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

侯一筠

月刊

1000-3096

pxzhang@qdio.ac.cn

0532-82898755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科院海洋所

海洋科学/Journal Marin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东优秀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1000-3096;国内刊号:CN37-1151/P;国内邮发代号:2-655;国外发行代号:BM6666)。该刊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及时、快速报道海洋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工艺及新进展等,对重大科研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特别予以优先报道。读者对象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从事海洋工程建设和水产生产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种痕量元素对鳗草毒性的半效应浓度研究:以地上部分伸长长度和最大光量子产量为指标

    王新华张玉刘明杰徐少春...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草床是重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痕量元素污染是造成沿海海草床退化的原因之一.鳗草(Zostera marina L.)是温带海域最广泛分布的海草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以鳗草地上部分伸长长度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砷、铬、汞、镍、纳米银、锌6种痕量元素胁迫下对鳗草的毒性效应,并确定 6 种痕量元素对鳗草的半效应浓度(EC50).结果表明,6 种元素均对鳗草地上部分伸长长度和Fv/Fm产生了抑制作用,NaAsO2、Na2CrO4·4H2O、HgCl2、AgNPs、NiSO4·6H2O、ZnSO4·7H2O对鳗草的半效应浓度分别为 2.1 mg/L(As:16.0 μmol/L)、89.8 mg/L(Cr:384.6 μmol/L)、0.65 mg/L(Hg:2.2 μmol/L)、8.1 mg/mL(Ag:75.0 μmol/L)、3.0×103 mg/L(Ni:1.1×104 μmol/L)、7.5×104 mg/L(Zn:2.6×105 μmol/L),不同痕量元素对鳗草的毒性大小为Hg>As>AgNPs>Cr>Ni>Zn.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受损海草床的生态修复及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鳗草痕量元素生长叶绿素荧光EC50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生长性状转录组差异分析

    梁斌杨美洁马兴浩石璞...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物种的生长性状直接影响其经济产值.本研究以生长速度具有显著差异的同龄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成贝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探究生长快慢个体组间基因表达差异,并探寻可能影响硬壳蛤生长速度的关键基因.结果显示,快速生长与缓慢生长的硬壳蛤群体间共有 1 590个差异基因,通过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在PPAR信号转导、免疫、消化等相关通路上显著富集.编码蛋白磷酸酶调节亚基和过氧化物酶体酰基辅酶 A的基因可能在 PPAR信号通路中影响硬壳蛤的糖代谢、物质传递等生命活动过程,进而导致不同硬壳蛤生长速度的差异.这些基因表达量高的个体可能具有较强的细胞内的代谢和物质传递能力,因此生长速度较快;此外,脂类消化代谢相关基因3-酮酰基-CoA硫解酶在生长快速的硬壳蛤中表达显著下调,这表明生长快速的硬壳蛤可能脂肪酸降解速度较慢,导致更多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积累;另一方面,多糖消化代谢相关通路中葡萄糖差向异构酶在生长快速的硬壳蛤中表达显著上调,过氧化物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和蛋白磷酸酶等免疫相关基因在生长快速的硬壳蛤中表达显著上调.这表明生长快速的硬壳蛤群体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保证了其更快的生长速度.本研究结果为硬壳蛤的生长性状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下一步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硬壳蛤生长性状转录组差异基因

    基于线粒体DNA比较中国、日本与美国熊本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

    宣益聪常广秋刘圣林志华...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熊本牡蛎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中国(浙江、南通、福建、广西、广东)、日本的 6 个野生群体以及美国的养殖群体共 188 个熊本牡蛎.对每个牡蛎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线粒体非编码区(MNR)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随后对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野生群体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在MNR序列中有更多的单倍型多样性,而日本和美国群体则相对较少.在COI序列中,中国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较小(-0.015 57~0.001 65),而与美、日群体间的FST要高很多(>0.2),而美国、日本群体间的FST较低(0.008 22).在MNR序列中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但是美、日群体间也存在较大且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109 68),显示线粒体非编码区在群体遗传学研究中较大潜力.AMOVA 分析以及单倍型网络图都揭示了中国群体与美、日群体间存在着遗传分化,并且美、日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与引种历史一致.综上所述,中国的熊本牡蛎野生群体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5 个群体间也不存在遗传分化,而日本的野生群体面临着种质资源衰退的问题,美国的养殖群体也由于多代人工培育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且与中国群体有着明显的遗传分化.本研究为后续选择育种群体以及杂交育种群体组合提供了参考.

    熊本牡蛎COIMNR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球参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刘静雯吴宁耿丽华王晶...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球参(Phyllophorus proteus)是一种产于印度尼西亚等热带海域,具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的低价值海参.本研究利用酶解碱解联用与离子交换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球参中分离到 2 种硫酸化多糖,经理化性质分析,确定 2 种多糖分别为岩藻聚糖硫酸酯(FS)与岩藻糖化糖胺聚糖(FG).分别采用 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对 2 种多糖进行纯化,获得了 2 种多糖纯化组分,之后采用稀酸水解FS得到dFS,采用β-消除降解FG获得dFG.体外抗凝血活性实验结果显示FG能够显著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时间,表明其具有非常显著的抗凝血活性.dFG 能够显著延长APTT和FIB的凝血时间,但对PT没有明显影响,即dFG可以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但不能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此调节 FG 的分子量可以加强对特定凝血途径的选择性作用,从而在保持较好的抗凝血活性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以上结果提示FG及dFG均具有开发成为抗凝血剂的潜力.

    球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岩藻糖化糖胺聚糖抗凝血

    不同形态金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雨佳唐保军魏涛吕小康...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形态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菲律宾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仔幼虫生长发育的效果,本研究选择人工培养的球等鞭金藻 3011、金藻粉和金藻泥作为饵料,投喂菲律宾蛤仔 D 形幼虫,测定了幼虫的密度、相对生长率以及淀粉酶(AMY)、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MAPK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投喂活体球等鞭金藻的菲律宾蛤仔幼虫在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方面均优于投喂金藻粉和金藻泥的幼虫,表明干燥处理和浓缩冷冻会影响金藻的营养价值;投喂藻泥的蛤仔幼虫存活率高于藻粉组,但生长率低于藻粉组;饥饿的蛤仔幼虫生长速度、存活率、淀粉酶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表明,合适的饵料供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金藻粉和金藻泥还不能完全替代活体金藻,在生产中可以作为添加剂部分替代活体金藻.本研究可为菲律宾蛤仔幼虫营养需求和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D形幼虫壳长密度基因表达

    C6-HSL信号及群体淬灭对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菌藻共栖体系的调控作用

    乔真李佳霖秦松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细菌群体感应己酰-L-高丝氨酸内酯(N-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C6-HSL)信号和群体淬灭作用对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长及藻菌互作关系的调控作用,以采集自南黄海中部表层海水的聚球藻富集样品进行培养实验,使用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测序检测培养体系的细胞丰度、群落组成;构建共现性网络,明确 C6-HSL 对培养体系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6-HSL 信号可以促进聚球藻生长,7 d 培养周期结束时实验组中聚球藻丰度约为对照组的 1.83 倍,而对细菌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C6-HSL 信号改变了培养体系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其中 α-变形菌中Rhodobacteraceae 和 Thalassospira 属的占比升高,而 γ-变形菌中 Marinobacter 属的占比下降,构建的共现性网络显示体系中微生物互作程度和网络紧密度均降低.分离聚球藻共栖细菌,筛选获得具有C6-HSL群体淬灭活性的 6 株菌,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 株)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 株),可以通过胞内途径实现群体淬灭;群体淬灭活性菌能够促进聚球藻生长,且群体淬灭活性强的菌株促生作用更强.本研究论证了群体感应 C6-HSL 信号和细菌的群体淬灭能力对聚球藻和共栖细菌的互作关系有调控作用,为后续深入探索基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作用的藻菌互作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海洋聚球藻群体感应抑制活性藻菌相互作用C6-HSLCV026

    基于WOS数据库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张小青王铄张芳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洋中尺度涡旋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利用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学科分布、期刊来源、被引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位居第一,且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但仍需提升该领域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并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主要涉及的学科有环境科学、海洋淡水生物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趋向多学科融合化发展.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涡旋形态学/动力学认知、涡旋物质输运过程及机制分析、涡旋-大气耦合效应及涡旋生态学效应等等,其中,中尺度涡旋能量耗散、次中尺度过程等难点问题仍需全球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海洋中尺度涡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海洋中尺度涡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CitespaceVOSviewer

    基于原位图像观测技术的海星监测方法研究

    朱明亮孙晓霞赵辰浩梁俊华...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星(Asteroidea)暴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灾害事件,给海洋生态和养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针对海星的调查多采用底拖网或潜水员下潜采集的方法,环保性和观测效率都非常低,缺少针对海星的高效、环保的监测方法.本研究以胶州湾多发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腕长的海星个体生物量估算方法和基于水下原位图像的海星监测方法,首次获取到胶州湾多棘海盘车的原位分布数据,为海星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海星(Asteroidea)监测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图像观测胶州湾

    斑马鱼早期胚胎血细胞分布特征

    秦思师何秋霞刘艳松金瑶波...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邻联茴香胺对血红蛋白进行染色,并对染色胚胎进行组织切片,利用解剖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将基因表达与血红蛋白染色分布相对应分析斑马鱼早期胚胎不同时期血液系统发育情况.定量PCR结果显示受精后 12 h,原始造血开始,受精后 24 h,血管开始形成,72 h之前斑马鱼血液循环系统已基本发育完全;而通过染色观察有一定的滞后,在斑马鱼胚胎受精后 30 h才可以观察到血红蛋白在卵黄囊中出现,受精后 48 h可在心脏观察到红细胞,此时通过切片可以在躯干和体节中发现红细胞;通过切片还可以在 72 h胚胎的脑部发现红细胞;受精后 96 h斑马鱼胚胎血液循环基本发育成熟.本研究不仅仅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对应描述了血管及血细胞(红细胞为主)的发育过程及分布特征,也为通过简单检测方法分析血液相关疾病的病理及毒理特征奠定了基础.

    斑马鱼胚胎血液

    利用微生物法两步发酵从虾壳中提取甲壳素的绿色制备工艺研究

    周忆杨皓月邢荣娥刘松...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壳是目前甲壳素的最主要来源.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方法,采用脱钙、脱蛋白 2 种菌株分别作用的两步发酵法已被应用于从虾壳中提取甲壳素.首先,本文从不同来源分离得到产酸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及产蛋白酶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在最佳条件下采用两步发酵提取虾壳中的甲壳素,进一步采用10%H2O2脱色,其中先脱蛋白后脱钙的顺序综合表现出的钙和蛋白质的去除率更高,所得脱钙率及脱蛋白率分别为(96.92±0.07)%及(78.46±1.29)%.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发现其与商用甲壳素结构相似度高,结晶指数为78.70%,微观结构表现为纤维状并带有孔隙.以上结果表明,利用这 2种微生物进行两步发酵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甲壳素.本研究为利用微生物法有效提取虾壳来源的甲壳素提供了参考.

    LactiplantibacillusplantarumPseudomonasaeruginosa微生物法甲壳素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