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半导体贸易依赖网络演变及风险关系识别——兼论中国地位变化

    欧素华刘鉴杨青山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半导体产业各环节关键产品的贸易依赖网络,揭示了半导体贸易依赖网络的时空演变;同时综合贸易依赖关系、国际竞争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关系构建依赖风险测度模型,从地缘关系视角考察了贸易依赖风险关系的变化及中国在半导体贸易依赖网络中的地位变化。研究发现:①半导体贸易依赖网络平均依赖程度显著降低,依赖关系集聚特征逐渐增强;②贸易依赖关系在区域空间上逐渐转移,表现出"东升西降"的特点,但北美在集成电路贸易依赖网络的核心地位稳固;③全球半导体贸易依赖关系集中于低风险区,高风险依赖关系主要集中在部分小国与大国之间并呈现扩张态势,中美等核心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赖风险指数维持在低位,不存在依赖风险,与西方风险感知存在偏差;④中国在半导体贸易依赖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具体贸易依赖关系中的权力劣势地位已发生逆转,风险主导地位显著加强,但在集成电路贸易依赖网络中的影响力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

    半导体产业产业链贸易依赖网络地缘关系风险核心—边缘地位

    基于劳动生产率分解的中国工业发展跨期调整的空间特征

    刘亮张奉君李昊匡周茂彬...
    113-12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劳动生产率分解模型,从全国、区域、省份层面将中国31个省份1980-2022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产业内增长与结构间增长,并结合空间性和结构性判断中国工业发展跨期调整特征,及是否存在"过早去工业化"。结果表明:①全国层面,中国不存在"过早去工业化"问题;②区域层面,东部属于正常去工业化,中西部仍在工业化,东北存在"过早去工业化";③省份层面,中国"去工业化"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多种工业化现象同时存在。

    去工业化劳动生产率产业内增长结构间增长转型升级要素流转

    中国市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演化机制

    周锐波沈乐黄安晓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2个市域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借助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广义达尔文主义生物进化隐喻,构建了包含技术关联性、多样性和复杂性3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了本地知识基础、技术结构和技术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产出规模大、增速快,呈现"东—中—西"逐渐减弱分布格局;②市域技术关联性和多样性总体水平显著上升,技术空间具有"核心—边缘"分布和"双核"结构特征;③产业技术创新受关联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共同影响,其中关联性有利于技术进入和发展,而多样性不利于技术进入和发展,复杂性阻碍技术进入但有利于技术发展。文章从产业技术内生发展和动态演化的角度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演化机制,丰富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证研究,拓展了产业技术演化的分析视角,深化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规律认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演化技术关联性技术多样性技术复杂性产业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演化特征

    刘勤陈刚王光辉刘澄浩...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2010-2019年中国新增的21。83万个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核密度等方法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刻画,并采用MGWR模型探究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10-2019年中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总体分布呈现"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特征,并逐渐向中西部扩散,其集聚中心由"三核"向"三极多核"转变;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来源于四大行业,行业间集聚特征差异明显,区域不平衡总体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但行业间集聚存在阶段性;③发明专利授权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研究支出、在岗职工数量、制造业部门产值、建设用地占比、建成区路网密度、人均GDP共同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且影响强度依次降低,其中以发明专利授权数和建成区路网密度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产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尺度较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特征空间布局创新环境MGWR模型

    珠三角地区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

    吴伟平苏乐言杨雨煊吴客形...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探究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有助于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文章以珠三角地区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熵值法测算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DBSCAN、QAP非参数估计方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关键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地区企业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以广深为主导的双核心空间聚类和多梯次分级特征,其中第一等级高密度区分布在广州和深圳,第二等级次高密度区集中在珠海,第三等级中密度核心区集中在广州—珠海连线附近及深圳周边地区,第四等级低密度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内陆腹地。②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呈现出小世界特性、网络稠密化、长尾分布和"轴—辐"模式特征,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趋势,且网络关联度整体较高。③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网络节点数稳步增长并通过合作形成了"2+N"社群结构特征,即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2个主社群,以珠海、中山、东莞、惠州等为中心的N个副社群,环绕珠江口岸呈"n"型分布态势。④基于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性质可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四大板块,板块Ⅰ表现出非自反性结构特征和"净溢出"板块角色特征,板块Ⅱ具有自反性结构特征和"主受益"板块角色特征,板块Ⅲ和Ⅳ均表现为自反性结构特征及"双向溢出"板块角色特征。⑤企业规模、数字化转型、创新能力及ESG表现是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

    企业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社群结构块模型驱动因素数字化转型珠三角地区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未来设想:基本关系与创新路径

    牛善栋吕晓谷国政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逻辑与创新路径,为构建包容性、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参考。文章运用理论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未来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关系和创新路径。研究发现: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统筹好五大基本关系,包括人类文明形态与规划价值导向、能源资源安全与规划目标集合、科技革命与规划内涵迭代、气候变化与规划功能协同、政治经济格局与规划范式变革。②面向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路径需要协调好五大创新路径,包括价值半径的"现代性"与"本土化"、目标体系的"公约数"与"公倍数"、内涵逻辑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功能属性的"拓扑性"与"相对性"、范式特征的"类型化"与"规范化"。③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亟需把握好3个新方向: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的理论建构;二是面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探索;三是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科学限度、主客关系、空间原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拓展、技术革新和理念转变等。

    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规划未来设想基本关系创新路径功能协同规划范式变革

    空间商品化驱动下甘南高原乡村生产空间重构逻辑过程及作用机制

    尹君锋叶思菁宋长青高培超...
    16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乡村空间商品化视角切入,在剖析乡村生产空间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空间商品化各阶段中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历程与特征。同时,以安果村为典型案例地,详细探讨了乡村空间要素商品化过程具体参与乡村生产空间的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模式。结果表明:①乡村空间商品化通过以政府力、市场力及社会力为要点的三元主体力量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作用下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将乡村空间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在市场化环境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活动,从而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强调的是在权力、资本、社会多重主体互动作用下对乡村生产空间的改造与塑造能力。②甘南高原乡村经济发展形态大致经历了由农牧业混合经济以及高依附、低层次的粗放型经济到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态型经济再到多元化经济方式并存的集约型经济的过程,生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点状分布、松散联系"到"核心集聚、外围分散"再到"多点支撑、轴线联动、多元协同"的空间格局。③空间商品化是安果村生产空间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在乡村地域空间资本增值与符号消费转变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演变为可理解、可感知、可创收的生产价值空间,在政府、企业、支部、村民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下由单一农牧产业生产为主转为多元化产业经济并存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中,乡村空间资源价值重新活化,推动安果村生产空间发生剧烈重构。

    乡村空间商品化乡村生产空间政府力和市场力资源价值多元协同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卢召艳黎红梅
    177-18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2000-2021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等模型探讨了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时空演变方面,中国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特征。②空间关联方面,中国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③影响因素方面,城镇化水平、农业经营规模、科技创新、财政支农、环境规制和农民收入均有利于本地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且城镇化水平、农业经营规模和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城镇化农业经营规模科技创新

    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对耕地持续利用行为的影响

    李文明万春燕徐国良林文凯...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农户生计资本对耕地持续利用行为的影响,对于辨析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及"强—弱可持续"理论,以江西省典型乡村旅游地——中源乡为案例地,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农户生计资本对耕地持续利用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开展验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地农户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户耕地持续利用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②金融资本对物质资本及自然资本产生正向影响,同时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金融资本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尽管在直接影响路径关系中表现不显著,但金融资本会通过自然资本间接地对耕地持续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且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路径呈现负向影响关系。

    强—弱可持续理论农户生计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耕地持续利用乡村旅游地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空间解构与模拟评估

    徐晓亮王明辰关靖云孙之阳...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参照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设置"生态建设优先型、产业协调配置型、质量规模驱动型和成效共享导向型"4种模拟情境,从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尺度开展模拟评估研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稳中有进,各省份相对发展状况呈现出产业重心梯度转移、比较优势随时间轮替的特征。②中国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政策红利的落地有助于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③对比4种模拟情境,发现其均能在部分省份展现出比较优势。其中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更适用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和西部大部分省份;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适用范围最广,但边际优势逐渐减弱;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在模拟仿真初期适用性较差,但相对优势持续增强,在模拟仿真末期产生了较好成效。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政策导向系统动力学模型多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