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张俊平

月刊

1005-6009

jsjyjygl@21cn.com

025-86275606

210036

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Journal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Jiangsu Education
查看更多>>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本刊职务:一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库——致力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提供政策资讯、科学理论、典型经验和参考消息;二是教育教学的大参考——致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前沿理论、思想方法、教学辅导和参考资料;三是教育民生的代言人——致力真实再现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传达教师心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质均衡: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进路向

    陆岳新
    1页

    信息动态

    2页

    人物介绍

    3页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征、难点及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分析

    俞明雅
    6-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优质均衡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江苏省的调研发现,该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呈现"一盘棋"式全域推进的运作样态,表现出全域统筹、行政主导、周期推进等特点,但在实践中也面临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难度大、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难等问题.为深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优化供给结构,提升配置效率;瞄准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域推进

    促进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适宜性课程"建设——以江苏省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为例

    吕红日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在教育微观层面主要通过学校课程来实现.江苏省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遵循教育伦理,提出"适宜性课程"理念,并在区域层面构建"管、建、支持、评"分工协作的学校课程建设框架,探索通过课程公平和课程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区域教育适宜性课程新优质学校

    指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区域教育科研绩效评价

    徐建林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研绩效评价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体系中重要一环,有助于强化学校和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通过建立区域上下联动机制、部门职能协同机制、校际抱团协作机制,保障区域教育科研绩效评价的实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积极探索区域教育科研绩效评价的实施策略:构建"四力"评价指标,做好科研顶层设计;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提升评价项目绩效;以评促建螺旋上升,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优质均衡区域教育科研绩效评价

    聚焦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

    储冬生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团化办学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只有通过形成文化认同、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运行机制等路径,才能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主题落实到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去.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考核评价要充分关注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效性,建构系统赋能的集团化办学生态体系.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集团化办学

    打造价值共同体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刘婷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打造价值共同体,需要从文化引领、组织变革、赋能增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文化价值系统,推动学校专业治理,培育教师团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整合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内部治理价值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在师幼互动中坚持儿童立场

    顾筠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幼互动是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以幼儿和教师为主体、以情感为基础、以支持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连续过程.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重视建构积极的师幼关系,坚守儿童立场,通过移情式理解儿童、平等式倾听儿童、接纳式等待儿童、专业化指引儿童等实践策略支持儿童发展.

    儿童视角儿童立场师幼关系

    以U-S伙伴合作助力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

    王欣蕊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但目前评价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仍存在割裂的问题.U-S伙伴合作模式作为教育科研领域大学学者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进行教育评价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亦为我国的学生评价改革提供了借鉴.在具体实践中,这一合作模式可通过地区适应性改造,强化政府监管、服务的角色,多元主体协作实现学生评价机制优化,助推学生评价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观念,贯彻落实"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要求.

    学生评价U-S伙伴合作教育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