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演变及其收敛性评估

    李峰波程文浩陈琴张博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差距逐步拉大,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现象。文章使用1992-2020年夜间卫星灯光数据分析了我国南北差距及其动态演变特征,评估了其全局和局部收敛性,并探究了影响南北差距收敛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南北差距呈现出下降—上升的反复波动趋势,但2013年以后呈现出新一轮加速扩大趋势。②南方和北方地区间经历了从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到俱乐部收敛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南方发散和北方收敛。③南方和北方地区内部均存在明显的局部收敛特征,但不同地区收敛的稳态水平存在分化。④营商环境和创新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南北方发展加速分化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是导致南方地区内部分化的主导力量,而产业结构变迁对缩小北方地区内部差距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论为缩小南北差距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南北差距区域发展夜间卫星灯光技术进步和创新营商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的公路可达性水平测度与时空变化

    冯俊新李墨寒李时宇
    12-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国城市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以公路网数据为基础,构建了 3种衡量时间可达性的指标,并根据指标的经济地理含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 1980-2019年中国334个城市的公路可达性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1980-2019年各城市的地理可达性均值从47。60 h缩短至17。92 h。其中,旅行距离缩短和旅行速度加快的贡献率分别为8。7%和91。3%。②地理可达性和整体经济可达性2个指标的分布特征均呈现以中部地区为中心的"核心—外围"特征;不同时期这2种可达性改善最快的地区,跟整体经济增长潜力增加较大的地区呈现出一致性,但可达性最优区域的具体分布与经济发达区域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③区域经济可达性的分布特征显示,具备该可达性优势的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带状区域和多个分散的内陆区域,其分布基本上跟各地区的经济发达区域重合。研究结果说明,在分析公路交通网络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时,需根据分析的目的来选择适宜的可达性指标。

    公路交通网络地理可达性整体经济可达性运输经济半径区域经济可达性中国

    多维邻近下中国绿色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机制识别

    周钦章恒全程常高方舟...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城市的绿色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数据构建绿色创新网络,剖析绿色创新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绿色创新合作的城市驱动因素,并利用断点回归评估区域协同战略的绿色创新合作促进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合作申请的绿色发明专利和参与合作的城市数逐年上升,呈现典型的集聚特征与社区分布趋势。城市角色和联系路线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地理区位性,北京、南京、上海等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些城市间的关联搭建了绿色创新网络骨架,并主导形成了六大绿色创新社区;②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双边城市属性、多维邻近性和网络效应等因子协同交互后增强的产物,网络效应的影响最强,城市间环境、技术邻近性也起着重要作用;③区域重大协同战略是形成现有城市绿色创新网络的重要外部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显著促进了区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合作。此外,文章还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市绿色创新网络、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绿色创新网络多维邻近社会网络分析创新社区城市角色区域协同战略

    中国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田时中余佳丽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有利于提升地区经济自我恢复和动态调节能力。文章依据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省域经济韧性指数,并基于税制结构优化视角,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税制结构优化、直接税比重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省域经济韧性,而间接税削弱了省域经济韧性;②财政分权削弱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则进一步提升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③进一步分析表明,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在税收竞争、要素禀赋、人口结构和地理区位上存在异质性;④基于经济发展水平视角分析显示,税制结构优化与省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升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税制结构优化经济韧性高质量发展直接税与间接税产业结构

    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效应

    曹笑天黄嘉信狄亚轩陈静...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提升企业碳绩效是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章基于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①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碳绩效提升,边际效应为0。232。②低碳城市试点对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碳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③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等路径机制,推升企业碳绩效。地理位置在低碳城市试点与企业碳绩效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调节效应。为了全面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和碳绩效提升,除了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还应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并平衡政策执行的地域行业差异。

    低碳城市试点企业碳绩效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信息披露地理位置

    基于创业与就业视角长三角县域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丛海彬黄萍邹德玲诸鑫哲...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三角地区151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①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县域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②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政策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③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政策对非省会城市和低收入农民群体的促进作用强于省会城市和高收入农民群体;④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政策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创业和农民就业发挥其增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基础设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增收效应。

    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农民增收农村电商长三角地区农民就业与创业数字普惠金融

    海南自由贸易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理

    郭庆宾马梦瑶程叶青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海南自由贸易港18市(县)为研究单元,运用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RAGA-PPC)测算2012-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采用核密度方法、GIS空间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研究发现:①海南自由贸易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且存在明显的"M"型时序演进阶段性特征和"1主峰+2侧峰"的多级分化趋势。②整体水平由研究前期的自东向西大致呈现出"低高低"的倒"V"型结构转变为研究后期的南北两端高值集聚、中部低水平极化贯穿东西的分布特征。③农业发展规模和交通可达性属于强影响型主导因子,财政支农比、对外开放度、政府干预等因素属于影响型助力因子,而教育支持度则属于弱影响型因子,各驱动因子的边际影响力变化和地区间对于资金、平台、渠道、政策的反映和接纳能力差异是产生时空异质性的根本原因。

    城乡融合水平测度驱动机理城镇化农业交通海南自由贸易港

    多中心视角下的北京市创新空间结构演变

    聂晶鑫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1991-2020年北京市专利申请数据,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识别创新中心并分析多中心视角下北京市创新空间的结构演化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北京市创新空间结构的多维多中心性普遍提升,本地功能维度的提升快于形态与非本地功能维度,整体结构的均衡性仍有限;②根据创新中心的规模与功能位序,可分为匹配型、形态优先型与功能优先型三类,其中以功能优先型为主,部分中心的类型存在演替;③创新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综合影响下,由创新人才需求、创新机构选址与政府部门引导的共同作用驱动形成。当前的多中心化结构演变过程对于北京市的创新效率提升存在积极意义。

    多中心结构形态功能专利合作创新效率北京市

    近10年中国会展场馆分布的时空异质性及其演化机理

    魏统锋孙海燕秦伟山赵玉梅...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会展场馆是会展活动的重要依托,在推动会展项目运作和会展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以全国31个省份为研究单元,以近10年举办过20000 m2以上规模的会展场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会展场馆分布的时空异质性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全国尺度下,会展场馆总体呈"三核心、七热点"的"弓"字形空间分布形态,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持续移动。②省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格局东西部差异性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一致,且呈现水平梯度演变;省内场馆分布多呈集聚类型,但趋向分散。③我国会展场馆分布时空异质性受到经济、社会、产业内生和交通环境的综合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一因子的作用力。

    会展场馆时空异质性演化机理地理探测器中国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空间耦合特征

    李勇辉粟焕德沈波澜王羡妮...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用地的配置牵引着人力、资本和产业的时空聚集,对于培塑城市经济韧性和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25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敏感性指标法,系统分析了建设用地配置总量及其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①中国建设用地配置水平和城市经济韧性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②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分化,其中商业、物流仓储、居住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而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用地与之耦合协调度则呈下降趋势;③东部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现出高耦合协调度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以重庆为核心形成辐射带动格局,而东北地区则面临低位徘徊的挑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区域用地配置、提升土地配置效率与精准性、加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

    建设用地配置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