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林凌

双月刊

1006-012X

028-87016562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内

经济体制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辟有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产权改革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改革、股票与证券、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学家改革思想介绍等。适合经济研究人员和经济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52家上市企业数据

    杨博王征兵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0~2022年252家中国沪深A股上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域间技术创新水平呈均等化趋势,但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空间集聚特征不稳定;企业成长能力、管理水平及政府补助能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但企业年限、规模、劳动力成本、融资约束制约其技术创新;国有及无出口倾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依赖地区经济,而非国有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得力于政府补助。据此,应深化企业创新协作,拓宽企业融资途径,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制度,加大政府补助力度,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质性与策略性技术创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技术多样化和技术外溢视角

    郭爱君杨春林张永年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大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基于技术多样化和技术外溢视角实证探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效率,且存在地理区位和政府关注度异质性方面的差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相关技术多样化—创新效率提升"的技术多样化效应,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区际研发投入和人才流动—创新效率提升"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数字经济产业赋能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路径。在数字技术距离加权矩阵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更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进程,促进区域内技术多样化和区际间技术溢出,统筹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创新效率技术多样化技术外溢长江经济带

    商誉减值的同群效应研究——基于经理管理防御视角

    李秉祥陆冠延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7~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重点探究经理管理防御如何作用于商誉减值同群效应及其经济后果。结果表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加大了企业商誉减值同群效应,且行业特征对二者关系发挥调节作用,信息不对称和经理风险厌恶程度构成了经理管理防御影响商誉减值同群效应的内在逻辑;相较于行业领导者,行业追随者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对商誉减值同群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经理管理防御加剧了企业商誉减值同群效应短期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显著,但会损毁企业长期价值。据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对企业商誉减值行为的规制、引导与治理功能,加强对同群企业商誉减值决策合理性的审查与监督,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经理管理防御商誉减值同群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厌恶程度

    薪酬制度改革的实体经济效应——来自企业金融化的经验证据

    卢闯李心武张文婷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有企业集团下属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企业金融化视角检验2015年薪酬制度改革的实体经济效应,结果表明: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实施后出现的薪酬倒挂现象显著增加了公司的金融化程度,且增加的主要是长期金融化投资;机制检验表明,业绩下滑和考核压力是上述效应的两个作用机制。进一步检验发现,当公司处于非保护性行业、股票行情牛市、市场化程度低地区时,实体经济的上述效应更加明显。鉴于此,应关注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差异,分类推进改革措施落地;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与薪酬改革方案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兼顾业绩总量与业绩组成部分;企业应审慎使用金融资产,聚焦如何推动公司核心业务发展。

    薪酬倒挂实体经济效应企业金融化

    数字贸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测度与实践路径

    叶霖莉薛襄稷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贸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效应。结果表明:发展数字贸易确实能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贸易可通过技术创新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等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最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技术进步。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存在非线性特征,发展水平越高其推动作用越强。此外,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很显著,数字贸易的发展能够推动本地和相邻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应从建设端、地区端、行业端、企业端四个维度推动数字贸易发展,以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贸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央行担保品扩容对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

    李静萍栗文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央行担保品扩容作为支持金融直达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微观政策效果受到广泛关注。以2018年6月中国央行将绿色资产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PSM-DID模型检验央行担保品扩容对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重点考察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央行担保品扩容显著推动了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产权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非国有重污染企业,国有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提升效果更大;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央行担保品扩容可通过对技术创新的"倒逼"效应和融资成本的"激励"效应,推动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央行担保品框架,加强对非国有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疏通技术创新和融资成本的传导渠道,推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更加精准有力。

    央行担保品扩容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融资成本

    SDR权重调整对人民币汇率与汇率预期的影响研究

    龚秀国王琳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SDR权重调整相关公告为基础,运用事件分析法探讨SDR权重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公告类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SDR权重调整对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贬值均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SDR权重调整使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在窗口期内出现了明显的汇率升值预期,且汇率升值预期与汇率回升时间高度重合。从不同公告类型看,人民币汇率对金额调整公告的反应更为即时,对权重调整公告的反应存在"时滞效应"。SDR权重调整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市场情绪,进而影响汇率预期发挥作用的。鉴于此,应加强外汇预期管理,丰富人民币外汇产品和工具,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在SDR当中的作用,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SDR权重调整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事件分析法

    银行流动性创造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系统性风险分解的视角

    王海燕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30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在将银行系统性风险分解为单个银行尾部风险和银行个体与系统的关联性两个维度基础上,实证检验银行流动性创造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银行流动性创造显著降低了银行个体尾部风险,但增加了银行个体与系统的关联性,综合效应提升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资本比率较低的非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流动性创造的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关联提升效应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系统性风险的正向影响在金融危机时期更为明显,且是由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所驱动。此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减弱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系统性风险提升效应。据此,应将银行流动性创造纳入监管范畴,建立立体式风险监管体系,优化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银行流动性创造系统性风险尾部风险系统性关联

    银行业规模分布与流动性创造效率

    高远东陆子顺孙成己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银行业规模分布的特征事实,考察银行业规模分布对流动性创造效率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规模分布表现出幂律分布特征,且时间上呈现先集中化后多元化的趋势,空间上中小银行的分布趋于多元化,较大规模的银行趋于集中;多元化的银行业规模分布提升了流动性创造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相较于较大规模的银行,中小银行规模分布趋于多元化对于提升流动性创造效率更为显著。据此,应完善银行业准入政策,继续引导银行业的规模多元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小银行应深入挖掘其规模与区位优势,强化市场竞争力,与大型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细分工、广覆盖的多元化银行业规模分布体系;相关部门应关注银行业规模分布情况,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与经济发展变化的最优金融结构。

    银行规模银行业结构流动性创造

    英国职业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的改革经验与启示

    董克用周宁林佳钰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动加入机制对扩大职业养老金覆盖面具有重要作用。以英国方案为例,其内容特点包括:政策设计上,追求政策宣传与反馈收集相结合;参与环节上,兼顾覆盖广泛与个体差异;运作过程中,明晰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平台建设上,注重参与便利性与投资服务有效性。其改革在提高计划参与率、稳定计划退出率、增强计划运作合规性、促进优质职业养老金计划发展等取得良好成效,但在时间成本控制、低收入群体政策倾斜与配套措施推进等方面存在不足。参考英国模式,结合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实情况,未来可在政策推广上开展系统化宣教;在参与方式上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在计划运作上优化集合计划发展模式;在系统建设上健全功能版块及互联机制;为自动加入机制改革提供良好氛围、广泛受众、优质载体和坚实保障。

    职业养老金制度自动加入机制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