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问题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问题探索

王喜良

月刊

1006-2912

0871-3113304 3113344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106号

经济问题探索/Journal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与地区共享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

    田瑶郭立宏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区、市)和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省域间、省域内及城乡间三个维度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调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其中,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省份层面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实现省域间协调发展;通过提升城市的功能分工情况以及提高城市的创业水平,来增强非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动能,实现省域内的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城市的劳动力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肯定了数字经济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加快实现地区间共享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共享发展市场一体化创业水平

    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郭颖魏佳奇段炜钰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变革具有深刻影响。作为依托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城市过去的技术结构之中,技术多样化水平通过影响城市整合和重组现有技术与新技术的能力,影响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本文从技术多样化视角出发,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发明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区分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验证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样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的相关研究,并增加了对技术多样化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技术多样化数字经济发展不相关技术多样化相关技术多样化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经验证据

    陈俊韩非池
    3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老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部分,较多文献揭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但作为强制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是否具有同样的积极作用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消费水平,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高收入家庭的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养老保险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家庭的消费水平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总体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改善低收入群体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养老保险收入消费

    政策偏好对周边国家与华能源合作的影响研究——基于PLS-SEM模型

    杨子杰黄栋
    4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划分政策制定和执行两个阶段,串联起"决策层合作政策偏好→最终合作政策偏好→能源贸易与投资合作"的逻辑链条,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PLS-SEM)模型,验证最终合作政策偏好所起到的中介效应,并分析国内和体系层面的跨层次因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周边国家决策层合作政策偏好与最终合作政策偏好在化石能源合作上表现得大致协同,但在新能源合作方面表现出不匹配的情况。在跨层次因素方面,地缘大国竞争、对华贸易依赖、政府治理水平、对华文化认同、社会行为体对华即时情感等因素在政策偏好影响周边国家与华能源合作的过程中起到显著调节作用。

    能源合作政策偏好政策制定政策执行PLS-SEM模型

    "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数字化水平与中国产业链韧性

    潘雨晨陈志成刘震
    6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以及数字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机制分析,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角度优化和改进衡量产业链韧性的指标,并构建"区域分工参与度"指数,从而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传导机制显著促进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一带一路"数字化水平会在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一带一路"区域分工会在不同分工参与方向、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下对中国产业链韧性产生异质性影响,而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的异质性检验中都增强了"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本文不仅从理论上为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提供了基础,也为维护和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指出了可行路径。

    "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数字化水平产业链韧性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共同富裕的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

    张路路佟琼刘洁张玉瑾...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研究在量化共同富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系统GMM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区域异质性及不同类型下的差异性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统计年间,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普遍呈上升趋势,研究具有可实施性;(2)交通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总体是正向的,利于共同富裕的推进,而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技术水平均对共同富裕有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而公路、铁路密度与客、货运运输效率上溢出效应方向不一;(4)处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具有异质性,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其也具有差异性。据此,从建立互通互联网络、完善规模与类型、强化投资与创新等提出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共同富裕交通基础设施特征GMM估计空间效应

    产业数字化政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来自15项试点政策的实证检验

    孙小宁王红霞张国梁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产业支撑和重要保障。从政策赋能机制视角出发,以2010-2020年15项产业数字化细分政策和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业数字化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增加研发投入两种机制赋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但具体细分政策在机制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种机制的效果存在企业技术水平、规模及区位的异质性。其中,产业数字化政策更易通过影响劳动力质量作用于中高技术、特大型、东部企业;通过影响研发资本投入作用于中低技术、中型、中部企业,且企业规模越大,研发资本投入路径的赋能贡献越低。本文对我国产业数字化的相关政策实践进行了统一评估,其中对政策影响机制的探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拓展的政策选择方向,这对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产业数字化政策赋能研发投入劳动力质量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杜传忠曹建
    11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是解析基础研究与经济关系的重要视角。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TFP),就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影响及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且存在长期滞后效应。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基础研究提升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作用路径,但前沿技术进步的路径机制未得到实证支持,由此提供了我国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支撑不足现象的一种解释。异质性分析表明,基础研究在高技术制造业TFP较低地区的积极影响更显著,企业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促进作用大于非企业基础研究。调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放大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提升作用,产学研合作没能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基础研究发挥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建议。

    基础研究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R&D资本化改革、创新驱动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增长

    徐杰李钰垚肖远飞
    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核算方法改革为更加科学地核算R&D资本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于全要素生产率中剥离出R&D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为更好地识别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提供了契机。鉴于此,论文基于《国民账户体系2008》,对中国两位数制造业R&D资本存量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准确核算,进一步构建拓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呈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0。38%,但行业间差异显著,增长主要聚集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驱动效应正逐步显现,2019年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正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对我国制造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R&D资本化创新驱动国民账户体系2008

    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的差异测度、来源分解与形成机理

    袁晓玲王书蓓黄涛
    14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整体提升和内部协同相结合的评价逻辑,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剖析发展质量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发展质量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呈现高低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群间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驱动差异、城际协同差异和民生共享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超过70%;创新驱动、城际协同、民生共享、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依次减弱。

    发展质量结构来源空间差异QAP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