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何俊

双月刊

1674-2338

hsyxuebao@hznu.edu.cn

0571-28865870 28865871

310036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林街16号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杭州师范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1979年8月创刊,1983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120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多年来以创高水平学术期刊为目标,关注中国社会变革、理论前沿与学术自身增长,实事求是,繁荣学术,积累文化,服务于科研教学。本刊学术优势在文化、哲学、历史、学术史、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走专题化、特色化道路,先后设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研究”、“20世纪学术回眸”、“现代性与中国文化传统”、“90年代研究”、“当代小说讨论”、“21世纪学术研究”、“21世纪哲学前沿”、“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语言及其应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浙江地方学术文化研究”专栏,推出特邀主持人制度,邀请著名学者主持重点专栏,约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撰写高质量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浙江省一级期刊的称号(浙江省学报仅两家)。199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执行优秀奖。2002年蝉联第二届中国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9月,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比,被评为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社科学报仅一家)。 2004年是被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国家期刊方阵评选的10家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语哲学经典诠释的"存有论转向"——从古典汉语的"存""在"起论

    林安梧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由汉语哲学经典的深层考察,旨在豁显以"道"为中心的诠释学,这正与我们古典汉语所用"存""在"两个字,或者"存在"一词,有深切的关系,而此中隐含着一"存有论的转向".首先,对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所采用的"逆向格义"做出深层反思,指出如何取得交谈对话的主体性,是迫切而必要的.其次,汉语哲学的特性不同于西方哲学之以"话语"为中心,是以"存在"为本位.经由汉字语文学的考察到经典诠释学的深层发掘,确定了汉语哲学"存在"的特性.经由这样的"存在的回归",从"存有的执定",到"存有的开显",进而上溯到"存有的根源",如此便构成了"存有三态论".明显地,究其根源来说,"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是优先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的,《易经》的生生哲学正好与此呼应.最后,须知"存在"就是"生成","生成"与人的"参赞化育"息息相关."存在"就其首出性来说,并不是作为认知的对象,而是作为与价值、实践和合为一的生命总体.这在古典汉语及典籍里,表现得格外分明,我们唯有唤醒古汉语的语感,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才能如实地揭露"存在的"本怀.

    汉语哲学存在经典诠释学存有三态论古典汉语存有论转向

    论马一浮的内圣外王思想与现代儒学的走向

    朱晓鹏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一浮全盘继承了传统儒学以"内圣外王"为其基本宗旨的理论传统.然而面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现代新儒学对"内圣外王"的追求所遭遇的巨大困难,马一浮以其对原始儒学的彻底回归,独树一帜地强调了以六艺之学为内圣外王之学的基本内涵,并以内圣涵摄外王,从而重建了以体认自性为中心的内圣外王之学.马一浮的这种内圣外王观不仅正好回避了现代新儒学所面临的从"老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的难题,为现代儒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以精神境界的完满和超越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未来走向,而且对于寻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一浮内圣外王儒学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融合

    近代日本的文明论、殖民论及其批判之声——甲午战争130周年祭

    王锐
    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的词汇,"文明"(civilization)这一旨在描述理想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生产方式、道德准则、个人特质的词汇与近代日本的殖民扩张活动之间有何关联,日本的意识形态家们是如何将文明与殖民扩张勾连起来的?在近代日本,有无检讨、批判这一做法的声音,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凡此种种,值得展开讨论,此乃理解甲午战争以来东亚局势的重要内容.

    甲午战争日本文明论福泽谕吉幸德秋水内藤湖南尾崎秀实

    大革命时期台湾革命者的历史认识——以《不逞团关系杂件:台湾人之部》和罕见报刊为中心

    邱士杰
    37-4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革命时期(1924-1927)旅居大陆各地的台湾革命者是最早回顾《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来的台湾历史的先驱群体.依据日本外务省秘密编纂的档案《不逞团关系杂件:台湾人之部》以及各种台湾革命者罕见报刊,可以发现大革命时期的台湾革命者因为主义信仰的不同而出现历史认识的分化.无政府主义者批判台湾割让日本以来的各种暴政,却缺乏基本的历史时间感.马克思主义者以帝国主义以及唯物史观解释台湾史,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至于民族主义者则尝试以回顾台湾历史来争取大陆读者的同情,甚至以此论证台湾革命融入国民革命的必要性.尽管他们的历史认识以及各自在大陆遭遇的现实情境都不相同,他们的思考却作为重要的历史准备,成为后起的台湾革命者深化历史认识的阶梯.

    大革命时期台湾历史许地山谢廉清许乃昌张月澄

    "另类"启蒙与文化神学——马修·阿诺德文化学说新论

    刘毅青周天羽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诺德的文化学说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学、政治学思想,只有被置于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整体谱系中,其内涵与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阐明.阿诺德文化学说深受欧陆启蒙思想影响,同时又与英国的社会现状和民族传统相适应,由此构成一种"另类的启蒙".然而,文化并没有从实质上替代宗教,甚至很可能被建构成了新的宗教;阿诺德所推崇的古希腊文化,也绝非人类文明绝对的、永恒的精神乌托邦;更为重要的是,阿诺德借由文化搪塞和回避了最为尖锐且关键的社会权力分配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阿诺德的文化学说最终只能沦为一种"文化神学".尽管如此,阿诺德对"文化何为"的思考,仍能为当下的文化研究提供宝贵启示.

    马修·阿诺德文化神学文化研究西方现代思想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电影批评的赛博空间转向

    王璐孟飞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资本主义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工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资本主义虽依旧借助空间进行全球扩张和权力重组,但重心已经从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转移到了对赛博空间的布控和重建.以"一般数据"为核心,资本主义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生产与剥削模式形成,"电影比喻"成为赛博空间展开文化生产的语法之一.由此,马克思主义电影批评的赛博空间转向,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辨析新自由主义电影理论失语症的通路,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应答时代课题的现实要求,也是左翼思想家保持斗争姿态的必要手段.

    数字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电影批评赛博空间转向

    王旭烽"茶人四部曲"的空间叙事研究

    夏雪飞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旭烽的"茶人四部曲"重构了小说的宏大叙事,展现了浙江茶人家族杭氏百年的命运沉浮.通过空间叙事理论分析"茶人四部曲"的叙事特征:以"忘忧茶楼"这一物理空间为载体,日常生活、战争、政治变革组成了一个社会空间,与此同时,人物行动所带来的叙事空间的转换也书写了在场的历史;作为一个私人宅院,"忘忧茶庄"承担着"家宅"的叙事功能,维护着杭家的家族记忆和个人的主体性;从杭天醉的"梦境",到林忘忧确认"老白茶树"与自己的关联,心理空间的构建通达存在,揭示了"茶人四部曲"的深刻哲思.

    王旭烽茶人四部曲空间叙事社会空间家宅空间心理空间

    仿生身体:技术、残疾与后人类主义

    玛格达·罗曼斯卡闫书帝赵夫鑫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无论是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等层面实施"他者化",还是对(基于种族、生理/社会性别的)"下等"身份污名化、对差异性去规范化,残疾和"残疾化"过程始终内在于此类实践的结构性方法中.仿生技术的发展对当代媒体文化中的残疾表征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残疾身体的当代表征也同样影响了有关"人类"和"非人类"范畴的彼此界限的认知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在后人类主义、残疾研究和仿生学的交叉地带诞生了后人类残疾批判研究,它试图理清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法律及哲学边界,为人类权利、物种的权利等级、知觉、生死等议题引入新的概念理解.后人类残疾批判研究可以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批判理论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框架,去重新概念化我们"杂交性"的后人类未来,在那个未来,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与那些重新定义了自然存在的等级体系的机器们共存.

    仿生技术后人类主义残疾研究后人类残疾批判研究人类增强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张继焦侯晓晨
    80-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共同构成了理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在理论层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在对西方人文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反思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其理论内涵可以从唯物史观下文化和经济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在历史层面,该论断的提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之必然、承继中国人文经济思想传统的根脉之所系,更是不断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大势之所趋.在实践层面,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实践有"四种类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同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应对和解决"两种困境".深入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三重逻辑,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人文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杭州的探索与实践

    罗卫东蓝蔚青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经济的内涵、特征和范围,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初步界定,人文经济不是单纯的文化经济,而是在以人为本,"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以共同富裕和普遍幸福为目标、以优秀文化为内涵、以道德情感为基准、以审美需求为引领,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经济文明的新形态.杭州作为我国人文经济样本城市,对其从21世纪初以来围绕发展人文经济所进行的自觉探索和实践,以及其基本举措和成效的梳理与总结,揭示了杭州人文经济城市样本的意义和启示,并为推动人文经济更高水平、更快速度发展提供了若干建议.

    人文经济杭州样本城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