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崔月琴

双月刊

0257-2834

0431-85166970 85168749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在办刊上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倾心探索学术理论,又密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学术热点,关注理论前沿,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以高雅的学术品位和严谨的学风,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数量经济理论及应用"等特色栏目和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政府治理"等专题栏目,面向国内外学者征集优秀稿件,努力把特色专栏办成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根据学术热点和时代特点不断推出专题栏目。学报遵循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倡导潜心钻研,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还多次获得各种期刊奖项。1995年在首届全国社会科学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提名奖";1999年、2002年连续两届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多年来连续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的荣誉称号;2004年在"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期刊。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建设工程中,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于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生微实事:社区治理的核心向度

    蒲新微沙雨邦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生微实事作为在社区排解民众急难愁盼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对象实体,正逐步明晰并走向社区治理的中心.经过参照维度、所指对象、情境特征、实践特色与治理通道的五重界定,可突破特定项目的狭义理解,发现民生微实事广义的理论图式,它从组织化、结构化、网格化、归位化的维度共同指向社区治理的核心向度.然而,现行治理实践却反映出广义上的民生微实事面临着治理形式、治理架构与治理权责上的现实困境,致使各种民生微实事治而不通.据此,在凸显民生微实事作为社区治理核心对象的前提下,要科学确立治理重心并改进治理架构;清楚界定治理博弈中的行动边界并推进功能性分权,以此确保社区提供精准化、全过程、高质量的服务与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微实事社区治理治理形式治理架构治理权责

    全球南方思想资源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周桂银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史研究兴起和国际关系研究"全球转向"的推动下,全球国际关系学正在形成,全球南方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全球国际关系学的使命之一,是实现国际关系研究的诸多理论创新,而全球南方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关于东南亚、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五个地区的国际关系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与特征的研究,可以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议程的一个起点.该议程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全球南方国家理论,在全球南方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家起源、进程、形态、要素和目标作出系统论说;二是发展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发展为核心概念,以和平与发展互为因果为首要命题,对发展与国家建设、发展与和平及战争、发展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变革等重大问题作出理论概括;三是复合地区主义理论,梳理和总结世界各地的地区合作历史与现实,以发展与安全不可分为统摄,对地区、跨地区和全球层次的合作主体与形式作出理论归纳.

    全球国际关系学全球南方全球转向全球史概念史

    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统筹逻辑

    肖晞李定霖
    16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是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思想的继承和拓展.从统筹的视角和逻辑出发审视新安全格局,有助于深入理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逻辑在新安全格局构建中体现为人民安全的价值取向、党的领导力、安全发展的理念、全球安全治理的参与四个现实维度.统筹逻辑对新安全格局构建的影响可以归纳为总体性和现代性两方面.统筹逻辑影响了新安全格局的结构,使其具有总体性和现代性的双重取向;反过来,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受到总体性和现代性交织互动的影响和限定,进而塑造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从统筹的角度而言,更多重要关系和维度的良性互动调适,对未来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至关重要.

    新安全格局新发展格局国家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

    数字外交对国际话语权博弈的影响及中国应对

    陈小鼎刘洋
    17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数字外交在国际话语权博弈中的影响愈发突出.数字外交革新引发国际话语权生成机制的嬗变:在话语主体上,以数字科技巨头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话语内容上,数字主权、数字安全、数字经济等与数字相关的议题关注度明显上升;在话语平台上,网络空间成为大国外交与话语权博弈的最新场域;在话语认同上,数字冷战与算法政治霸权加剧意识形态对立,国际舆论环境严重恶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须注重培育数字外交人才队伍,推动多元发声;紧扣数字时代议题,凝练中国话语特色;深耕网络空间,整合数字媒介资源,提升国际传播力;树立大国战略信誉,践行多边主义,增进中国崛起的话语认同.

    数字外交国际话语权话语权博弈国际舆论话语霸权

    汉语实词分类原理与教学中的价值——从"名动包含"说开去

    吴长安
    190-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家煊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名动包含"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仍有可商榷之处,如"木桶理论"的适用性、定义的前提性、结构分析的确定与不确定、简单原则如何把握、"名动包含"说的哲学来源、语言事实如何认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汉语为母语的社团至少有两个意识:一是在听到新词时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词语标记进行"类推"的意识;二是根据一个词语在表达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进行"类化"的意识.这是词类形成的语言基础,而汉语词类认识还远远未到尽头.从理论应该指导实践来说,现今的留学生教学还无法在"名动包含"的框架下进行,名、动、形分类有其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名动包含"词类论争实词分类对外汉语教学词类教学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内涵意蕴与构成要素

    李宝贵李辉
    20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是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依托,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国际中文教育以语言学、教育学为基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具有学科和事业双重本质.鉴于中文教育国际化趋势,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要聚焦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智慧教育助力中华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化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无论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还是学科自身发展都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构建的依据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规划、各国多元中文需求、学科地位的提升三个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框架,主要由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治理体系三个子体系构成.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才能整体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治理体系

    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中的疑问句

    李春红
    214-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域外文献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以明清至民国时期域外汉语文献为语料考察同时期汉语特征的研究方兴未艾.日据时期朝鲜半岛刊行的汉语会话书记录的语法现象呈现出早期现代汉语语法域外传播的同时特征.这些汉语会话书中的疑问句多"以词带句"呈现,主要包括四大类:以"麽(麽)、嗎、罷"类语气词为标记的是非问句;以"甚麽"类疑问词为标记的特指问句;以"是X(还)是Y"为代表的选择问句;以"VP-Neg-VP"为代表的反复问句等.当时语法学界对疑问句的界定与研究尚未成熟,汉语教科书文献中的疑问句蕴藏着域外汉语教学的句类认知及汉语教育的语法观念,或可为汉语教育教学史及汉语语法学史研究提供更为宽广的全球史视阈.

    域外汉语教育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疑问句以词带句

    晚清东北移民社会的治理体制变迁——以拉林河流域为中心

    王剑符泽军
    225-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咸同之际,东北爆发了大规模民变,经过百余年开发的拉林河流域深受影响,流域内的主要城镇伯都讷、阿勒楚喀、双城堡等均被攻破,地方官府应对民变失措,以致逐渐失去对辖区社会的有效控制.本地官兵外调以及地方官治理能力有限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拉林河流域重视军事、忽略民事的旗民二元行政体制则是根本的制度性因素.有鉴于此,光绪年间就任吉林将军的铭安及希元提出了以增设民官、改革吏治为主的官制改革,以维护地方秩序.直至清末东北改制,拉林河流域广泛设立州府县治,其地方治理方式已与内地无异,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完成过渡.这充分表明,"满洲"地区的这些"满族因素"未必是清朝统治的"成功经验",且清末官制改革的过程相对仓促,这种被压缩了的边疆内地化过程,注定会遗留很多社会问题.

    晚清东北治理体制移民社会拉林河流域

    Abstracts

    235-240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协办"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