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叶冬青

月刊

1674-3679

zhjbkz@126.com

0551-5161171

230032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安徽医科大学109信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表各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对脑卒中影响的差异研究

    王静茹姜永根吴毅凌苏旭燕...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上海市松江区居民生活方式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中松江区的31 771名研究对象,计算其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包括不吸烟、积极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和正常体重),并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分别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和泊松回归评估不同基线年龄组和暴露年龄组中不同的生活方式或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新发脑卒中的HR值(95%CI)和RR值(95%CI).基线年龄分层:年轻组(20~<62岁)、中年组(62~<68岁)以及老年组(≥68岁).暴露年龄分层:年轻组(20~<65岁)、中年组(65~<70岁)以及老年组(≥70岁).结果 在5.0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共新发488例脑卒中事件.控制混杂变量后,两种方法都未发现不吸烟、积极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和正常体重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在不同的年龄组有显著差异.与基线生活方式评分≤1分组相比,年轻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中评分≥3分组的新发脑卒中风险较低(HR=0.67,95%CI:0.43~1.03,P=0.072;HR=0.59,95%CI:0.39~0.91,P=0.015;HR=0.64,95%CI:0.42~1.00,P=0.043 和RR=0.63,95%CI:0.42~0.96,P=0.028;RR=0.61,95%CI:0.40~0.94,P=0.023;RR=0.63,95%CI:0.40~0.99,P=0.045).结论 在上海市松江区居民中没有发现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脑卒中的关联存在年龄差异.提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应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整体的生活方式比较健康时可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脑卒中生活方式年龄差异队列研究

    绝经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的队列研究

    代巧云吴寿岭杨雪莹陈朔华...
    8-1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变化.方法 基于开滦体检队列,用线性和分段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绝经前后SUA变化,并分析基线年龄和基线BMI分别与绝经前后时间分段的相乘交互作用.结果 2006-2020年的7次体检共3 747例女性,共21 223人次体检记录被纳入分析.首次体检平均年龄为(46.19±4.11)岁,中位绝经年龄为51.00(50.00,53.00)岁.与绝经前相比,绝经后SUA水平升高10.15 μmol/L.SUA从绝经前11年开始缓慢增加,平均年增长量为1.99 μmol/L;绝经前5~前2年每年平均增加3.30 μmol/L;SUA在绝经前后2年的平均年增长量为4.60 μmol/L;随后平均年增长量下降,在绝经5年后,平均年增长量降至1.77 μmol/L.基线年龄<40岁与绝经后2~<5年(Pinteraction=0.009)和绝经≥5年(Pinteraction<0.001)的时间分段存在交互作用,基线年龄40~<45岁与绝经前后2年时间有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033);除基线年龄<40岁对绝经2年后SUA变化有影响,其他基线年龄组SUA在绝经前后的变化一致.基线BMI与绝经前后各时间分段均无交互作用(均Pinteraction>0.05).结论 绝经对SUA有不良影响,中年女性在绝经前后应关注SUA水平,采取积极防控策略.

    绝经血尿酸队列研究体质指数

    血尿酸水平与血脂异常关系的交叉滞后分析

    尹田秀朱晓玥何志亮白鹤翔...
    14-1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升高与血脂质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控制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4-7月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8岁常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于2022年对该队列人群进行随访;采用交叉滞后模型,探讨SUA水平与血脂之间的关系,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并且针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探究SUA水平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 共有1 347名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研究.基线TC到随访SUA的路径系数在一般人群(β=3.402,P=0.048)和男性(β=7.214,P=0.012)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SUA到随访TC的路径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8).基线TG到随访SUA的路径系数在一般人群(β=2.357,P=0.011)和男性(β=3.425,P=0.011)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SUA到随访TG的路径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基线SUA到随访HDL-C的路径系数在一般人群(β=0.002,P<0.001)、男性(β=0.001,P<0.001)和女性(β=0.003,P<0.001)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HDL-C到随访SUA的路径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基线SUA到随访LDL-C的路径系数在一般人群(β=0.002,P<0.001)、男性(β=0.004,P<0.001)和女性(β=0.001,P=0.015)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LDL-C到随访SUA的路径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结论 SUA与血脂水平之间相互影响,TC、TG水平升高可能导致SUA水平升高,从而可能导致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

    交叉滞后血脂血尿酸队列研究因果关系

    湖南省2018年4个县区≥40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与影响因素

    刘源彭莉红殷黎胡李平...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8年4个县区≥4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及骨量低下的检出率与分布特征及骨质疏松症患病危险因素,为防控以及相应卫生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骨密度、身高、体重和腰围进行测量.采用率、构成比、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率的比较采用Rao-Scott x2检验.采用SAS 9.4软件的多因素Survey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40岁人群1 597人,其中男性704人(44.08%),女性893人(55.92%).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5.37%(95%CI:12.08~18.65),女性(26.95%)高于男性(4.55%)(Rao-Scott x2=54.34,P<0.001).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Rao-Scott x2=131.00,P<0.001).骨量低下检出率为 53.33%(95%CI:49.61~57.04,P<0.001),男、女性骨量低下检出率分别为54.28%和52.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o-Scott x2=0.63,P=0.420).多因素Survey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提示,与男性患骨质疏松相关的因素有 BMI<18.5 kg/m2(OR=6.52,95%CI:1.51~28.12,P=0.010),与女性患骨质疏松相关的因素有在45岁前停经(OR=2.47,95%CI:1.53~3.90,P<0.001)、骨折病史(OR=2.76,95%CI:1.62~4.65,P<0.001)、BMI<18.5 kg/m2(OR=17.67,95%CI:2.54~122.87,P=0.004)、≥60岁(OR=11.35,95%CI:3.62~35.56,P<0.001).结论 湖南省≥4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水平较高,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潜在发病的骨量低下人群较大,男女性并重.

    骨质疏松症骨量低下患病率流行病学

    中国≥45岁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模式与日常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的关联性

    李艳萍王媛纪之琳白婧琰...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聚类中国≥45岁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模式的流行情况,并探讨多重慢性病模式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残疾的关联性.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以19 745名≥45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framework,TCF)识别非随机多重慢性疾病模式后进行人群聚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多重慢性病模式与ADL和IADL残疾的相互关系.结果 中国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患者例数为10 941,占55.4%,可聚类为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呼吸系统-内脏模式和消化-关节-精神模式,根据多重慢性病模式的关联强度将人群划分为5个多重慢性病关联组.其中,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和消化-关节-精神模式人群的ADL和IADL残疾负担最重(OR=4.696,95%CI:4.196~5.255,P<0.001;OR=3.155,95%CI:2.840~3.504,P<0.001),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合并中度关联呼吸系统-内脏模式的人群罹患ADL和IADL残疾的风险次之(OR=2.821,95%CI:2.210~3.602,P<0.001;OR=2.662,95%CI:2.120~3.342,P<0.001).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中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发生ADL和IADL残疾的风险最高.

    多重慢性病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双向聚类法

    1990-2019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尹孟凡崔玉蓉陈芝蕙安红雷...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与其他痴呆症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其危险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针对AD与其他痴呆症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研究中1990、2000、2010和2019年中国AD与其他痴呆症疾病负担的相关数据,采用伤残损失健康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等指标对1990-2019年中国AD与其他痴呆症及其危险因素疾病负担进行描述,并对比分析与全球AD疾病负担的差异性.结果 2019年中国AD的YLD率、YLL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其中≥95岁人群疾病负担最重.中国1990-2019年AD的标化YLD率、YLL率和DALY率分别增加了 1.35%、-0.12%和0.29%,全球的标化YLD率、YLL率和DALY率分别增加了 0.28%、0.15%和0.19%.1990-2019年中国AD危险归因分析可见,行为因素和代谢因素均导致AD疾病负担的增加.女性由行为因素造成的疾病风险高于男性,而由代谢因素造成的疾病风险低于男性.结论 尽管AD的疾病负担仍持续增加,但可以通过对包括行为和代谢因素等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来进行有效控制.

    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痴呆症

    南京市栖霞区2020-2022年≥65岁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化趋势

    郭丽娟汪元元孙桂菊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栖霞区≥65岁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择2020-2022年在南京市栖霞区参与体检的≥65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S患病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20-2022年南京市栖霞区≥65岁人群的MS总患病率分别为36.72%、35.17%、33.8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6.60%、35.11%、33.67%,呈下降趋势(趋势x2=41.021,P<0.001);城乡分层后,城市≥65岁人群MS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趋势x2=95.499,P<0.001);农村≥65岁人群M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趋势x2=16.237,P<0.001).结论 南京市栖霞区≥65岁人群MS总患病率2020-2022年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依然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M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女性MS患病率增幅快,应重点关注.

    代谢综合征老年人群患病率变化趋势

    上海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一项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多中心研究

    朱婷玉王子文熊晨菡沈晔...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现状,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系统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于2022年 11月一 2023年4月在上海开展多中心、横断面调查.使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评价上海孕期及产后妇女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现状,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分析孕产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及其效应量.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 941份,孕期891份,产后1 050份.孕期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9.5%(95%CI:0.169~0.221)、30.4%(95%CI:0.274~0.334);产后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2%(95%CI:0.159~0.205)、23.2%(95%CI:0.207~0.258).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处于孕早期、怀孕次数≥2次、有精神疾病史、孕期及产后有负性事件、身体活动较少、睡眠质量较差、性格内向、生活满意度低、社会支持程度低、孕产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差、孩子性别不符合期望、产后休养条件满意程度较低的孕产妇焦虑或抑郁症状检出风险增高(均P<0.05).结论 上海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产前和产后检查时可根据危险因素确定高危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保健服务.

    孕产妇焦虑抑郁健康生态学模型相关因素

    外周血白细胞SLC45A4和AHSP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付庆臻李大鹏符金铭刘宇鹏...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外周血白细胞溶质载体家族45成员4(solute carrier family 45 member 4,SLC45A4)和α血红蛋白稳定蛋白(α hemoglobin stabilizing protein,AHSP)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差异甲基化分析等方法在GSE51032、GSE104942和GSE89093数据集中筛选与乳腺癌发病潜在相关的基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45例乳腺癌患者和524例非乳腺癌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MethylTarget靶向测序检测目标基因甲基化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4个基因,控制混杂因素后,SLC45A4和AHSP高甲基化与乳腺癌关系的ORadj分别为 0.218(95%CI:0.158~0.299)和 0.535(95%CI:0.384~0.741).在不同亚组中SLC45A4高甲基化与乳腺癌的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adj最高为0.427(95%CI:0.270~0.679),最低为0.153(95%CI:0.085~0.274),而AHSP高甲基化仅在管腔A型(Luminal A)、管腔B型(Luminal B)、雌激素受体阳性(estrogen receptor+,ER+)和≤60岁年龄组中与乳腺癌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核糖核酸蛋白C(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C,HNRNPC)甲基化与乳腺癌的关系与公共数据结果相反,ORa4为0.747(95%CI:0.569~0.980),锌指蛋白425(zinc finger protein 425,ZNF425)甲基化与乳腺癌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158).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SLC45A4和AHSP基因高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乳腺癌甲基化溶质载体家族45成员4α血红蛋白稳定蛋白

    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睡眠时长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刘丽珍曲翌敏曹赫陈宏标...
    64-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睡眠时长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为缓解其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区、定州市、青岛市1 012名区级卫生应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马斯勒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测量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分层分析控制混杂因素,以探讨睡眠情况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 区级卫生应急相关工作人员睡眠不足与职业倦怠均处于较高水平,57.02%被调查对象每天睡眠<6 h;90.42%被调查对象存在职业倦怠情况,19.17%存在高度职业倦怠.睡眠<6 h(OR=2.28,95%CI:1.61~3.25,P<0.001)及疫情期间睡眠时间减少(OR=3.89,95%CI:2.20~6.89,P<0.001)均与高度职业倦怠正相关;其中睡眠<6 h与高度情绪疲惫感、高度工作冷漠感及高度无工作成就感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睡眠时间减少与高度情绪疲惫感正相关.≤40 岁(OR=3.10,95%CI:1.96~4.91,P=0.038)、未婚/离异(OR=5.96,95%CI:2.58~13.78,P=0.010)、未育(OR=4.33,95%CI:2.06~9.10,P=0.049)、月收入≤5 000 元(OR=2.88,95%CI:1.90~4.37,P=0.027)的人群中,睡眠<6 h与职业倦怠的关联更强.结论 通过保证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的睡眠时间,可以缓解职业倦怠情况,以便其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睡眠时长职业倦怠卫生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