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当代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保健协会 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保健协会 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王霞

旬刊

1674-4721

ddyy@vip.163.com

010-59679076,59679077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2

中国当代医药/Journal China Modern Medicine
查看更多>>《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中国当代医药》创刊1年来,坚持“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以“推广医药研究成果、交流医药临床经验、报道医药发展动态、促进医药卫生发展”为宗旨,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成长。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经本刊编委会决定,并经卫生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本刊从2009年12月开始由原来的半月刊改为旬刊,每月的8、18、28日出版,每期定价15元,全年优惠价450元(全国各地邮发,邮发代号:2-515)。欢迎广大作者读者踊跃投稿,我们将继续为大家热忱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提升生命质量 推进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

    詹洪春潘锋
    1-3页

    农工党中央:聚焦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詹洪春潘锋
    4-6页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血清中四种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浓度

    楚士颖周玉松张怡铭唐雨晴...
    7-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血清中西罗莫司、他克莫司、依维莫司、环孢霉素A四种免疫抑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血清中的四种免疫抑制剂进行定量检测。四种免疫抑制剂分别以同位素西罗莫司-d3、他克莫司-d4、依维莫司-d4、环孢霉素A-d12作为内标。结果 四种免疫抑制剂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仪器定量下限符合临床检测需求,仪器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在15%以内,准确度偏差符合±15%范围,不存在明显的携带污染。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血清中的四种免疫抑制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免疫抑制剂药物浓度

    代谢组学标志物建立运动疲劳诊断模型的应用效果分析

    陈玉容易东平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差异代谢物的运动性疲劳诊断模型构建研究。方法 选择10名男性运动员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30级/min,持续时间5 min进行哈佛台阶试验,测试前后采集尿液样本,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检测其差异代谢物,对其质谱峰值进行初步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通过MetPA数据库连接不同新陈代谢路径。结果 受试者测试后,癸酸、组氨酸、3-吲哚乙酸、皮质酮和肌酸等5种代谢产物低于本组测试前,焦谷氨酸高于本组测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癸酸、组氨酸、3-吲哚乙酸、皮质酮、肌酸和焦谷氨酸相关代谢系统涉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结论 氨基酸代谢和类固醇代谢对运动员身体有明显的影响,其相关代谢产物可作为评估运动疲劳的标志,值得推广应用。

    运动员哈佛台阶试验差异代谢物尿液运动性疲劳诊断模型

    三黄洗剂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研究

    林梦陈婷唐樑成旭东...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来探索三黄洗剂对治疗湿疹的潜在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方法 通过查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得到三黄洗剂中的成分及其相应作用靶点;湿疹治疗的作用靶点信息从PubMed、GeneCards及DisGeNET三个数据库中检索;Cytoscape 3。8。0平台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的网络连接图;利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三黄洗剂中获得85个化合物,相关靶点蛋白241个,筛选出湿疹相关靶点3 057个,得到三黄洗剂中57个活性成分能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潜在靶点有117个。分子对接表明主要靶标蛋白与活性成分的结合性较好。结论 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对三黄洗剂治疗湿疹的作用机理进行预测,表明三黄洗剂治疗湿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三黄洗剂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以治疗湿疹等皮肤疾病。

    三黄洗剂湿疹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分析雷诺嗪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心律失常的潜在靶点及机制

    王绍鹏任一鑫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分析雷诺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致心律失常的潜在治疗靶点及机制。方法 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雷诺嗪潜在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搜集MIRI和心律失常疾病的靶点,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26日,将雷诺嗪、MIRI和心律失常相关靶点进行交集比对以获取雷诺嗪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的关键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利用分子对接软件验证雷诺嗪与交集靶点结合能力。最后通过分子相似性分析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验证预测靶点的准确性。结果 筛选获得雷诺嗪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靶点30个。通过蛋白互相作用分析共获得8个核心靶点,包括SRC、PIK3CA、MAPK8、MAPK14、JAK1、MAP2K1、JAK2和PIK3CG。GO生物分析共筛选出177个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123个细胞生物过程,23个细胞组成和31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发现119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雷诺嗪与8个核心靶蛋白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分子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雷诺嗪与8个核心靶蛋白原配体都存在一定相似性。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相关性最高的3个靶点(SCR、PIK3CA和MAPK8),结果显示雷诺嗪表现出MAPK8和SCR抑制剂潜力,而对PIK3CA的抑制剂位点结合潜力相对较差,结合文献复习,推测出雷诺嗪对MIRI致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最相关分子机制。结论 雷诺嗪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这对促进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靶向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药理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雷诺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

    能谱CT在诊断胃癌分化程度及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

    肖琼熊淑红李丽胡贵锋...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能谱CT在诊断胃癌分化程度及转移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经胃镜及病理学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检查并进行常规重建及能谱多参数、定量重建。将所有患者按分化程度分组,其中低分化组18例、中分化组23例、高分化组19例。比较不同分化程度及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CT影像学征象差异与能谱CT量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低分化组使用常规CT及能谱CT的局部胃壁增厚、胃腔狭窄、浆膜层毛糙检出率均高于中、高分化组(P<0。017);同组内上述各CT征象的比较,能谱CT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不同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中、高分化组,且中分化组的碘浓度、NIC、不同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高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长短径之比、NIC、CT平扫值[亨氏单位(HU)]均高于未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化胃癌常可见局部胃壁增厚、胃腔狭窄、浆膜层毛糙的CT征象,且不同分化程度和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在碘浓度、NIC等能谱CT量化指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故能谱CT能为胃癌分化程度及是否发生转移淋巴结提供有价值的诊断。

    能谱CT胃癌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成人卵圆孔未闭及分级的价值研究

    罗欣徐艳聂金花彭喜华...
    33-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cTTE)联合对成人卵圆孔未闭(PFO)及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0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胸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TE和TEE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TEE联合cTTE诊断PFO的效能;比较TEE联合cTTE检出PFO中最大直径;比较确诊PFO患者经TEE联合cTTE检查在不同状态下PFO-右向左分流(RLS)分级确诊率。结果 60例研究对象经手术确诊PFO患者52例,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TEE联合cTTE诊断PFO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0。38%和87。50%,Kappa值为0。643,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2例确诊PFO患者在Vasalva状态下,TEE联合cTTE检出PFO-RLS分流量Ⅰ级、Ⅱ级、Ⅲ级与静息状态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E联合cTTE能有效诊断PFO和PFO-RLS分级,对诊断PFO并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右心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卵圆孔诊断价值

    CT常规扫描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罗建华朱侣明陈圣文邱秦文...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T常规扫描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赣南医学院兴国医院的35例疑似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28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128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型小肠肿瘤疾病的检出率。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5例疑似小肠肿瘤疾病患者中,阳性32例,阴性3例。32例阳性患者中,小肠脂肪瘤15例,小肠平滑肌瘤12例,腺瘤5例。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疾病的诊断准确度为94。29%、敏感度为96。88%,CT常规扫描的诊断准确度为71。43%,敏感度为75。00%,CT小肠造影高于CT常规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疾病诊断的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96。88%,阴性预测值为66。67%,CT常规扫描特异度为50。00%,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12。5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型小肠肿瘤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肠肿瘤患者,与CT常规扫描相比,CT小肠造影检查准确度、敏感度更高,诊断效能显著。

    CT常规扫描CT小肠造影小肠肿瘤准确度敏感度

    内痔原位结扎与脱垂位结扎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陈礼平王丽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痔原位结扎与脱垂位结扎两种不同操作方法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M-M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收住院手术治疗的含有Ⅲ~Ⅳ期内痔的80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M-M术治疗,在结扎内痔时,观察组则采取原位结扎,对照组采用脱垂位结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切口水肿、皮赘残留、疗效、尿潴留、大出血及肛门狭窄情况。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便、术后1、7、14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便、术后1、7、14 d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低于术后第1次排便,术后14 d疼痛VAS评分低于术后7 d,对照组患者术后7 d疼痛VAS评分低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与术后7 d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水肿及皮赘残留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大出血及肛门狭窄;两组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术中原位结扎内痔较脱垂位结扎内痔,术后切口水肿及疼痛更轻,皮赘残留更少,疗效更佳,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应用价值。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原位结扎术切口水肿皮赘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