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问题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问题探索

王喜良

月刊

1006-2912

0871-3113304 3113344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106号

经济问题探索/Journal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母娜王征兵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简称CRRS)数据,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显著提升村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水平。机制分析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促进村民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仅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精神富裕间发挥中介效应,公共参与不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不论是否已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的发展都能显著促进村民的共同富裕;但在有贫困经历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仅促进村民物质富裕,对精神富裕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马太效应",对西部地区缩小收入差距的贡献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财产性收入非农就业公共服务

    数字的温度: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同富裕效应

    王小华李昕儒刘魏
    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索了乡村数字治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数字治理促进了农户家庭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主要通过缓解精英俘获现象、促进家庭创业和缩小数字鸿沟的方式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其中,乡村数字治理更加有助于缓解位于大起伏山地及以上区县的精英俘获现象、促进低人力资本家庭创业、助力非老年独居家庭跨越数字鸿沟,进而有助于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乡村数字治理更有助于有劳动力回流的家庭和促进财政支持能力相对更强区县的家庭迈向共同富裕。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首先应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建,逐步建立完善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便捷;其次应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让农村农民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实现"软着陆",有效享受数字政府带来"智慧红利",确保乡村数字治理更有温度。

    共同富裕乡村数字治理精英俘获数字鸿沟

    "撤县设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峰波程文浩徐淑华
    3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2007-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DID)检验了"撤县设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撤县设区"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仍具有稳健性。(2)"撤县设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其对行政级别一般的城市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对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作用却不明显;在适度规模的城市实施"撤县设区"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而在规模过大或过小的城市实施的作用却不显著;相比于策略创新,"撤县设区"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创新。(3)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强化产业集聚、优化营商环境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创新水平。(4)"撤县设区"的"扩散效应"大于"虹吸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政策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其能通过"知识溢出"提高周边城市的创新水平。

    城市创新水平撤县设区市场化城镇化PSM-DID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消费潜力释放:扁平化还是中心化

    张古张珂涵安虎森
    5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城市群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思想,本文构建用于分析中心城市极化对城市群消费潜力影响的理论模型,选取十大城市群内17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程度与城市群消费潜力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极化结构通过产业布局的横向和纵向效应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且中心城市存在一个最优产业结构,而无序的产业集聚不利于整体需求增加;削减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流入作为间接影响机制,能够促使中心城市拉动城市群消费潜力;中心城市定位与城市群发展阶段也会影响消费潜力释放。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影响城市群内部分工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反映在产业和劳动力需求扩张上。因此,培育城市群中心城市向超大、特大城市成长,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和要素的流通效率,都有助于释放城市群的消费潜力。

    中心城市极化消费潜力城市群空间结构新经济地理学演化动力学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如何促进城市创业活力——基于要素协同视角的解释

    柯蕴颖张青睿王光辉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驱动着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形态升级。本文借助各地数据要素平台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0年中国29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地区创业活力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论如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够有效激发地区创业活力,在经过工具变量回归和一系列稳健性方法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以要素协同的视角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与技术、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相结合,共同助力地区创业活跃度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激发高质量创业活动的特质;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对省内其他城市以及地理邻近城市的创业活力均带来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行与完善提供了经验证据。

    数据要素创业活力协同配置空间溢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区域间土地资源配置:现实挑战及解决方法

    温璐歌沈体雁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当前我国存在土地要素配置不当的问题,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探索如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协助地方政府实现预期规划目标,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梳理了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脉络,并阐述了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模式的独特性。进一步地,本文整理了目前在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中使用的理论及模型,并构建了具有经济学机理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模拟模型(CTSPM),从供需平衡的视角提出区域间土地资源配置方案。研究发现:当前以土地指标体系为核心的中国土地资源分配模式存在无法准确衡量用地需求的问题;通过应用CTSPM模型并进行情景模拟,能够实现对各地的用地需求合理预测;在自然发展情境下,至2035年,中国整体耕地面积将下降2。8%,绿色生态用地面积将下降7。6%,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上涨14。5%;快速发展将会降低发展落后地区耕地需求量并扩大城乡用地的需求量,而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影响较小。

    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配置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TSPM模型

    政府的企业家精神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南北经济差距视角的考察

    方逸韬杨德才
    10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制胜要诀。本文利用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在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南方地区政府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改善创新环境是政府的企业家精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渠道。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政府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效果因支持对象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扩展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在市场化环境、非正式制度、民间企业家精神等层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南方地区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战略引领、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提供有效支撑。

    政府企业家精神区域协调发展南北经济差距

    财政分权视角下FDI质量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程惠芳刘登鳌洪晨翔曹安...
    11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分权"下的政府行为作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原因,可能成为理解"异质性"外资与绿色发展关系的重要窗口。利用2003-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式分权"体制下FDI质量与区域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FDI质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区域绿色发展指数将提升6。43%,这种促进作用由外资出口能力、技术水平、引进数量与业绩指数驱动;(2)财政分权抑制了 FDI质量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调节效应随地区财政分权水平的提升而增强;(3)以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当吸收能力跨越门槛值时,财政分权反而将放大FDI质量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4)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分权的负向调节效应主要作用于绿色环境和绿色资源两大系统。研究结果为财政分权体制下FDI赋能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FDI质量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竞争外资异质性门槛效应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公共服务应用——来自"宽带中国"试点的证据

    刘成奎江文昶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数字公共服务应用是促进全社会共享发展红利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公共服务应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推动数字公共服务应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加快数字技术进步、提升人才聚集水平、增强政府民众互动来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应用;异质性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活力更高、官员晋升激励更强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公共服务应用的影响更大;另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效缩小了各城市之间数字公共服务应用的差距。本文结论为政府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应用以及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提供政策启示。

    网络基础设施文本分析数字公共服务双重差分

    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高婷周巍
    15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针对数据资源、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的重要战略措施,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我国2016-2022年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中国建设可显著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且经过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中国建设能够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中国建设对东部地区城市、三线及以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作用更强。对此,提出构建数字化发展治理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为合理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数字中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