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医学
交通医学

顾晓松

双月刊

1006-2440

jtyx@ntu.edu.cn

0513-85051571

226001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路19号

交通医学/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查看更多>>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通大学主办,反映全国交通系统(交通、铁道、民航等)医疗、卫生状况的综合性双月刊,大十六开版。除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外,还辟有航海医学、民航医学、铁道医学、潜水医学、交通卫生防疫、交通职业病、多发病、常见病防治、医院管理等专栏;本刊面向全国开放欢迎投稿!本刊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内容丰富、新颖。欢迎各医学院校、医院、情报所等单位和个人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缺氧和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肺腺癌预后模型

    吴萌王红兵
    55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缺氧和铁死亡相关基因对肺腺癌的预后价值,构建预测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识别缺氧和铁死亡相关肺腺癌预后差异表达基因,利用LASSO-Cox回归构建基因风险评分系统,进一步构建肺腺癌预后模型,分别使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其预测效果。采用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PCR)检测LUAD与癌旁组织中风险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 8基因风险评分系统,建立了可有效预测LUAD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LUAD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亚基(platelet derived growth dactor subunit B,PDGFB)明显下调,二肽基肽酶 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巨噬细胞移型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调节亚基M2(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2,RRM2)和溶质载体家族 2(so-lute carrier family 2 member 1,SLC2A1)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肺腺癌缺氧铁死亡预后模型

    硼替佐米对裸鼠人宫颈癌SiHa细胞移植瘤作用的研究

    张丹丹姚佳王岩刘春...
    556-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对裸鼠人宫颈癌SiHa细胞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及其与Janus激酶 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裸鼠人宫颈癌SiHa细胞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 8 只。观察裸鼠体质量变化及移植瘤体积。干预结束后处死裸鼠,剥取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将肿瘤组织行HE染色作病理观察,RT-PCR检测肿瘤组织JAK2、STAT3 基因表达,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JAK2、STAT3 总蛋白及磷酸化的JAK2、STAT3 蛋白表达。结果:(1)干预前及干预 2周后两组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预后 3 周及 4 周给药组裸鼠体质量小于对照组(均P<0。05)。(2)干预后各时间段给药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均P<0。05),给药组抑瘤率为 21。4%。(3)对照组中肿瘤细胞侵袭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区域,给药组中肿瘤组织与结缔组织、脂肪组织之间边界完整、规则;(4)两组JAK2 和STAT3 基因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JAK2 和STAT3 总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给药组磷酸化JAK2和STAT3 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硼替佐米能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及侵袭,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磷酸化JAK2 和STAT3 蛋白表达,降低JAK2/STAT3 信号通路活性。

    硼替佐米SiHa细胞裸鼠移植瘤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

    反向DNA-pull down方法的建立

    褚佳琪王雪茗寇艳波颜晓庆...
    56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反向DNA-pull down方法,验证目的蛋白与靶DNA的结合,为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手段。方法:以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总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转录因子PU。1-ETS结构域编码序列,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连入表达质粒pET28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蛋白异源表达。以小鼠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获得Ly96 启动子序列。将异源表达的PU。1 ETS结合至Ni-NTA磁珠后,与靶DNA—Ly96启动子体外孵育,最终经蛋白酶K酶解、DNA抽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U。1 ETS体外结合Ly96 启动子情况,评估反向DNA-pull down技术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和亲和纯化获得Ni-NTA磁珠-PU。1 ETS复合物,通过PCR获得Ly96 启动子序列,经反向DNA-pull down验证PU。1 ETS与Ly96 启动子的相互结合作用。结论:以PU。1-ETS-Ly96 启动子相互作用为例,证实反向DNA pull-down技术的可行性,为探究已知蛋白与靶DNA结合和疾病发生发展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实验条件要求不高、成本较低的可选方案。

    蛋白-DNA结合反向DNA-pulldown方法异源表达PU.1转录因子

    氨甲环酸联合弹力绷带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孙锋刘佳佳薛建华张泽旭...
    56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弹力绷带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观察组在术前 10~15 min、复位固定完成关闭切口前 10~15 min及术后 6h分别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注射液 15 mg/kg,对照组不予干预。两组患者包扎切口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24 h、术后 72h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围手术期失血量、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 72 h Hb、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观察组Hb、Hct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前、术后 24h及术后 72h血浆D-二聚体及F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DVT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联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以有效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且不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氨甲环酸弹力绷带失血量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治疗A3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周兵刘洪鹏秦荣卿郭飞...
    569-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PFNA)治疗A3 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A3 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124 例,其中 59 例(钢板组)予以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65 例(PFNA组)予以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PFNA组切口长度小于钢板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出现3例畸形愈合和 1 例未愈合,而钢板组未出现畸形愈合和未愈合。两组患者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6个月、12 个月膝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但钢板组术后 1 个月[(77。16±16。13)分vs(66。42±15。39)分]、3 个月[(81。37±16。31)分vs(71。62±17。92)分]、6 个月[(85。64±19。87)分vs(76。38±18。12)分]及12 个月[(96。67±22。16)分vs(85。41±21。72)分]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A3 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优于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

    低剂量CT影像学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价值

    刘洁胡丽娟刘明宇
    572-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CT影像学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75 例COPD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同期健康体检者 45 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过低剂量 62 排CT检查。比较两组CT影像学参数,分析COPD患者CT影像学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对影响罹患COPD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罹患COPD的因素,构建预测COPD的综合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各影响因素及综合指数预测COPD的效能。结果:COPD组深吸气末密度(deep inspiration density,Din)[(-859。78±61。52)Hu vs(-816。89±60。03)Hu]、深呼气末密度(deep expiration density,Dex)[(-792。39±70。50)Hu vs(-703。54±75。24)Hu]、二者密度差(Dex-Din)[(67。39±36。27)Hu vs(113。35±47。51)Hu]低于对照组,而密度比(Dex/Din)[(0。92±0。04)vs(0。86±0。06)]高于对照组(均P<0。001)。FEV1 与Din、Dex中度负相关(r=-0。623、-0。554,P<0。001),FEV1/FVC与Din、Dex低度负相关(r=-0。432、-0。474,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饮酒史、胸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吸烟史、慢性咳嗽、气短、Din<-816。89 Hu、Dex<-703。54 Hu、Dex-Din<113。35 Hu、Dex/Din≥0。86 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慢性咳嗽、气短、Din<-816。89 Hu、Dex<-703。54 Hu、Dex-Din<113。35 Hu、Dex/Din≥0。86 为罹患COPD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吸烟史、慢性咳嗽、气短、Din、Dex、Dex-Din、Dex/Din及综合指数预测罹患COPD的AUC分别为 0。727、0。773、0。778、0。687、0。716、0。682、0。711 和 0。834(P<0。001)。结论:低剂量CT影像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可提高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准确性,,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低剂量CT影像学参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预测价值

    安罗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袁菱玲陈露
    57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安罗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 disease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ED-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ED-SCLC患者 11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6 例,对照组给予安罗替尼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安罗替尼胶囊+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随访 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水平,细胞免疫功能(CD4+细胞、CD8+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存时间。结果:治疗 2 个周期后,观察组临床缓解率为41。07%,高于对照组的21。43%(P<0。05)。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血清NSE、CEA、CYFRA21-1水平分别为(30。54±5。33)ng/mL、(10。26±2。28)ng/mL和(7。46±1。68)ng/mL,低于对照组的(37。60±5。25)ng/mL、(13。46±2。72)ng/mL和(9。27±2。74)ng/mL(均P<0。05)。治疗 2 个周期后,观察组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3。16±3。35)%和 1。26±0。24,高于对照组的(30。15±4。27)%和 1。03±0。21,CD8+细胞水平为(26。27±3。23)%,低于对照组的(29。16±3。54)%(均P<0。05)。观察组 1 级疲劳发生率 53。57%,2 级疲劳发生率 12。5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 35。71%和8。93%(P<0。05)。随访 1 年,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 9 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 7 个月,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可提高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帕博利珠单抗安罗替尼临床缓解率中位生存时间

    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观察

    张培培
    580-58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92 例HER2 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52 例和对照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EC-TH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治疗,观察组给予EC-THP方案(在EC-TH方案基础上增加帕妥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T细胞亚群及不良反应,采用SF-36 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 2 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和CA153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CEA、CA125、CA153 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35。00%,观察组为 3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和CD4+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D4+、CD3+T淋巴细胞占比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 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患者 2 年无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能显著降低HER2 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无病生存率,安全性较高。

    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

    甲磺酸加贝酯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

    郭少勇
    583-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甲磺酸加贝酯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 30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奥曲肽治疗,观察组 30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曲肽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2。85±0。56)d vs(5。65±0。88)d]、腹胀消失时间[(4。21±0。44)d vs(5。45±0。53)d]、腹痛消失时间[(3。08±0。45)d vs(4。64±0。53)d]、血淀粉酶开始下降时间[(2。52±0。24)d vs(3。45±0。33)d]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52。63±3。73)mg/L vs(71。76±5。45)mg/L]、PCT[(1。21±0。21)ng/L vs(1。61±0。24)ng/L]、WBC[(5。14±0。98)×109/L vs(7。87±1。04)×109/L]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3。69±0。47)分,MCTSI评分(3。68±0。29)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37±1。17)分和(5。97±0。71)分(均P<0。05)。结论:甲磺酸加贝酯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能迅速缓解症状,促进血淀粉酶水平下降,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改善病情和预后,安全性较高。

    奥曲肽甲磺酸加贝酯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

    集束化疼痛管理改善慢性创面操作性疼痛的效果

    朱培培唐燕戴维维王美兰...
    586-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疼痛管理改善慢性创面操作性疼痛的效果。方法:慢性创面患者 6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措施,观察组采用集束化疼痛管理方案。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进行焦虑程度评估,监测患者基础心率、换药操作时、换药后1h心率变化。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操作时及换药后 1h观察组患者NRS评分分别为(5。25±1。61)分和(4。19±1。9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3±1。99)分和(5。47±2。25)分(均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1 次换药和第 2 次换药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分别为(50。71±13。52)分和(50。28±12。8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56±10。02)分和(65。40±7。60)分(均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操作时及换药后 1h观察组患者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集束化疼痛管理方案有助于减轻慢性创面患者操作性疼痛,缓解患者对换药操作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依从性。

    慢性创面操作性疼痛疼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