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淮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

计永超

双月刊

1001-862X

rwskjhlt@188.com askyjhlt@mail.hf.ah.cn

0551-3438336、3438337

230053

安徽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江淮论坛/Journal Jianghuai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向善与共同体愿景的交互:基层治理目标的实现

    吴新叶郑天一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慧社区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数字技术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高度关注,数字向善就是其中的热点议题之一.通过对智慧社区与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扫描,能够发现数字技术迭代与公共价值奔赴的交互形成了"数字工程型社区""老旧社区""治理型社区"和"互动型社区"等四种不同类型,这些实践差异反映出数字向善可待发掘的空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四类社区是相互转化的,其理想状态是实现数字向善与共同体愿景的协同推进.在转化路径上,可以从数字支持、数字驱动、数字赋能和数字普惠四个维度展开.社区场景下的数字向善属于应用哲学范畴,能够为其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照和借鉴.

    智慧社区社区治理善治数字治理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建构

    陈海若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主客体相对立、人与人相对立的主体建构逻辑,将主体建构纳入人与自然、人与人彼此联合的共同体视域中,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主体建构逻辑的创新与超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建构包含"需要—实践—观念"的三重目标向度,分别是在主体需要层面,实现"尊重自然、代际平衡、国际协同";在主体实践层面,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在主体观念层面,培育"共同体意识、生态价值观、参与意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要从生产基础决定、制度规范塑造和社会文化引领的不同环节出发,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嵌入主体的需要、实践和观念,建构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主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性

    政党势能如何破解公共服务多层级供给中的条块分割——以A市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为例

    肖滨姚媛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破解中国多层级政府的条块分割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聚焦于科层组织内部,但因避开党政关系,同时忽略层级变量,难以解释到位.以A市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为切入点,可以发现,在中国多层级的行政体制中,政党势能按照"政治定调—组织统筹—基层整合"的逻辑破解多层级的条块分割,以政治动员机制和组织执行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基层供给模式的落地.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党势能通过"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重点工作"等逐级政治定调破解纵向多层级分割,以"领导小组""会议协调"等组织统筹打破横向部门壁垒,激活处在资源漏斗末梢的基层资源整合能力化解公共服务碎片化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基层一站式供给目标.

    公共服务供给政党势能行政体制基层服务站党建服务中心

    圣人在实践上如何可能——由《实践理性批判》反思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论题

    李锐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哲学研究应该关注和西方哲学的通约性问题.牟宗三用"内在超越"说批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之不足,但有自设语境之弊端.如果顺康德的思路而下,则不难推导圣人在实践上如何可能,所以这仍然是具有通约性和值得讨论的核心问题,相关讨论也多见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由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在实践理性中也存在和康德相近的二律背反,在对二律背反的消除上也存在可比拟之处.而从实践理性关注"圣人在实践上如何可能",对宋明理学的心性论等哲学和哲学史上的问题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也必将有所启发.

    圣人可能性实践理性康德牟宗三

    古公亶父避狄事之哲学分析

    李若晖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公亶父避狄自豳迁岐是周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理解这一事件关键是对孟子的叙述进行分析.孟子举太王事例劝滕文公在竭力以事大国而不得免的国难时刻采取为善之举,意即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究竟何者才是真正重要的.当国君必须在"国"与"民"之间"择于斯二者"时,其所当为之"善"无疑即是弃"国""保民".太王之言清晰地表明,无论土地还是国家,都是"保民"的工具,是"所以养人者",君子决不能将目的与工具倒置,为了土地、国家而伤害人民.狄人有意求取在他们看来古公亶父所必不能予者即土地与人民,由此形成对古公亶父意愿之违背.在狄人试图激起暴力时,古公亶父从仁爱的高度接受了对自身意愿的违背,放弃了土地.于是,狄人试图违背古公亶父意愿的意愿被违背,并且这一违背并非古公亶父主动发出,而是被动接受.由此,古公亶父针对导致暴力的主动强制,以仁爱创造性地生发出制止暴力的被动强制,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和平非暴力的文化根基.

    古公亶父君职强制力非暴力仁爱

    《论语》"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及适用——以朱熹的判读为中心

    乐爱国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节,因而有弊病.朱熹的解读为其后学所发挥,尤为强调不可轻视小节,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末清初有儒者为子夏所言辩护,至清中期又有儒者认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为孔子所言.王家嘴楚简《孔子曰》载孔子曰"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证明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孔子所言,无论对重视私德的传统社会,还是重视公德的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大德小德出入朱熹

    略论中国哲学话语的现代转化与建构——以"新理学"形上学为例

    迟浩然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哲学话语经历了由原生态到现代化形态的转化,现代化形态的中国哲学话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来话语的中国化,二是传统话语的现代转化.中国现代哲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形上学就对中国传统哲学话语进行了转化,转化的内容是"理""气""道体""大全"等,转化的路径是逻辑分析的引入以及拓展和创新原有意涵.中国哲学话语的现代建构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维度的,因为中国哲学话语是流动性的.建构自主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显然是针对中国哲学话语曾经的"不自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回到"原生态"的中国哲学话语,自主的中国哲学话语建构必须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中国哲学话语现代转化建构"新理学"形上学

    防治环境污染需要《刑法》与"污染事故罪"再告别

    徐祥民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刑法(1979)》到《刑法第八修正案》,从《刑法》到"7+1"污染防治法体系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我国法律规定的"污染相关罪"都是污染事故罪.放弃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成罪条件的《刑法第八修正案》,因受制于"有放射性的废物"等三类"事故物质",无法将《刑法》的火力向污染防治主战场释放,只能处理污染事故罪.为了让刑法在污染防治主战场建功,我国《刑法》应当再次向污染事故罪告别,让其回归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种,并应创设污染罪和妨害污染治理罪.

    污染事故罪污染罪环境刑法

    自然资源使用权冲突的理论反思与裁判规则构建

    曹炜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使用权冲突是指基于自然资源天然特征等原因导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资源使用权重叠交叉,权利行使相互影响羁绊,影响权利人利益实现的现象.人民法院应贯彻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和物尽其用原则,遵循特定的路径和方法对此类案件进行裁判:通过查明事实识别真正的使用权冲突,以确认存在需要协调的权利冲突;坚持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相结合,灵活适用时先权先规则与目的效用衡量方法;充分发挥能动性,探索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规则构建上,应修改完善相关自然资源单行法以构建相应行为规则并制定专门司法解释以构建完善的裁判规则.

    自然资源使用权权利冲突物权平等保护时先权先

    法权范式下环境法益的双层构造及保护路径

    高雅楠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法的法权范式表现为环境权利与环境权力的二元互动.环境法权的二元一体架构促成了环境法益的双层构造,即阻挡层的秩序法益和背后层的本体法益,且双层法益之间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环境法权的具体内容促成了环境法益的内容构造.其中,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权、清洁的环境权、健康的生态权分别促成了资源永续法益、环境良好法益和生态安全法益.基于此,国家依靠环境权力创设了以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环境秩序法益.保护环境法益应首先通过环境立法、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保护阻挡层的秩序法益.作为权利客体的背后层本体法益不仅需要通过秩序法益的保护而实现,还需要立足环境人权的法定化,建立以多元合作共治为基础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修复"的全过程法益保护机制.

    环境法权二元通融环境秩序法益环境本体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