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真菌群落时空特征

    陶玉林邵帅李茂生危瀚...
    905-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水体真菌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真菌ITS rDNA绝对定量和其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系统调查了 202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海域表层水和底层水中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相较于春季[表层:(1.38×108±3.02×107)copies/L;底层:(1.71×108±3.78×107)copies/L]和夏季[表层:(1.14×108±3.64×107)copies/L;底层:(1.11×108±2.55×107)copies/L],水体真菌丰度在秋季[表层:(3.02×108±6.09×107)copies/L;底层:(2.56×108±3.61×107)copies/L]显著增加;表层与底层水体间真菌丰度差异不显著,但表现出离岸衰减的分布格局.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海水真菌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其相对丰度在秋季呈现明显升高.多样性结果显示,海水真菌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层与底层海水真菌群落多样性呈现不一致,底层海水中真菌群落季节性更为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表明,该海域真菌群落变化主要受溶解氧和温度影响.上述研究结果阐明了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真菌丰度及群落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为今后进一步深入解析河口生态系统真菌的生态功能提供依据.

    长江口真菌多样性ITSrDNA

    青藏高原尕斯库勒盐湖可培养嗜盐耐盐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分离方法对比研究

    马欣马想蓉朱德锐李轩领...
    916-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嗜盐耐盐微生物在生物医药、生物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青藏高原的盐湖微生物资源,以青藏高原尕斯库勒盐湖为研究对象,借助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盐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并采用寡营养培养、富集培养和梯度稀释等方法对嗜盐耐盐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分离与培养.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获得明确分类地位的细菌有30门50纲81目162科417属,古菌6门7纲9目15科39属.细菌优势属类群以矿生菌属(Fodinibius)和纤维单胞菌属(Gracilimonas)为主.古菌优势属类群以盐红菌属(Halorubrum)为主;纯培养法共获得502株嗜盐耐盐微生物,其中嗜盐耐盐细菌472株,分布在4门5纲7目9科13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其中巴纽尔斯菌(Balneolota)门 Fodinibius属可培养细菌是首次从盐湖中分离得到;嗜盐古菌30株,分布在1门1纲1目3科5属,优势属为Halorubrum.对比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分离结果发现,1/2 TSA培养基和1/2 RCA培养基更有利于嗜盐耐盐细菌的分离,最佳富集天数为7天和30天,稀释梯度10-1和10-2可与未稀释样本互为补充来增加可培养嗜盐耐盐细菌的多样性;1/102216E培养基更适合于古菌的分离,最佳富集天数为7天和14天,且样本不稀释分离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盐湖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方案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尕斯库勒盐湖嗜盐耐盐微生物分离培养生物多样性高盐环境

    参虾生态养殖池塘系统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研究

    刘峰董佩谕高云芳朱永安...
    931-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生态养殖对池塘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影响,采用陆基网式围隔,设置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密度:10、15 ind./m2)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密度:0、2、4、8ind./m2)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结果表明:收获各组刺参个体重、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虾个体重、成活率均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换水是系统氮磷收支主要途径.水层、刚毛藻、渗漏、底质积累、参、虾、吸附等收支都相对较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系统水环境氮磷负荷量分别为N-0.7 g/m2、P-0.5 g/m2.系统沉积物氮磷含量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其中总氮(TN)、铵态氮(NH4+-N)、总磷(TP)、有机态磷(简称O-P)含量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5月、11月低,7月、9月高.特征性磷季节性变化趋势和垂直分布趋势较复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特征性磷的赋存和分布与TP、TN、NH4-N含量密切相关.初步揭示出不投喂参虾生态养殖系统氮磷变化规律,以期为海水绿色生态养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参虾生态养殖氮磷收支沉积物氮磷赋存和分布相关性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SYBR Green I qPCR法检测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谭英赵玲敏翁齐彪黄力行...
    942-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感染鲈鱼、鳗鲡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间较强的亲和特异性,通过核酸适配体来识别、结合鳗弧菌,然后以结合的核酸适配体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通过Ct值来定量检测鳗弧菌的浓度,从而建立了鳗弧菌的适配体-qPCR定量检测方法.从特异性、标准曲线、灵敏度、重复性和应用效果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特异性地扩增鳗弧菌,且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变形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均无扩增;在103~1011 CFU/L的检测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鳗弧菌的定量检测;同时,该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其最低检测限为103 CFU/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0.17%和1.98%;最后采用该方法对鱼体组织样品进行了应用检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可用于水产品或食品中鳗弧菌的定量检测.

    鳗弧菌核酸适配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限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组织学响应特征分析

    郝晴崔闻博谷敏李双...
    951-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代谢和渗透调节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它的变化会影响头足类动物的能量收支、胚胎发育、个体生长、免疫能力、繁殖能力等多个方面,还会直接影响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抗氧化能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探究盐度胁迫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oponica)生理生化和组织学的影响,分别利用高盐(32)和低盐(18)对乌贼进行胁迫处理.结果显示,低盐胁迫6、12和24h后,乌贼血淋巴中的Na+、Cl-、K+、Ca2+浓度相较于正常盐度组均显著性下降.高盐胁迫12和24 h后,血淋巴中的Na+浓度相较于正常盐度组显著性上升;Ca2+浓度在12h后显著性上升.肝脏中SOD活力和CAT的表达量在盐度胁迫6 h后显著下降.鳃中Na+/K+-ATP酶α亚基和Ca2+-ATP酶的表达量在低盐胁迫24 h后显著下降.此外,H.E染色显示,低盐胁迫会造成乌贼鳃和肾组织核质比降低以及肝脏的病理性损伤,而在高盐胁迫后无变化.研究结果从生理生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解析曼氏无针乌贼成体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响应特征,为曼氏无针乌贼和头足类的盐度响应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支撑和理论依据,也对乌贼养殖过程中应对盐度波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曼氏无针乌贼盐度胁迫生理生化特征酶活性组织学分析

    舟形藻生物膜诱导下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的变态及其蛋白质组学响应

    徐筱琰杜美荣蒋增杰姜娓娓...
    960-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舟形藻(Navicula sp.)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附着变态的机制,选用舟形藻和虾夷扇贝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4个浓度梯度舟形藻液(1A、10A、100A和1 000A)下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率以及幼虫响应舟形藻生物膜诱导的蛋白质组学差异.结果表明,稀释10倍后的藻液(1 366 ind./mm2)所形成的生物膜对幼虫诱导率最高为45%,与空白组(13%)差异极显著(P<0.01),过高或过低浓度都导致诱导率降低.采用非标记定量技术(4D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舟形藻生物膜和对照组幼虫发现,经舟形藻生物膜诱导后共316个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或下调.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组织蛋白酶K、组织蛋白酶L、NAD(P)H氧化酶(形成H2O2)、软骨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和铁蛋白等.以上这些差异蛋白表达的上下调均与贝类幼虫在附着变态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息息相关.因此,舟形藻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幼虫体内的凝集素检测到舟形藻生物膜表面的多糖后,特异性与多糖结合,最终诱导幼虫完成附着和变态.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yessoensis)舟形藻生物膜变态蛋白质组学

    熊本牡蛎幼体、葡萄牙牡蛎幼体和长牡蛎幼体共生菌群构成随宿主发育的演替差异分析

    戴文芳叶静刘圣林志华...
    967-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同一育苗厂育苗的熊本牡蛎幼体、葡萄牙牡蛎幼体和长牡蛎幼体共生菌群随宿主发育的演替是否存在差异,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3种牡蛎幼体4个发育时期的共生细菌群落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它们的4个发育时期共鉴定到3 484个细菌OTUs,其中在D形幼虫、壳顶幼虫、眼点幼虫和稚贝期共有的OTU数分别占总OTU数的43.1%、24.9%、31.3%和36.8%.4个发育时期的优势菌主要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其丰度在不同发育时期存在变化,特别是在细菌属水平差异显著.在4个发育时期3种牡蛎幼体共生菌群多样性有所差异,其中在眼点幼虫期的长牡蛎幼体中菌群多样性最高,而在壳顶幼虫期的熊本牡蛎幼体中菌群多样性最低.值得注意的是,3种牡蛎幼体的共生菌群结构随宿主发育呈现相似的演替变化,但在相同发育时期菌群结构差异显著.进一步对它们各发育时期的共生菌群潜在功能进行比较,发现由共生细菌参与的糖类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脂质代谢、免疫系统等功能通路的丰度在D形幼虫期最高,而参与氨基酸代谢、细胞生长和死亡、其他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功能通路的丰度在稚贝期最高但在壳顶幼虫期最低.这些结果表明熊本牡蛎幼体、葡萄牙牡蛎幼体和长牡蛎幼体4个发育时期的共生细菌群落构成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受宿主遗传的影响明显.

    牡蛎幼体共生菌群发育时期构成特征演替变化

    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

    任鹏刘敬灿鲍凌翔胡青松...
    979-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 3种微藻饵料(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及3个饵料浓度(2.2、4.4和6.6 mg/L,干重)交互作用下翡翠贻贝的摄食率、呼吸率、排泄率、排粪率及钙化率,继而对翡翠贻贝在相应条件下的碳氮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翡翠贻贝摄食率受微藻种类影响不明显,但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呼吸率和排泄率主要受饵料种类影响,且饵料种类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高饵料浓度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组呼吸率高于亚心形扁藻组和球等鞭金藻组;饵料种类和浓度显著影响翡翠贻贝排粪率,在相同饵料浓度下,牟氏角毛藻处理组排粪率高于其他两种微藻组;同种微藻条件下,排粪率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翡翠贻贝钙化率受饵料种类及浓度影响不显著.碳收支方面,排粪碳与生长碳占翡翠贻贝所摄食碳量的78.37%~96.22%.各饵料组生长碳占比随饵料浓度增加而升高,投喂高浓度(4.4和6.6 mg/L)球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翡翠贻贝生长碳占比较高(71.75%~74.49%).氮收支方面,球等鞭金藻组和亚心形扁藻组翡翠贻贝生长氮随饵料浓度增加而增加,而排泄氮呈相反趋势.低饵料浓度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组生长氮和排粪氮最高,而排泄氮最低.

    翡翠贻贝微藻种类饵料浓度碳氮收支

    水华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及潜在致病菌的影响

    李彤成永旭孙云飞杨筱珍...
    98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水华频发制约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微生物群落响应水华发生与消退机制是预防与治理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对水华的响应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技术对拟浮丝藻水华下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潜在病原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体中的优势细菌类群为伯克霍尔德菌科(Burkholderi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aceae),底泥中的优势类群为 Steroidobacteraceae 菌科和 Burkholderiaceae 等;科水平下的蓝细菌门类群和其他大部分细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养殖水体中潜在病原菌的丰度与水华的生消呈现出相反的趋势,OTU365和OTU1614(均属于Candidatus Similichlamydia epinepheli)是其主要的潜在病原菌,而在底泥中潜在致病菌表现出富集的特征,以OTU128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CCA结果显示,蓝藻暴发过程中,Tem、NO3--N、NO2--N及NH4+-N驱使水体蓝藻门细菌类群的变异,NO2--N是驱动养殖水体潜在致病菌群落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为防治中华绒螯蟹养殖水华发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系统水华16SrRNA基因扩增测序细菌群落潜在致病菌

    显著琼娜蟹(Jonas distinct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楠楠汪凯欣吴文超吕文拯...
    997-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尾次目(Brachyura)物种蟹化现象是节肢动物进化史上十分重要的形态创新,但是也有少数种类在形态上表现出显著的去蟹化.为解析短尾次目去蟹化典型代表盔蟹总科(Corystoidea)物种的进化地位,以盔蟹科(Corystidae)显著琼娜蟹(Jonas distinctus)为对象,测定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特征,并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短尾次目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显著琼娜蟹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038 bp,包含37个编码基因和一段长非编码区;与短尾次目祖先型线粒体基因排序相比,该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明显重排,其控制区、ND2及6个tRNA基因(I、Q、M、W、C和X)的相对位置与当前已报道的短尾次目线粒体基因排序不同,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基因排序,并可用复制-随机丢失模型解释该重排现象;两种方法所得到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一致,均显示盔蟹科与菱蟹科(Parthenopidae)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同样具有去蟹化性状的蛙蟹总科(Raninoidea)(如蛙蟹科Raninidae和琵琶蟹科Lyreididae)关系较远,表明短尾次目独特的去蟹化现象经历了多次独立演化.显著琼娜蟹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结果不仅丰富了短尾次目线粒体基因重排类型,同时也揭示了盔蟹科在短尾次目中系统发育关系,为更好地厘清短尾次目分类及其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短尾次目盔蟹科线粒体基因组基因重排复制-随机丢失系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