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惠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惠州学院学报
惠州学院学报

赖美琴

双月刊

1671-5934

xb@hzu.edu.cn

0752-2527281

516007

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湖

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它的前身是《惠阳师专学报》,1994年更名为《惠州大学学报》,为季刊。2002年刊名更改为《惠州学院学报》,刊期为双月刊,每年第1、2、4、5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期为自然科学版。《惠州学院学报》乃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国内刊号为CN44-1553/Z;国际连续刊号为ISSN 1671-5934。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我刊在首届全国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质量进步奖;并获第二届广东高校学报三等奖。2003年4月,又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3年8月荣获惠州市第二届内部刊物评优活动三等奖。自1995年以来,我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先后有5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复印。目前编辑部工作人员6人,其中副高3人,中级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2人,本科3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庭参与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幼儿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

    任秀琼肖孙昕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班幼儿父母参与、幼儿自我调节与入学准备间的关系,对莆田市某公办园100名大班幼儿及其家长和带班教师分别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相关性、回归和中介分析.研究表明,家庭参与正向预测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幼儿自我调节在家长参与与入学准备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入学准备教育中需要提升家长参与质量并关注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家庭参与幼儿自我调节入学准备执行功能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与对策

    余中元陈品全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维导图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可.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翠竹学校为例,对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及教师进行结构式访谈,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和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率较低,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力欠缺,学生课堂笔记缺乏知识结构的凝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地理教学效益的策略和建议.

    思维导图初中地理综合思维教学建议

    CLIL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之路

    李灵丽林淑芳戴丹婵蒋慧芳...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迫在眉睫.CLIL为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新视角、新内涵:开辟文化"第三空间",倡导用外语传播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开发显性和隐性整合课程,实现多元交互;重视"即学即用,即用即学",促进意义建构.未来还需要协同外语课程思政所涉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整体认识和行动.

    外语课程思政CLIL高质量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下中小学思辨英语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

    左苗苗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评估了中小学教师对思政背景下的思辨英语教学课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同课程思政、思辨能力培养和语言学习的互相促进关系.教师普遍支持团队协同建设融合思辨和思政的英语课程,但面临内容材料选择、课程计划评估、教学时间安排和学生个体差异等挑战.因此,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辅助支持的互动教学形式,同时支持教学中超语言的使用,并对中小学教师英语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融合培养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课程思政思辨能力课程发展教学实施

    论毕飞宇《玉米》三部曲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冯爱琳谢铟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毕飞宇《玉米》三部曲身体书写

    曹文轩的美学乌托邦及限制

    张继荣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救赎人心,有其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小说也呈现出情节重复、不合逻辑、人物形象单一固化等问题,反映出失"真"的"美"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因精神资源不足导致的自我重复、思想乏力的困境.

    曹文轩美学乌托邦美学意义创作困境

    "自由话语"场域中的子君"人生"——鲁迅《伤逝》的存在主义透视

    贾荣华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伤逝》中的典型人物"子君"的一生,她的存在与死亡的人生悲剧历来是学界议论的重点.如果从"人"的本身,从存在主义的观照中探查子君的存在与死亡之谜,则可以揭示支撑子君存在的三重本质是在"自由话语"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涓生的"热爱"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博爱".而子君的死亡原因则是她在"自由话语"的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三重本质崩塌、瓦解的过程.通过这种对于人本身命运的观照,可以为现代人的精神荒原,为现代人如何生存、如何去爱、如何完善自身的本质建构提供一种借鉴和反思.

    自由话语本质存在死亡

    及物诗学与"她者"传奇:论《千里江山图》的革命书写

    王秋实
    98-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里江山图》的革命书写展现出了较为别致的面孔.小说着力抚平了过往宏大叙事中的缝隙与褶皱,通过丰富细腻的物象为革命赋予了可供沉淀凝结的基点,呈现了在场性的历史时空与在地化的革命行动,同时接续了市民传奇的写作策略,利用民间伦理改写革命动机,依靠市井逻辑呈现革命图景,为革命书写敞开了爱欲化、都市化、生活化的表形与表意空间,再辅之以"她者"化的革命观像与苍凉的美学底色,在深沉的咏叹中诠释了革命时代普通人的复杂心声,既焕新了革命美学的纹理,又令革命的抒情策略发生易辙.最终,《千里江山图》接续了海派文学与先锋文学的精神血统,彰显了对本土社会与文艺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

    《千里江山图》革命书写物象传奇"她者"

    论古尔纳《博西》的创伤叙事

    李优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尔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博西》对主角"我"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创伤机制来分析,偶然的事件唤起了主角的创伤记忆,能指的重复体现了创伤记忆被主角再现和拒认的方式,进而导致主角的创伤难以愈合.究其根本,"我"的创伤难愈不仅与死亡事件本身的冲击性有关,也涉及到其背后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债务.在创伤叙事中,亲历者常常陷入沉默与言说的两难悖论,但对作者古尔纳来说,记忆创伤和言说创伤既是其理应担负的伦理责任,亦是其抵抗政治的一种诗学表达.通过将《博西》中的"我"塑造为无法从创伤中解脱的角色,古尔纳表达了他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坚决立场.

    古尔纳《博西》创伤叙事

    论"为"字被动式的起源

    孙会强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 V"被动式.

    动词语法化介词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