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的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源解析

    孙才志苗贺鹃杨羽頔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文章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利用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贡献率,并探究机会不平等因素作用于海洋经济差异的多种渠道。结果表明:①从时空维度看,2012-2020年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机会不平等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较高,但近年来略有下降;东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较低且趋势变化不显著;北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位于前两者之间,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②从来源因素分解看,国家级政策和对外开放因素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人才支撑、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改善能有效缓解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此外,对外开放因素显著影响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东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主要由国家级政策因素导致。③从影响渠道看,机会不平等因素可通过地方政策显著影响海洋创新投入等地方要素投入,进而造成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在地方要素投入中,劳动力投入间接渠道主要影响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投入间接渠道主要影响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

    海洋经济机会不平等区域差异创新投入劳动力投入产业结果对外开放

    中蒙俄高铁可达性及其空间效应

    初楠臣孙永胜张平宇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东线铁路为对象,在高速铁路情境下,利用可达性指标测度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线路升级提速后对沿线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未来中蒙俄高铁的运行使得沿线可达性大幅提升,高铁1d交流圈覆盖全线,东线的可达性及其改善程度略强于西线。②中国城市可达性强于俄罗斯和蒙古国城市,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特征。蒙古国城市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城市,呈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格局特征。③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格局的演变和重塑。人口和经济重心向中蒙俄高铁轴带迁移,极化效应凸显;高铁轴带内部边界效应消失,一体化效应显现;走廊沿线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加深,同走廊外的跨境投资规模增大。

    可达性一带一路经济潜力跨境贸易中蒙俄经济走廊高铁轴带边界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亚地区发展研究

    胡键
    22-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亚地区发展的研究,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剖析了塑造中亚地缘空间秩序的两种手段:地缘政治手段和地缘经济手段。结果表明:历史上地缘政治手段塑造中亚地缘政治空间秩序基本上是失败的,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内容的新地缘经济手段塑造中亚地缘空间秩序是成功的。新的地缘经济手段包括:设施联通、市场对接、利益嵌入和跨文化交流。这是用和平的方式来塑造地缘空间秩序的情形,但从冷战后经济区域主义的发展态势来看,地缘经济手段塑造地缘空间秩序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文章建议应该大力推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内容的地缘经济手段,和平塑造中国周边地区空间秩序,共同打造以经济发展为内容的新地区主义。

    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空间秩序"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地区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

    廖小菲申雨瑶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如何深刻影响并推动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SBM-GML估计法测算了中国各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通过构建市级数字经济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中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城市规模较大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②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和机制进行传导。③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均对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我国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施"分类分区"政府干预,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不断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发展,以助力"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现。

    数字经济低碳转型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干预金融发展

    韧性发展视角下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与区域网络治理影响

    兰泽英陈晓晖刘洋吴辉...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引入韧性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与生态3个维度的脱钩性能开展2011-2020年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并结合绩效网络模型探讨区域能级匹配与治理影响差异,为韧性网络优化治理与绩效提升提供适宜性路径选择。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各维度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大部分省域过于追求经济维度的低碳韧性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与生态发展层面。②大多数省域在低碳经济绩效网络中的空间关联紧密度仍远远不够,尤其是社会与生态维度,并且区域网络具有较明显的地理邻近性特征。③到研究期末,结合省域分类发展规划,发现64%以上省域所处辐射能级能够表现出与之较高的匹配度。其中,提升型省域普遍具有集群优势,东部沿海区域的省域需加强社会维度的协同发展;壮大型中的华中地区省域有望成为区域内的新增长极;培育型中的西南地区省域可考虑作为区域优先发展省域。

    低碳经济韧性发展绩效评估区域网络格局辐射能级空间治理影响

    西方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研究的交织

    陶伟李晶晶卢俊杨春和...
    52-6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全球现象,绅士化已成为探讨城乡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的前沿话题。租差理论是解释绅士化现象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整合了不平衡发展与资本循环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重新探讨了中产阶层、开发商、政府等多元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与主体能动性。近半个世纪以来,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的研究重点密切交织,文章根据两者的关系将研究进展划分为:消费/生产二元争辩、理论和解与实证测度、融合发展和多元发展4个阶段,并基于绅士化类型衍生下的租差、租差变化的影响因素、绅士化与租差测度、领域污名化与领域美化4个主要议题的梳理,深入解读资本循环与利益驱动下的绅士化进程。文章认为绅士化是多元主体围绕租差不断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租差变化既是绅士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绅士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是发展中国式绅士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需更多关注中国语境下土地制度、多元主体与地方发展的历史和情境性,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以此为中国土地开发和城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绅士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中国经验。

    绅士化中产阶层地租租差理论中国语境资本积累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均等性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王鹏罗小龙顾宗倪陈艳如...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直接关系着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成为影响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成效的关键。文章以苏州市为例,测度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配给与老年人口分布之间的供需空间关联,进行了城乡间、地区间的均等性分析并探究不均等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给与"一城多核"的城镇空间结构高度相关,高配区域集中于中心城区和下属各区市的城区,有效配给量从城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②设施空间配给存在相对不均等,城区中心和乡村地区的中心村高配,城区外围和乡村地区的非中心村低配。③城乡不均等主要来源于乡村地区内部设施空间配给的不均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使得乡村地区人均有效设施配给量低于城市。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空间可达性均等性城乡差异

    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机制——以兰州市为例

    赵学伟张志斌陈龙冯斌...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优化与多元有效管治是促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来看,兰州市污染企业呈现出"中心—近郊—远郊—开发区/新区"的郊区化过程;热点区域以河谷内部为主、河谷外部为辅,表现为"分散式外围郊区迁移、远离核心敏感区迁移、集中式功能区迁移"的演变特征。②从类型异质性看,废气污染型企业逐步向城市下风向迁移且呈现河谷内外分异的特征;废水污染型企业远离边界地区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且具有靠近河流分布的特征;固废污染型企业围绕人口集中地、独立工矿区等聚集。③从规模异质性看,较大规模污染企业始终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并在兰州新区孕育了次核心;中等规模污染企业由以城关组团和红古组团为主体逐渐向各区县中心城区迁移;较小规模污染企业在以城关组团、安宁组团和永登组团为中心的基础上,陆续向交通干道、产业园区以及各区县中心城区集聚。④从影响机制看,整体、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污染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对传统区位、地域特征、环境外部性、设施多样性等维度的变量存在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差异性特征,多元因素交织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机制。

    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格局演变影响机制兰州市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财富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关联及互动效应

    张明斗周川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2012-2021年其生态财富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关联特征及互动效应。结果表明:①10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财富波动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12%,且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均表现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分布特征。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财富与产业结构变迁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与关联特征,且上游地区空间集聚特征在减弱,中下游地区持续增强。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财富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城市生态财富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生态财富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及生态财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脉冲响应曲线均呈现倒"U"形特征,且长期而言表现为正向波动响应。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城市生态财富主要受自身影响,但产业结构变迁对其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能力。

    城市生态财富产业结构变迁空间关联互动效应绿色低碳发展长江经济带

    数字湖南建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彭文斌谢晓琪宁译萱苏欣怡...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湖南建设是培育湖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2011-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新能力、数字政府水平、数字普惠金融6个维度构建数字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箱型图分析法、基尼系数、空间计量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考察了数字湖南建设的非均衡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数字湖南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形成"以首位核心为中心,外围廊道为支撑"的不平衡发展格局。②数字湖南建设的非均衡主要来自四大区域间差异,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地区、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的差异。③影响因素上,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状况对数字湖南建设的正向作用显著,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对数字湖南建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从加大数字短板建设力度、统筹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数字湖南建设空间非均衡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政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