并探讨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以及学业情绪评定量表,在河南省鹤壁、新郑、新乡等地对385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调查。在问卷处理时,删除废卷25份,最终有效问卷360份。研究结果显示:(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业情绪的积极低唤醒和消极高唤醒维度在不同性别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3。026,P<0。05;t=1。974,P<0。05),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客观社会支持维度在不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8。096,P<0。01);(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r=0。655,P<0。01)及学业情绪(r=0。165,P<0。01)间呈现正相关,自我概念与学业情绪之间呈现正相关(r=0。257,P<0。01);(3)自我概念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支持和学业情绪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直接效应为-0。278,95%的可置信区间为(0。919,-0。567)。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支持对其学业情绪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全部影响可能是通过其自我概念来实现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学业情绪

    行刑反向衔接机制的模式分析与优化路径

    李晓静张宇思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刑反向衔接是在审查起诉、刑事审判等司法程序后连通行政处罚的衔接机制。该机制既包括"不起诉后-行政处罚"模式,还包括"刑事判决后-行政处罚"模式。前一模式中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发检察意见与检察建议,实现不起诉案件的"出刑入行",织密了轻罪治理责任网。后一模式中检察机关作为推进主体,在刑事判决后进一步判断行政处罚的必要性,全面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为优化行刑反向衔接机制,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后-行政处罚"模式中要加强数字赋能,实现深入治理;在"刑事判决后-行政处罚"模式中要促进协同合作,破解程序堵点;在行政违法行为监督中要坚持跟进监督,确保衔接质效。

    行刑反向衔接行政处罚检察机关

    生态环境"两法衔接"中检察监督的困境与出路

    郭祥李雪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生态环境"两法衔接"中检察监督的制度现状看,检察监督存在着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和监督手段刚性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移送监督缺乏上位法基础、检察监督程序不健全、检察监督的启动标准不明确问题。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为信息共享机制不顺、内部衔接工作不畅以及检察队伍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建议首先要健全"两法衔接"中检察监督的相关立法,在法律层面明确移送监督、完善检察监督的程序性规定、明晰检察监督的启动标准;其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由司法行政机关联合工信部门和环境执法部门协同建设,完善法律监督的数字化建设,招募环境学科的人员以充实检察队伍;最后,借助同级政府和同级党委的力量强化检察监督手段的刚性。

    "两法衔接"检察监督生态环境移送监督立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