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曾成贵

月刊

1003-854X

jhltzbs@163.com

027-86789435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江汉论坛/Journal Jianghan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战时期的书信体诗歌探索

    王泽龙张皓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爆发带来的社会变化突破诗歌文体的惯性,新诗书写抗战面临文体层面的困境.时代变幻呼唤着诗体开拓,卞之琳、蒲风等诗人开展书信体诗歌创作实践,产生《慰劳信集》《真理的光泽》等作品.书信体诗歌摆脱诗人独语,对受信人发出单向对话,又面向大众读者呈现戏剧性对话场景,形成单向倾诉与戏剧对话的复调;书信体诗歌以微观叙事介入宏大题材,推动诗歌书写从小我向大我的过渡与融合.书信体诗歌借助战士诗人、文艺宣传者等隐含作者的身份修辞加强诗歌说服能力;通过标题、注释、落款等副文本的外指性修辞增强了文本真实感;对话语境、倾诉性姿态与受信人角色代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距离,提升了诗歌的宣传动员能力.

    抗战诗歌书信体话语形态公共传播

    向西方世界诠释东方——论俞铭传的苏东坡诗词英译及其他

    汪云霞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铭传首次集中性翻译苏东坡诗词16首,开启了苏东坡海外传播的新篇章.俞铭传所选译的苏东坡诗词文本,旨在向西方传递"中国人的精神".从主题内容上来看,着重于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展示,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伦理化和自然化精神的呈现.俞铭传撰写的苏东坡小传与其选译的诗歌文本构成互文性关系,共同阐发了苏东坡身上所兼具的儒释道精神,及其在三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努力.俞铭传的翻译,并不拘泥于苏东坡诗词严谨的韵律和整饬的结构,在标题与副文本、语体与结构、人称与时态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俞铭传苏东坡英译跨文化交流

    革员差委与晚清官员管理问题探析

    苗月宁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员,又称废员,主要指因罪或因过被革职的官员.晚清战端四起,政府为解决乏人之患,革员为重寻进身之阶,革员大量差委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咸丰年间,在中央与地方充分配合下,任用革员差委主持行政事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廷用人困局,为地方行政运作注入了机动性和灵活性.然而,同治年间,皇帝暗弱,虽几经下谕,但革员违例差委、带印差委、差委即升现象突出,这既是中央管控乏力的表现,也是应急变制过程中清廷无法有效解决官员任用矛盾的后果.光绪时期,针对制度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务的变化,清廷虽因地因时对各省革员差委进行了制度调整,但管控力度和任用规制都难以恢复旧制.晚清大量革员差委的背后,反映出清政府因应困局所作出的制度调适,从中折射出制度实行过程中皇帝、政府与地方在官员管理和任用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华帝国晚期叛乱与冲突并存的时代困局.

    晚清革员差委失范

    论拉波-达尼列夫斯基的历史社会知识理论建构

    张广翔邓雨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А.С.拉波-达尼列夫斯基是彼得堡历史学派的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从19世纪末起,其史学思想从实证主义逐步过渡到新康德主义批判哲学上来,《历史方法论》的出版标志着他的史学思想演进的完成,最终形成实证主义与新康德主义的创造性综合.拉波-达尼列夫斯基提出历史社会知识理论建构方法并从历史学角度分析社会学.在讨论历史知识理论问题时,他思考一般社会知识认识论问题,进而形成了历史与社会学理论的独特综合,即历史社会知识理论.拉波-达尼列夫斯基认识到该理论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知识理论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相互关系.在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语境下,系统解读他的历史社会知识理论建构,再现他构建人文主义科学体系的愿景,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他的科学遗产.

    А.С.拉波-达尼列夫斯基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批判建构方法

    依法自治视域下法治乡村构建的逻辑与路径

    王东王木森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乡村建设既要重视法治运行的外在维度,更应强调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内在回应.我国乡村社会是一种自治的社会,法治乡村必然是依法自治的乡村,乡村自治法治化是构建法治乡村的基本逻辑:自治主体法治赋能、自治权力规范有序、村民权利有效实现、依法自觉参与自治是法治乡村的基础前提、关键领域、根本目标、实践机制.为此,应通过进一步理顺村民组织关系、强化小微权力规范治理、实现村民权利有效维护、注重自治法治参与教育等推进乡村法治化自治,以实现对法治乡村的构建.

    依法自治法治乡村权力权利

    平衡式法治:破解乡村法治供给困境的一种制度框架

    黄辉祥邓小蕾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法治供给不足的困境,反映出国家法律供给与乡村现实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以及国家法治体系与乡村传统自治模式在功能协调上的不足."平衡式法治"理论框架,以"礼法共治"的历史思想为基础,主要特点是兼具融合性与适应性,可以帮助实现国家法律与乡土规范的协同共生."平衡式法治"有助于解决法治实践中的"不适配"与"不充足"问题,可以有效弥补乡村法治供给不足的缺陷,从而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达成乡村有效治理的目标.

    乡村治理乡村法治法治供给平衡式法治

    社会交换: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动机——以社区骨干分子为中心的案例分析

    雷茜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基层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这要求大力动员社区骨干引导居民的组织化参与,实现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基于中国本土化拓展后的社会结构交换论建立分析框架,对骨干分子社区参与的动机进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骨干分子与居委会成员构成了社会交换关系,其社区参与是为了寻求各类社会报酬,包括外在报酬、内在报酬和关系报酬.总体而言,在满足自己心理和人情关系需求的同时,骨干分子更在制度规则内以一种自主的公民身份为社区公共利益而积极行动.积极开发、识别、回应社区骨干的需求,确立其主体地位,激发其"准公民参与"的原动力,并在骨干引导下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逐步建构有本土生命力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搭建起国家和社会互动的桥梁,有助于实现基层社会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

    骨干分子社区参与社会交换社会报酬关系报酬

    基层挤压型结构:乡村技术治理内卷化的生成与困境——基于苏南地区Z县的田野调查

    王蒙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技术治理陷入内卷化困境.苏南地区的典型经验表明,基层挤压型结构是形塑乡村技术治理内卷化困境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国家借助技术治理提升纵向延伸与横向整合能力,大量外生性的治理事务借助国家技术治理体制嵌入基层,乡村治理转变成一种可被量化、回溯以及追责的科学过程,基层组织承受行政体制的刚性挤压.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的生活化转向使得治理任务呈现更强的社会嵌入性,基层组织因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而遭遇乡村社会的倒逼挤压.基于基层挤压型结构中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挤压以及自下而上的社会倒逼挤压,乡村技术治理呈现国家技术治理体制的空转化运行以及基层组织的悬浮化运作,造成数字形式主义泛化、治理负荷增加、干群关系疏离等意外性后果,需从增强国家技术治理适配性、赋予基层组织自主性、回归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探索,从而走出内卷化困境.

    基层挤压型结构乡村技术治理内卷化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