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方向抉择、重大使命与历史超越

    任平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持续性深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趋向于理性自觉,创造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关头应时而变,创新指引、科学谋划和全面布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不断作出方向抉择、使命转换和战略调整,进而不断实现时代转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大议程是谋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议程内在贯穿新征程的改革开放观,科学阐明了这一轮改革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旨在谱写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着力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作出重大方向性抉择,明确解答改革的主要使命、实现路径和战略安排等"时代之问",奋力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继续推向深入,实现历史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观实践续篇时代新篇历史超越

    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研究与评析

    邴正范云昊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世界视野,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颇有助益.从马克思、韦伯、魏特夫、沃勒斯坦、马丁·阿尔布劳到马丁·雅克,分别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论证了现代化、全球化的普遍性进程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马克思预示了现代化、全球化必然推动中国社会发生现代化的变革及其特殊性;韦伯凸显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与文化精神的差异;魏特夫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消极性解读中国;马丁·阿尔布劳强调中国给全球化带来了自身独特的影响;沃勒斯坦从后发展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文化悖论;而马丁·雅克则从中国文明的超民族国家特点论证了中国崛起.这些思想家的观念中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主张在接受现代化、全球化的普遍性的同时,必须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结构具有超大型、多民族、非均衡发展和多元复合性文化等独特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选择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社会现代化中国特色发展世界视野

    洪迈"舆地道里误"引贾耽佚文不误辨

    王红星
    21页

    翻译变异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曹顺庆刘诗诗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不仅需要"走出去"传播得广,更需要"走进去"传播得深.然而学术界尚未重视"翻译变异"在"走出去"传播得广、"走进去"传播得深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变异学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和文明互鉴的交流.文化的固有差异与文明的异质性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没有翻译变异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经典的形成.通过对"龙"这一中国符号的英译变异现象、《赵氏孤儿》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变异过程、《红楼梦》与《西游记》在异域语境中的多元变异,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如何在英美意象派诗歌中变异,实现"文学他国化"等实例的考察,可以证实民族文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翻译的忠实度并非衡量其成效的唯一标尺,尊重文明异质性产生的变异反而能有效地拓展其国际传播的覆盖范围与影响力和传播深度.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变异智慧,恰恰可以在翻译变异中得以释放,助力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的丰富与创新.

    翻译变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变异学理论世界文学文学他国化

    无注哲学的被迫登场

    崔平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两种态度,即保守地以哲学史为依归和浪漫地拒绝哲学史而崇信独立创新,有无引注是二者区别的直接形式.虽然它们都能找到为自己辩护的哲学认识经验,但真理却隐藏在丛杂的经验背后而把它们修正为某种特殊条件限制下的相对真理,否定二者存在权利的当然性和它们之间互相殊死对立的态度.在以问题为切入口而为简单空洞的创新意向补足问答逻辑的筹划之后,哲学史与哲学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再抽象地单纯聚焦于作为认识结果的历史的和可能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深入到一切知识都必然具有的特定认识过程之中.具体说就是,如果哲学史与问答逻辑相容,那么就说明问题的解决处于哲学史的某种包围之中,"接着说"是其必然为学形态;如果不相容,那么就说明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对哲学史封闭,"对着说"便是其自然为学形态.问答逻辑对哲学史的封闭表现为内容封闭、方法封闭和逻辑封闭.因此,做引注哲学还是无注哲学,不是可以主观选择的,而是一个为具体认识任务所蕴含的问答逻辑以及哲学的历史发展面貌所注定的命运.

    问答逻辑内容封闭方法封闭逻辑封闭无注哲学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苏培君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 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 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范式"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同情"的利他主义解释辩护

    姚新中张燕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情的利己主义解释的支持者认为,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被同情心唤起了自身的负面情绪,同情激发的助人行为是为了减少负面情绪的利己行为.同情的利他主义解释也预设同情会带来某种负面情绪的事实,但认为同情即使伴随痛苦仍可以产生利他动机.休谟的"同情—怜悯模型"区分了狭隘同情和广泛同情,并且认为广泛同情产生了包含关切他人的怜悯情感;巴特森的"移情—利他假说"则区分了自我利他行为和纯利他行为,并且认为后者对应一种以他人为主导的移情关切.休谟的道德哲学阐明了同情的利他性的产生机制,而巴特森用心理实验的方式为休谟的哲学观点提供了实证辩护.

    同情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休谟巴特森

    "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以《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为中心

    杨海文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原创性建构了"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并被孟学史守正性重构.从原创性建构看,亲亲是血缘伦理之基,仁民是王道政治之本,爱物是自然生态之根;爱物、仁民、亲亲是由外而内的充实,亲亲、仁民、爱物是由内而外的推扩,充实、推扩均是仁的呈现与敞开.从守正性重构看,基于亲亲与兼爱的对决,此章盖为墨氏而发;基于仁民与爱物的对比,仁民易而爱物难;基于亲亲、仁民、爱物的对举,先后之序、实华之分彰明较著,呵护自然、万物一体呼之欲出.孟学史的守正性重构丰富并深化了孟子原创性建构的儒家文明图式,守正性重构最能夯实并彰显原创性建构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价值.借助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分析,可以深入说明这一儒家文明图式.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亲亲仁民爱物儒家文明图式

    从建构正义到自然正义:老子的致治之道

    朱承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义"可以从"恰当的"社会秩序角度予以理解.老子批判了建构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世俗建构的正义原则及其缘由充满忧患意识.老子看到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认为人们在追求化多样性为一致性、化自然为人为的过程中,使得社会秩序从和谐陷入混乱.老子思想中体现了以自然正义替代建构正义的主张,他呼吁统治者尊重民众自发创造的生活秩序,相信民众的自化、自正,倡导在非建构的自然协调下实现"至治之极".老子提出,只有统治者不干涉民众的自发生活秩序,以无为、不争、知足的态度治世,顺应非主观意志的自然协调来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实现"由乱达治".老子思想中所展现的自然正义观未能正视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价值,对建构型正义的秩序优化意义有所忽视,但从规约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老子致治建构正义自然正义

    明代《家礼》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发展演变

    江鎏渤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家礼》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为官学化、注疏化、仪节化等三种形态.明初,官方定义《家礼》为国家认同构建之要籍,曹端、宋濂等明初学者主要关注《家礼》的推广与传播,在理论上并无亮点.王源、汤铎、冯善等人则通过重新梳理《家礼》学注疏的知识谱系,扭转了明前期《家礼》学在理论资源上的匮乏状态.丘濬《家礼仪节》开启了《家礼》研究的新方向,成为明代中后期流传最广的《家礼》文本,是明清礼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

    明代《家礼》学演进理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