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枸杞岛不同生境大型藻类与藻床无脊椎动物功能群的关联性分析

    田阔胡扬王一航杨晓龙...
    1172-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藻类是饵料和栖息地的主要供给者之一,枸杞岛大规模的贻贝养殖筏架和岛礁岸线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基质,但对该区域丰富的藻类资源与藻床无脊椎动物功能群的关联性知之甚少,由此也限制了对大型藻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深入理解.于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布设12个水体站位、3个潮间带站位,开展了 4个季度大型藻类及藻床无脊椎动物的采样调查.利用大型藻类与藻床无脊椎动物功能群的生物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LMMs)、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进行拟合,并用 glmm.hp 包解析了藻类各功能群对藻床无脊椎动物群落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贻贝养殖区的冠层藻类对植食者的影响虽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但每增加100 g冠层藻类,仅能增加1.76g植食者,二者间的能量转换小于自然界十分之一能量转换定律;潮间带的冠层藻类与碎屑食者和浮游植食者均具有非线性的显著相关性.分析认为,枸杞岛海域大型藻类以食物供给方式增加物种聚集的作用有限,其栖息地供给作用可能更为明显.对于碎屑食者和杂食者,红藻类尤其是钙质藻类是其更好的栖息地供给者.研究基于多模型量化分析了枸杞岛不同生境大型藻类对藻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为优化藻类资源管理和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新视点.

    大型藻类功能群无脊椎动物枸杞岛生态系统功能

    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蓄积代谢及生理应激的比较研究

    杨越聪张倩茹郑关超赵辉辉...
    1183-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与生理应激差异.结果表明,紫贻贝和厚壳贻贝中PSTs最高蓄积量分别为889.1和358.6 μg STXeq/kg,前者超出后者的2倍.代谢3天后,厚壳贻贝PSTs的清除率为88.8%,而紫贻贝仅为42.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贻贝各组织单日PSTs蓄积量与其产毒藻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清滤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生理应激方面,紫贻贝对产毒藻的清滤率与吸收率为厚壳贻贝的两倍.此外,紫贻贝肝胰腺组织的氧化应激与组织损伤更严重,导致其肝胰腺中PSTs向其他组织转移量与清除率均显著低于厚壳贻贝(P<0.05).综上所述,产毒藻暴露下厚壳贻贝通过改变摄食行为降低PSTs的蓄积量,导致厚壳贻贝中PSTs的安全风险明显低于紫贻贝,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双壳贝类对PSTs的蓄积差异机理提供了思路.

    贻贝种间差异蓄积代谢摄食行为生理应激

    海南岛东西近岸典型牡蛎礁总碳库储量及其变化评估

    施凯肖玉林孙春阳许强...
    1191-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牡蛎礁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钙化作用、生物同化作用以及生物沉积作用等来完成对碳的封存,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目前我国关于热带天然牡蛎礁碳库储量的研究较少.文章评估了海南岛近岸4处典型天然牡蛎礁(文昌龙楼、文昌会文、昌江昌化和儋州海头)的碳库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4处礁区的现存总碳库储量为18 734.6 t C,长期总碳库储量为16 883.08 t C.其中海头、昌化、龙楼和会文的现存碳库储量及单位面积平均碳库储量分别为15 923.42 t C(3.46 kg C/m2)、2 119.01 t C(6.09 kg C/m2)、494.53 t C(2.49 kg C/m2)和 197.63 t C(3.67 kg C/m2),长期碳库储量分别为14 334.11、1 898.99、460.08和189.91 t C.海头和昌化牡蛎礁单位面积碳库储量可能受到高温或低温的影响,在7月和12月出现下降趋势,而在水温适宜的10月和2月,牡蛎快速生长,同时导致单位面积碳库储量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牡蛎的繁殖可能是10月份单位面积碳库储量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2022年6~12月龙楼地区的牡蛎遗壳脱落导致牡蛎礁单位面积碳库储量连续下降,而2022年7月、10月和2023年2月会文地区牡蛎的死亡率升高,牡蛎活体壳和软体部分固碳量下降.研究表明,海南岛近岸天然牡蛎礁总体固碳效率较高,固碳潜力大,其碳储量受温度、海况及周边养殖活动的影响较大.研究同时发现上述区域仍面临人为干扰和系统退化的风险,亟需制订相关保护政策并开展有效的人工增殖,以保证其良好的固碳功能.

    碳汇热带牡蛎礁生物固碳囊牡蛎

    山东近海桡足类丰度和粒径结构的季节变化

    王铄张小青臧文潇宋书群...
    1201-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桡足类为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直接影响着渔业资源及经济养殖生物的产出数量和质量.然而,目前关于山东近海桡足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胶州湾、莱州湾和荣成湾等典型海湾,对山东近海桡足类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为了解山东近海桡足类数量空间分布的季节动态,基于ZooScan图像技术分析了 2022~2023年山东近海4个航次的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桡足类丰度、体积生物量、粒径组成和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关系,并构建了标准化粒径谱以表征桡足类的相对粒径分布和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春季(5月)、夏季(8月)山东近海桡足类丰度高于冬季(2月和12月),丰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渤海测区.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春季桡足类丰度与表层海水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夏季则与表层海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春季桡足类标准化粒径谱截距最大、斜率最高,表征出春季近海桡足类的生产力水平、向更高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皆高于夏、冬季.夏季桡足类标准化粒径谱截距与表层海水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海域桡足类的数量动态变化可为渔业资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桡足类体积生物量粒径谱季节动态

    基于环境RNA研究西太平洋浅水海山区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细菌的关系

    尹婷婷赵峰刘巍岳徐奎栋...
    1213-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山遍布大洋海底,由于其特殊海底地形和水文动力环境,孕育了丰富且特殊的生物群落.采用环境RNA技术分析西太平洋M4浅水海山区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并与环境DNA技术检获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二者的异同.研究发现,RNA和DNA技术检获的表层和DCM层群落结构相似,在200 m以深的水层中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共甲藻纲的相对丰度在DNA数据中占比高于RNA数据,因此可能被基于eDNA的技术高估;而甲藻纲和金藻纲则相反,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通过真核微生物与细菌的共现网络,揭示甲藻虽然是海山区叶绿素最大层共现网络中的关键类群,但其与细菌的相互关系弱,且代谢活性较弱.金藻中行混合营养的类群以及Bicoecea类群,在深层海水中普遍存在,且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环境RNA技术可检获有生命活性的物种分布,为海山区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提供更完整的认知.

    深海环境RNA扩增子原生生物多样性海山效应

    两种不同生境卤虫肠道微生物差异及其对宿主环境适应性的影响

    韩学凯张睿扎西拉姆李科...
    1223-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卤虫(Artemia)是生存在高盐水体中的小型甲壳动物,其能够耐受多种极端环境,并可在不同的栖息地展现出不同的生理适应性,然而目前对于不同海拔地区卤虫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与卤虫环境适应机制了解甚少.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技术,首次对来自高海拔地区的拉果错卤虫(A.tibetiana)和低海拔地区的渤海湾卤虫(A.franscicana和A.parthenongenetica的混种)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弧菌属(Vibrio)的丰度在拉果错卤虫肠道内显著升高,而嗜盐乳杆菌属(Halolactibacillus)、玫瑰变色菌属(Roseovarius)等的丰度在渤海湾卤虫肠道内更有优势.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与低海拔的渤海湾卤虫相比,拉果错卤虫参与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明显富集,戊丙酯菌素、玫瑰黄素以及脂肪酸合成所必需的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亚麻酸、脂肪酰辅酶A等代谢物显著积累(P<0.05).这些代谢物的积累可能有利于增强拉果错卤虫适应高海拔恶劣环境的能力.研究结果揭示了在高低海拔两种不同生境中的卤虫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肠道代谢产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为不同生境卤虫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重要见解.

    卤虫海拔肠道微生物代谢组学16SrRNA

    高效氨氧化细菌筛选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刘勇江兴龙黄秋溶杨若兰...
    1236-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水产养殖水质或尾水中氨氮的高效快速降解,开展了氨氧化细菌的筛选优化及其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从池塘活性淤泥中,主要通过应用格里斯试剂显色反应筛选得到一株具有异养硝化作用的氨氧化细菌NH-1,开展了 16S rDNA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药敏和溶血性的安全性试验;氨氮降解条件优化及工厂化养殖尾水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NH-1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仅对亚胺培南表现出耐药性其他抗生素敏感,且为γ型溶血菌株不产生溶血素;以葡萄糖为碳源、水温24.9 ℃、pH 8.1、C/N9.1和接种量0.7%的实验室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24 h对养殖尾水的氨氮降解率为96.3%;工厂化鳗鲡养殖尾水处理应用实验中,水力停留时间24 h对氨氮降解率为95.9%.表明菌株NH-1能安全高效降解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氨氮,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异养氨氧化细菌氨氮硝化作用养殖尾水

    外源ACC对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果孢子放散的生理影响及转录组分析

    周学优孙德光孙雪徐年军...
    1245-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是我国产量第二大的养殖海藻,以龙须菜为材料,分别添加5种浓度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探究了其对龙须菜果孢子放散的作用,结果发现250 μmol/L的ACC促进果孢子放散效果最佳.外源添加250 μmol/L的ACC后,第2天和第5天龙须菜光合作用进一步下降,第5天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上升,表明龙须菜果孢子的放散还和抗氧化系统密切相关.转录组结果显示ACC处理后第5天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糖酵解通量增加,TCA循环和氮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外源ACC显著上调了茉莉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对乙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ACC促进龙须菜果孢子放散的作用,为龙须菜的快速繁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龙须菜果孢子放散1-氨基环丙烷-1-羧酸转录组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

    叶思齐陆化杰张弼强赵懋林...
    1258-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评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丰度,掌握鸢乌贼资源分布与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用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对2015~2021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进行标准化研究,并评价各因子对CPUE的影响.GLM模型结果显示,6个变量对CPUE影响显著,依次为年份(Year)、月份(Month)、经度(lon)、纬度(lat)、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 a);依次加入六个显著变量构建GAM模型,并通过对不同GAM模型的AIC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包含6个变量的GAM模型AIC值最小且模型最优,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37.80%.研究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高CPUE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期间,13°N~20°N、58°E~66°E、SST 为 26.0~29.0 ℃、chl a 为 0.07~0.73 mg/m3 的海域内.整体而言,基于GLM模型和GAM模型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鸢乌贼资源的丰度变化情况.

    鸢乌贼西北印度洋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性模型

    中国海角蓑海牛属(腹足纲,裸鳃目,蓑海牛科)一新记录种

    郑舒桤张均龙张树乾
    1268-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采自三亚潮间带的裸鳃类标本,鉴定出角蓑海牛属 1 种:斐济角蓑海牛 Anteaeolidiella fijensis Carmona,Bhave,Salunkhe,Pola,Gosliner & Cervera,2014,该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系中国新记录种.利用体式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颚片和齿舌进行了拍照,基于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构建了角蓑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并利用ABGD和bPTP物种界定方法对该属种类进行了界定.斐济角蓑海牛之前仅在斐济和印度海域有过报道,其在中国海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该种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有非常广的分布范围,因此对研究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内物种的扩布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角蓑海牛属斐济角蓑海牛新记录种印度-西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