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林凌

双月刊

1006-012X

028-87016562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内

经济体制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辟有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产权改革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改革、股票与证券、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学家改革思想介绍等。适合经济研究人员和经济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阐释与机制建构

    范巧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要任务、新发展关系与历史经验等维度入手,系统阐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在此基础上,基于新质逻辑、新质特征、新质内涵、新质阵地与新质转化维度全面解析新质生产力的"五维"新特质。同时,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五维"新特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建问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围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指示精神,塑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环境、劳动场景、劳动产品等新特征,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中观-宏观新内涵,着力未来产业的优化培育和提质增效,推进新质生产力向新质发展动能和比较优势势能转化。

    新质生产力新质发展动能比较优势势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积极应对老龄化赋能扩大内需的路径选择——基于老年照料结构与家庭消费关系的视角

    单德朋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积极应对老龄化来赋能扩大内需,是统筹应对老龄化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现实问题。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分析老年照料模式选择对消费潜力释放的作用,结果表明:家庭老年照料服务有助于消费潜力释放;家庭照料对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老年照料的深度和难度也会影响老年照料对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家庭老年照料通过优化家庭资源配置影响消费决策,并通过稳定收支预期降低了预防性储蓄水平,释放了消费潜力。据此,应发挥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优势,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并通过提供税收抵扣、财政补贴构建家庭养老社区支持体系,精准施策为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激励。

    老年照料消费潜力预防性储蓄老龄化

    数字经济驱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TOE框架的动态QCA分析

    张远记韩存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9省份为研究样本,运用TOE理论框架和动态汇总型fsQCA方法,采用2011~2020年省际数据,探究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组织创新、数字组织能力、政府数字政策、区域数字金融6个前因条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技术、数字经济组织、数字经济环境框架下的6个条件均不是区域高/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识别出驱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型""组织-环境型"两种组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驱动路径存在多重轨迹演化现象,政策-创新型是转折轨迹,组织-环境型则属于混合轨迹。据此,黄河流域9省份可结合区域数字资源禀赋,分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策略。同时,应高度重视数字创新效能,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不断涌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态QCATOE框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主体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成肖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考察协同创新主体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并运用QAP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主体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表现出较好的韧性与自稳定性;网络内部分布不均匀,高校主体占据网络中心位置,企业主体在网络节点中占比最高,但相比协同创新广度,企业更强调协同创新深度;地理邻近性对协同创新关系的建立与强度具有积极影响,川渝两地之间的跨省域协同创新仍有待深化;相较于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的概率更高、强度更大,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则具有更低的协同创新概率。因此,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主体网络影响因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网络分析QAP

    从圈层化到网络化:航空经济的模式转换与空间演化

    李国政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空经济和航空经济是依托机场和航空运输产生的两种经济形态,在现实中长期并存,且在不同经济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从概念范畴看,临空经济是航空经济的局部区域体现,二者在形成条件、内在指向、组织结构、制度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航空枢纽强大的辐射能力使航空经济突破了临空经济局域空间的限制,具有由局部的"点"到广域的"核"转变的鲜明特质。航空经济的枢纽性特征在构建航空关联型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延伸和价值提升以及在区域整体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实践中,伴随着临空模式向枢纽模式的阶段演化,航空经济的空间组织和运行也经历着由圈层化向网络化的分野,在区域空间结构、要素资源流动、产业组织运行等层面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网络化特征。因此,应基于网络化逻辑推进航空经济发展,以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赋能航空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和配置枢纽,从而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航空经济圈层化网络化模式转换空间演化

    自然禀赋决定城市规模:中国经验与启示

    苏红键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体系不断调整,明确城市规模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1985~2020年中国城市数据检验城市规模的自然禀赋决定论,研究发现:东部沿海虚拟变量与城市规模和城市增长显著正相关,改革开放释放了其区位优势;以一月平均最低气温衡量的气候舒适度与城市增长显著正相关,人们倾向于向冬季温暖的地方迁移;地形起伏度与城市规模显著负相关;资源型城市虚拟变量与城市规模和城市增长显著负相关;较高的行政等级或政策支持能够强化自然禀赋的优势,但较难扭转自然禀赋的劣势。据此,应尊重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发展,积极优化各类城市功能,加强区际、城际合作,推动各地区共同富裕。

    自然禀赋城市规模城市增长气候舒适度城市行政等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区域自然资本投资效益测度及潜力分析

    张圆郝枫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义国民财富框架识别可持续发展路径,以自然资本视角明确强弱发展可持续性标准。在"多投入-多产出"情境下,通过可变规模报酬(VRS)非径向SBM距离函数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由纳入自然资本前后之GTFP变化揭示自然资本投资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NIE),构建面板计量模型,以系统GMM方法揭示各省份NIE演进模式,并立足我国发展现实探寻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我国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同省份NIE存在一定差异,自然资本存在较大的投资潜力;我国NIE随经济发展呈"N"型演进模式,转折点与发展阶段密切关联,发达地区转折点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人口适度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及环境质量改善对NIE有显著促进作用,节约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增加政府消费与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对部分地区NIE改善有良好效果,而对外贸易依赖则对NIE有着负面影响。鉴于此,应加强自然资本投资与保护,推进新兴技术产业升级,优化区域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国民福祉自然资本投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公共服务供给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

    卢晶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3~2021年中国省域数据为样本,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采用QAP分析法考察公共服务供给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样本看,医疗卫生和交通基础设施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存在正向影响,二者的影响强度较大,仅次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具有负向影响;分时期看,各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逐年看,基础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负向影响呈逐渐增强趋势,交通基础设施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强度呈扁平的"U"型趋势,医疗卫生的影响强度呈"M"型趋势,公共服务供给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重要力量,但并非主导力量。因此,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制定差异化的基础教育发展策略,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均衡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的空间均衡配置对缩小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关键作用。

    公共服务供给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QAP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刘慧超王书华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1~2021年112家中小银行为样本进行了"银行—省份"的匹配,在分析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并且银行属性、规模及是否上市会影响到其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提升银行竞争力和区域数字普惠金融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进一步提升;此外,区域内数字人才储备量也会对影响过程起到调节作用,但调节效果存在区域性差异。鉴于此,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要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重要目标,将转型重点放在提升对银行竞争力和加大对区域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上来,积极推动数字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培养。

    数字化转型中小银行区域经济增长数字经济

    数据要素赋能、要素成本结构变化与小农户向大农场转型

    郑秋芬刘家成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参与农业经营对农业现代化转型有着重要且复杂的影响。构建"数据赋能-要素成本结构-小农经营方式转型"的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数据要素投入在中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参与农业经营虽弱化小农户的信贷约束,但也会强化大农场经营的市场势力优势以及弱化大农场的雇工效率劣势,进而增加大农场经营净优势。实证结果也表明,数据要素通过赋能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改变小农户和大农场的要素成本结构,对小农户向大农场转型有着正向作用。据此,应重视数据要素的引入,完善数据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

    数据要素成本结构规模经营小农户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