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刘诗白

月刊

1003-5656

economi@swufe.edu.cn

028-87352177

610074

四川省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经济学家/Journal Economis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学家》杂志是由我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 《经济学家》杂志由8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讨办刊方针。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任主编,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王永锡教授和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任副主编。 《经济学家》主要发表经济学界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研究;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及反映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当代国外各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等等。 《经济学家》设置的主要栏目有:中国经济学论坛、理论经纬、改革探索、比较与借鉴、研究报告、金融研究、财税研究、农业研究、学者风范、新观察。 《经济学家》1995年6月评为四川省十佳社科期刊,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提名奖。1998年被全国经刊联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9月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8月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1年,我刊又再次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洪银兴姜集闯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速推动资本要素资源向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集聚,对于催生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技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角度出发,在理解耐心资本内涵的基础上,从资本形式上界定了耐心资本的特征和外延,并阐明了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机制,论述了包括科技信贷、风险投资和股票融资在内的耐心资本全方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义、要求和要点,最后就当前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引

    刘承范建刚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大农业观指导下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习近平大农业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大农业观的守正创新,着重回答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出发点、核心点、立足点、支撑点、基本点、着力点、关键点、落脚点等重要议题,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目的、动力、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设农业强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树立大农业观,要以习近平大农业观为重要指导原则.具体说来,要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建强新型农业人才队伍.

    习近平大农业观中国式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大农业

    数智劳动的能力、本质与影响——基于马克思劳动对象化理论的分析

    钟平玉齐磊磊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化工具与技术正在重塑劳动的形态、方式以及价值创造过程,并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劳动形式——数智劳动.它深刻影响社会各领域,推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研究对象.从马克思劳动对象化理论出发,对数智劳动能力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数智劳动是人类认知能力、人类创造能力和人类协作能力的对象化.通过分析数智劳动的本质发现,数智劳动是马克思劳动对象化在数智时代的体现,依然彰显着劳动对象化的过程.同时数智劳动全面拓展了劳动的对象、创新变革了劳动的工具并极大地丰富了劳动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数智劳动对社会的影响与启示,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数智劳动在社会分工方面的忧虑,坚定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发展数智劳动的信心.

    劳动对象化数智劳动人工智能

    服务型制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齐昊李钟瑾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所催生的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新模式的形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新模式是新兴生产方式的表现,从而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交汇之处.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服务型制造是数字经济时代新模式的重要代表.当前,服务型制造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生产过程及消费过程中有效配置数据要素,在产业层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高水平优化组合.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服务型制造所体现的生产力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标准,分析这一新模式的生产力特征对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生产方式社会化智能生产政治经济学

    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核心要义、价值旨归与未来进路

    郑欣徐政丁守海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所谋划的战略任务,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重大意义.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型开放,到保守型开放,多元化开放,再到逐步走向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格局的发展脉络.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具有高标准、高价值、高质量、高协同的核心要义,高标准指涉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高价值突出迈向全球中高端产业价值链;高质量强调推动高效国内国际双循环;高协同体现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开放格局.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价值旨归在于,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推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未来进路在于实现区域开放联动互济,推动科技赋能贸易强国建设,促进规则机制相通相容.

    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发展脉络、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

    邹升平高笑妍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这是新征程关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既体现了国有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意蕴,也体现了促进共同富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意蕴.新征程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国有资本集中与国有企业优化升级相结合、国有资本集中与非国有资本协同发展相结合.

    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发展脉络理论意蕴实践要求

    未来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作用路径研究

    耿红军李京栋王昶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政策效能,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对于我国培育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科技竞争主导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未来技术产业化过程的科技与产业双重属性,将未来技术产业化分为"科学研究—工程化—商业化"三阶段,探讨了在未来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阶段内失灵与阶段间鸿沟双重困境,揭示了创新政策通过构建与完善"科学生态系统—技术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多层联动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未来技术产业化的具体作用路径,并提出了增强我国未来技术产业化政策效能的具体建议.

    未来技术产业化未来产业创新政策政策作用路径

    首发经济赋能消费升级的内涵机理和路径选择

    赖立胡乐明粟小舟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发经济是一种通过推出新产品、新品牌、新场景、新体验等创新成果,带动消费提质增流,促进区域与产业联动创新,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趋势的新经济形态.从首发经济的基本内涵来看,首发经济是首因效应与眼球效应的有机结合、首店经济的形式延展、高质量供给的内容具现和城市经济的动力源泉.我国具有大国规模经济优势、首发经济高地城市带头示范优势和探店经济高水平发展优势,也面临着首发经济经营模式受困、国内品牌影响力受制和空间发展潜力受限的现实挑战.在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应致力于变首发经济"流量"为"存量",增强国内品牌影响力,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把首发经济打造成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首发经济消费升级首因效应品牌首店经济

    直播经济的劳动组织与过程控制研究: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

    王璐王学成王晓广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播是一种典型的平台经济新业态,具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征.直播生态中的劳动力组织形态呈现出由个人化向组织化过渡的特征.本文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按照马克思从一般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解析直播劳动的一般要素和具体表现.分析发现技术控制、垄断控制和组织控制是平台控制劳动过程的一般方式.平台引入直播公会,以构建"平台为中心、直播公会为核心支撑"的双主体控制结构:平台利用技术与意识形态强化主播的实际从属性,公会则在形式上让主播劳动从属于平台.同时,平台通过公会提高效率、隔离风险、弱化劳资矛盾.探寻直播行业的劳动力组织形态和劳动过程控制,对平台型新业态发展健康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直播公会劳动过程控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金融工作:现实作为、经验阐释与创新路径

    张颖杨楚风邹国昊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金融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党长期领导金融事业的经验启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现实需求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目标要求,决定了中国特色金融市场体系、机构体系、产品体系及监管体系的建设成效.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需厘清新时期推动金融工作发展的实践路径,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工作党的领导金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