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林研究
经济林研究

谭晓风

季刊

1003-8981

jjlyj-csfu@163.com

0731-8565852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经济林研究/Journal Nonwood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的经济林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从事经济林生产、科研和教学的专家教授组成,在经济林学科领域肯有权威性。主要刊登国内外经济林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与发展动态,经济林生产形势和经营策略,并加强了实用技术和产业建设方面的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奇台地区不同水肥条件下文冠果种实性状的差异

    王天斌汪智军靳开颜张志冉...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新疆地区文冠果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奇台地区9年生实生文冠果为研究对象,设置未施水肥、水肥条件一般、水肥条件良好共3个处理,采集成熟果实,对14个种实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研究水肥条件对文冠果种实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水肥条件下,文冠果种实表型性状中单株种子质量和单株结果数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4。87%和 60。94%,说明水肥条件对文冠果产量影响较大。种子的神经酸含量、含油量等种实品质性状受水肥条件影响较小。果实横纵径与单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单果质量和种子千粒质量随果实纵、横径增大而增加。从14个种实性状可提取4个主成分,分别为种实表型因子、油脂因子、神经酸含量和蛋白因子,4 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51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肥条件较好地块的种实性状综合得分处于较高水平,未施水肥地块的种实性状综合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水肥条件对文冠果种实的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2 个主成分PC1 和PC2 分别解释了水肥条件导致的种实性状的 27。28%和22。48%。[结论]水肥条件对文冠果种实性状影响较大。

    文冠果水肥条件种实性状主成分分析主坐标分析

    施硼方式对番木瓜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周双云刘增亮唐文忠张继...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硼方式对番木瓜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可丰富番木瓜硼素营养研究,并为番木瓜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红铃'番木瓜为供试材料,经不施硼素2 个月的预处理后,设置土壤施硼、叶面喷施硼、树干注射施硼3种不同方式的施硼处理,以不施硼为对照,分别于施硼0、10、20、40 d后测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 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第40天对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方式施硼处理后,'红铃'番木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胞间CO2 浓度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越高则净光合速率也越大。处理 10 天时,各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大小为树干注射施硼>叶面喷施硼>土壤施硼>不施硼,且差异性显著,说明不同方式外源施硼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番木瓜叶片光合作用;处理 40 天时,树干注射施硼处理番木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仍能维持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其他方式的施硼处理。不同方式的施硼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番木瓜果实畸形率,提高果实中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提高果实品质。[结论]番木瓜对硼素敏感,不施硼素 2个月后,不同方式的施硼处理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番木瓜叶片的光合作用,显著降低番木瓜果实畸形率,提高果实品质。其中,叶面喷施硼处理缓解缺硼症效果前期较好,但效果持久性较差;土壤施硼不仅缓解效果不佳且作用缓慢;树干注射施硼具有时效长、吸收快、环境友好等特点。综上所述,推荐'红铃'番木瓜的施硼方法采用树干注射的方式。

    番木瓜缺硼施硼方法光合特性果实品质

    不同硒肥及喷硒时期对灰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孙武张宇阳周晓凤袁泽...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合适的硒肥和喷硒时期,为提升灰枣果实品质,培育新疆富硒灰枣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以灰枣为试验材料,使用了亚硒酸钠、有机富硒营养剂、纳米硒肥3种硒肥配方,在幼果期+膨大期、膨大期+白熟期、幼果期+白熟期3个时期对灰枣叶面进行喷硒,测量果实外在品质(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内在品质含量(VC、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黄酮、总酚)和矿质元素含量(C、N、P、K、Ca、Mg、Se),通过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硒肥配方和喷硒时期对灰枣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硒肥处理下:3种硒肥处理均显著降低灰枣单果质量、纵径、Ca含量、Mg含量;亚硒酸钠对提升灰枣果实各项内在品质指标最为显著;纳米硒肥对提升灰枣果实C、N、Se含量最为显著。不同喷硒时期处理下:幼果期+膨大期、幼果期+白熟期处理均显著降低灰枣单果质量、纵径;膨大期+白熟期处理对提升灰枣各项内在品质指标、Se元素含量较为显著。两者交互作用下:3个时期施纳米硒肥后显著降低灰枣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在膨大期+白熟期施用亚硒酸钠可显著提升灰枣各项内在品质;在膨大期+白熟期施用有机富硒营养剂、纳米硒肥可显著提升N、Se元素含量。[结论]3 种硒肥中,亚硒酸钠对提升灰枣果实内在品质最佳,纳米硒肥对提升灰枣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最佳。3 种喷硒时期中,膨大期+白熟期为最佳喷硒时期。所有施硒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灰枣果实硒含量,较CK提高了6~20倍,可达0。06~0。20 mg/kg,符合富硒食品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综合所述,建议在果实膨大期+白熟期使用亚硒酸钠叶面喷施的方法培育富硒灰枣。

    灰枣果实品质矿质元素

    杂交杏李不同拉枝角度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甄紫怡王如月罗莎莎徐业勇...
    136-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杂交杏李'恐龙蛋''味厚'枝条、枝组不同拉枝角度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拉枝角度,为杂交杏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指导依据。[方法]试验地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以'恐龙蛋''味厚'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基径大小的枝条、枝组进行拉枝处理,测定枝条、枝组生长量及成熟时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和果实产量,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基角角度与理论载果量、拉枝角度与果实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差异性。[结果]随着基角角度的增大,枝条、枝组的理论最大载果量增大,但理论最小载果量减小;枝条、枝组基角角度在 60°时基径连续生长量和基角角度变化量最大,基角角度 45°时次之,基角角度 30°时最小;枝条、枝组的单枝产量、单果质量及果形指数均随拉枝角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果实外在品质和枝条、枝组基角角度大小无明显差异;增大拉枝角度能够有效增加产量及端正果形;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随拉枝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随拉枝角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而言增加拉枝角度能够提升果实内在品质,但各处理间差异性不明显。[结论]综合各项指标,当拉枝角度为60°时,能够明显提升枝条、枝组的单枝产量,增大果实大小,端正果形,提高果实硬度,但提升果实内在品质的作用并不明显。

    杂交杏李拉枝角度果实产量品质

    人工林种植模式对天门冬生物量、养分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家妍蒋丰璟李青春杨梅...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林下栽培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计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广西国有高峰林场 27 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27 年生杉木/13 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林、27 年生杉木/13 年生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混交林和 27 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模式下种植的 1 年生天门冬生物量、含水量、养分及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杉木混交桉树能提高天门冬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木荷纯林模式下其生物量表现最佳。杉木纯林模式下天门冬块根的碳(C)、氮(N)、钾(K)积累表现最佳,但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且生长受磷(P)元素限制;杉木混交林模式能提高天门冬的养分利用效率并缓解P元素限制,且混交桉树模式下天门冬的养分表现较混交马尾松模式下更佳;木荷纯林模式下天门冬生长受到N元素限制。杉木纯林模式能促进天门冬块根总氨基酸的积累,杉木混交林和木荷纯林更利于块根中总皂苷、总多糖的积累。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N、P、K的积累之间具有协同性,N、K会抑制天门冬生长,P对天门冬的生长有益;一定程度的养分胁迫能提高天门冬块根的总氨基酸含量,而适宜的养分分配更利于块根中总皂苷、总多糖的积累。[结论]阔叶树林下种植可促进天门冬生长、提高其药用成分含量并缓解养分限制,提高天门冬的综合品质。杉木/桉树混交林模式下天门冬的品质较杉木纯林模式下更高,木荷纯林模式下天门冬的综合品质最佳。

    天门冬林下种植模式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主成分分析

    间作模式对油橄榄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黄楚亦胡青赵敏陆斌...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开拓油橄榄高效栽培新模式和改善油橄榄林地土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以油橄榄单作为对照(CK),以油橄榄×滇黄精(FD)、油橄榄×紫花苜蓿草(FZ)、油橄榄×紫花苜蓿草×黑麦草×金鸡菊(F3)3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单作CK,FD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55。45%、45。55%和 33。46%(P<0。05);FZ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60。73%、77。48%和56。01%,全钾、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了29。40%和49。87%;F3模式下除碱解氮含量降低外,土壤其他养分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全钾含量显著增加了24。59%。4种模式下,共获得38 652个土壤细菌OTUs,3 059个真菌OTUs。根据细菌特有的OTUs数量由高到低排序,间作模式依次为F3、CK、FD、FZ;根据真菌特有的OTUs数量由高到低排序,间作模式依次为F3、FD、CK、FZ。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间作模式下细菌和真菌在多个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差异。各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在门水平上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真菌以子囊菌门为绝对优势菌群,且间作后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均大于CK;在属水平上,间作明显改变了真菌群落结构,3种间作处理相较于CK均增加了其他功能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同时FD和FZ模式增加了常见土壤致病菌属的相对丰度。土壤养分含量与门水平上部分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养分含量对部分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丰度有重要影响。[结论]3种间作模式均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以真菌最为明显。FD、FZ模式与油橄榄存在养分资源竞争和负效应。F3间作模式提高油橄榄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及改善林地土壤生态环境的效果最佳,建议生产上选用多草种间作模式。

    油橄榄间作土壤养分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

    不同浓度磷肥对2年生油茶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赵雪妍唐昱陈卓灵张学玲...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2年生油茶嫁接苗最适合的外源磷肥浓度,为油茶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茶'赣无2号'2 年生嫁接苗为试材,进行P0(对照)、P1(30 mmol/L)、P2(60 mmol/L)、P3(90 mmol/L)4 种浓度磷肥处理,每个处理 3 次重复,每次重复 3 株,共 36 株,且每个处理中有 10 株单独记录株高、地径,总计 76 株。施肥时间分别为 4 月初、5 月初、7 月初,取样时间分别为 5 月初、7 月初、9 月初。测量油茶苗氮、磷、钾元素含量及其他养分含量以及株高、地径、干质量和主根长等指标。[结果]随着施用磷肥浓度增加,幼苗株高在5月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7 月呈平稳趋势,9 月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在P1处理下幼苗地径较P0处理增加了2。45 mm,油茶地径增长被促进,但随着施肥浓度增加,地径增长受到了抑制。在P1 处理下,主根长达到最大,比对照组增加了55。73%;在P2 处理下,茎的干质量明显增加,比对照组增加了 9。02%;在P1 处理下,叶的干质量达到最大,比对照组增加了 27。32%。在P3 处理下,根、叶部的磷元素含量达到最高,比对照组增加了18。90%、6。69%,随着施磷浓度增高,茎部磷含量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在P3 处理下,9 月叶片中可溶性淀粉含量达到峰值,较P0 增长了 20。43%,5 月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大,较P0 处理增加了 7。68%。施磷水平与可溶性淀粉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淀粉含量与叶干质量间极显著负相关,叶干质量与株高、主根长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各处理按照9月油茶苗株高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P1、P0、P3、P2;P1 处理下,地径达到峰值,叶干质量最大;P2 处理下,植株茎干质量最大,但地径指标最小;P3 处理下,9 月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5 月可溶性淀粉含量最小。综合而言,对 2年生油茶苗施加30 mmol/L的磷肥较合适。

    油茶苗磷肥养分株高地径

    氮肥减量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谢文歌沈幸李伟张曦瑜...
    17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园在不同氮肥用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ωc)、土壤微生物量氮(ωN)的变化,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提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库尔勒香梨园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0~12年生的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肥处理(N0P0K0)、不施氮肥处理(N0P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 3个氮肥减量梯度处理(N 1PK、N2PK、N3PK,分别较常规施肥用氮量减少 10%、20%、30%),分别记为CK、N0、N、N1、N2、N3。利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并分析土壤微生物量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0~6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递减趋势。在整个生育期内,N2、N3 处理较N处理下ωc、ωN降低的效果更为显著。坐果期 20~40 cm土层中,N2 处理较N处理后ωc与ωN的比值显著上升。在坐果期、膨果期 20~40 cm土层及成熟期 40~60 cm土层中,N3 处理较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熵(qC)促进效果显著,但显著降低了库尔勒香梨产量。产量与ωc和ωN的比值、ωc(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ωc、ωN、qN、ωN(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根据减氮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与产量的综合影响,推荐10~12年生的库尔勒香梨氮肥施用量为240~270 kg/hm2,即完全施氮(300 kg/hm2)基础上减氮10%~20%。

    库尔勒香梨氮肥土壤微生物量土层深度

    不同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

    祖星兰施建敏查东平王芷萱...
    186-19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林地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为确定促进雷竹笋增高增粗生长的高效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用 2 种发热物质(枯饼、麦灰)和 3 种谷壳覆盖厚度(15、25、35 cm)来覆盖雷竹林。测量不同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和笋长、笋径,再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性,分析它们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枯饼、麦灰及不同厚度谷壳覆盖雷竹笋用林,土壤温度均在10℃以上。前 4 周土壤温度呈上升趋势,第 5 周开始温度逐渐下降,第 13 周(翌年 2 月底)温度达到最低(10。2℃),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土壤温度也开始上升。同一种发热物质覆盖时,覆盖厚度越厚土壤温度越高。不同覆盖厚度对竹笋长的增高有显著影响。随着谷壳覆盖厚度变大,笋长变长,当覆盖35 cm谷壳时笋长最长(33。79 cm)。不同发热物质覆盖对笋长的增高有显著影响。使用麦灰作为发热物质时,更有利于竹笋增高。发热物质和谷壳覆盖厚度对雷竹笋径的增粗无显著性影响。笋长和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3;笋径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笋长对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响应关系(P<0。05);35 cm谷壳覆盖的土壤温度与笋长的线性回归关系优于 15 cm。[结论]笋用林覆盖期间,不同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有不同影响。采用"麦灰+35 cm谷壳"覆盖可以有效实现竹笋增高生长,提高笋用林产量和效益。

    雷竹林覆盖措施竹笋长度竹笋直径土壤温度

    基于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值法的海棠表型分析与观赏性综合评价

    刘桂英张锦梅满丽婷刘宝尧...
    19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筛选出综合观赏价值高且能适于青海省栽植的海棠品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引进的 22 个海棠种(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枝叶表型、花表型、果实表型和植株生长量等 20 项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法对海棠观赏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海棠种(品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0 项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枝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1。72%~66。36%,新梢长度变异系数最大;枝下高变异系数最小,仅 11。72%,表明枝下高在不同海棠品种间差异较小,性状较为稳定。花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23。57%~39。47%。果实表型和品质变异系数范围为9。11%~100。82%;其中果实性状表型变异最广,结果簇数的变异系数达到了100。82%,表明不同海棠品种间存在极广泛的变异;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为 9。11%。各指标间有 20 对和 12 对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说明海棠各品种性状间存在关联,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性状因子、枝条特征因子、生长量特征因子和花性状等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60%,保留了海棠品种表型性状大部分信息。隶属函数分析显示,'白兰地'海棠综合指数最大,'丰花'海棠综合指数最小。[结论]2种分析方法得出'白兰地''龙丰''红丽''朱丹''新疆''花红''杨泰红'7个引进海棠品种综合得分值均排在前列,其表型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在青海省绿化中应用及育种。

    海棠表型分析观赏性评价变异系数育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