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差别原则、平等主义与优先主义

    高景柱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别原则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从优先主义的视角阐释差别原则,认为差别原则在将绝对优先性给予处境最差者时,未顾及处境较好者可能遭受的较大损失,从而导致"向下拉平"现象的出现.实际上,该问题主要源自对差别原则的优先主义的不当解读,并不是差别原则本身的问题.差别原则与优先主义之间存在差异,前者在界定处境最差者时主要采取一种比较性的标准,后者则关注人的绝对水平.人们不应该对差别原则进行优先主义的解读,应当将差别原则视为一种义务论平等主义.

    平等主义优先主义差别原则罗尔斯

    人工智能嵌入法治:智慧司法的法理反思

    郑玉双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嵌入法治是现代化进程中技术理性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司法是这一结合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呈现.智能技术对司法的嵌入既带来益处,也产生挑战,应当基于智慧社会框架对智能技术在司法中的内涵和定位进行阐释.司法审判实践有着独特的制度属性和逻辑面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司法和促进司法公正存在多种可行路径.人机协作是智慧司法的最佳前景,能够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应当在数字法治的框架下构建一种可行的人机协作模式和图景,发挥机器决策的优势,重塑司法公正.

    人工智能智慧司法司法公正人机协作

    类案适用的清代表达及其当代价值——以清代"因秽语威逼人致死"司法成案为例

    李栋李梓睿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类案适用"是当代中国建立类案适用制度可资参照的重要"本土资源","权宜裁判"的司法模式以及在此模式下的比附加减是其制度性背景.清代"类案适用"分为两种情形:在适用具有法律渊源性质的成案时,实际适用的是因该司法成案而生成的相关成文法,属于援法定案范畴;而在适用不具有法律渊源性质的司法成案时,除去零星的援案定案样态,主导清中后期司法裁判的则是援案定法的样态,即在遇到疑难案件时通过援引成案以确定适用的法律.同时,这一样态也起到维持成文法适用的稳定与提供实质性判决理由的作用.清代"类案适用"的启示在于:在成文法制度下,应以援案定法为主导,并将部分典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件及时上升为法律渊源,并加强各级法院之间在援法定案中的交流和讨论.

    类案适用司法成案援法定案援案定案援案定法因秽语威逼人致死

    新中国小三线企业史研究述论

    黄巍
    19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小三线建设是三线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涉及29 个省区市,共计建成200 多个企业.近年来,随着小三线企业档案搜集工作的推进,小三线企业史日渐成为探讨三线建设的重要亮点,为推动三线建设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中国小三线企业史研究中,文献史料是其重要的史料支撑,口述史料是文献史料有益必要的补充,两者的有效结合共同推动了新中国小三线企业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通过对新中国小三线企业史研究的积极探索,尽可能呈现小三线企业与国家方针政策、小三线企业与乡村社会、小三线企业与职工多重关系的历史世界,从而深刻认识小三线企业与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必将推动对三线建设、军工企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新中国小三线企业史

    通衢四方:三线建设与川渝地区内河航运发展

    崔一楠李宝鑫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川渝地区部署了大量工矿企业.为保障三线建设企业所需大型设备、重要物资的输入和产品输出,交通部、四川省大力推进内河航运体系建设,形成了以长江川江段为主干,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岷江等大江大河为两翼的航运通道,围绕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建设了江津兰家沱港、猫儿沱港,乐山王浩儿码头,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专用码头等一系列港口码头,促进了东风船厂、重庆船厂、宜宾船厂等造船企业的成长壮大.三线建设时期,川渝地区内河航运的发展不仅有效服务了国家战略需要,还为改革开放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助力.

    三线建设川渝地区内河航运航道港口码头船厂

    引进与创新:古代江南运河与利农惠民设施

    马俊亚
    210-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运河所经过的地区,由于地理水文情势不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极不相同.江北和山东运河与农业生产的冲突比较剧烈,而江南运河则多有利农惠民之举.运河作为南北物质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人工媒介,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北方的水车、水碓、水磨、水硙等重要水利工具和技术;同时江南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碶、砩等设施,发明并建造了泾函(经函)、笕和归水澳等水立交工程,使江南由资源性丰水变成了与工程性丰水并立的地区.江南运河在多方面体现了人力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示了江南文化的人道精神.

    江南运河水利设施灌溉农业水立交

    顺治皇帝议复五军都督府考实

    杨园章
    218页

    光复初期台湾省公教人员的薪金收入论析

    白纯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复初期台湾省的公教人员主要包括行政机关人员、公营事业机关人员、各级公立学校教职人员,他们的薪金由台湾省署(府)及地方县市财政承担.在物价飞涨的光复初期,台湾省公教人员的生活相对安定.从台湾省署(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来看,不同类别的公教人员薪金收入差别明显,相同位阶之公营事业机关人员待遇最优,行政机关人员次之,学校教职人员再次之.同时,相同位阶的外省人员薪金收入明显高于本省人员,曾引起本省人的不满.这与其他一系列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要求平等成为"二·二八"事件中台湾同胞的呼声之一.

    台湾光复初期公教人员薪金收入"二·二八"事件

    钱锺书文学著作互文性发微

    张隆溪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锺书是一位精通中西文化传统的学者,以其评论中国古典文学和诸多经典的《谈艺录》和《管锥编》享誉海内外学界,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文学著作和学术著作一样,总是在中西文化传统之间,展开内容极为丰富的精彩对话,譬如《围城》和其他几个短篇小说及散文作品,随处可见与欧洲作品之比较、化用,或直接引文,或暗用典故,由此形成钱锺书文学著作一个特殊的风格、一种特别的声音.讨论钱锺书作品中"互文性"的诸多方面,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他的文学写作,对重新审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也有所裨益.

    钱锺书《猫》《上帝的梦》《围城》互文性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类订误

    张申
    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