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张俊平

月刊

1005-6009

jsjyjygl@21cn.com

025-86275606

210036

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Journal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Jiangsu Education
查看更多>>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本刊职务:一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库——致力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提供政策资讯、科学理论、典型经验和参考消息;二是教育教学的大参考——致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前沿理论、思想方法、教学辅导和参考资料;三是教育民生的代言人——致力真实再现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传达教师心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

    孙双金
    1页

    信息动态

    2页

    人物介绍

    3页

    家校社协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殷飞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家事"上升为"国事",提升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明确了国家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促进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协同.这部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立法逻辑和司法逻辑,厘清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公权力和私权利的边界,也要尊重家庭教育的实践性、阶层性和生活化特征,多维度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发挥家庭、国家、社会等的优势协同、信息协同和法制协同,在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形成百花齐放的科普路径、对困境家庭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路径和对问题家庭的家庭教育救济弥补路径.

    家庭教育法律逻辑教育逻辑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促进家庭教育水平有效提升——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尹弘敏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美好教育目标,江苏省昆山市积极探索区域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结合区域教育与社会实际,在问题分析、组织架构、师资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深耕,旨在构建全域"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教育生态,促进区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

    家校社合作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

    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及实践探索

    吕小燕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家庭和父母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也明确了学校履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职责.当前,家校协同育人面临家庭结构多样、教师能力不足、整体规划缺乏等现实难题,需要学校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积极探索家校共育实践途径,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合力

    融合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探析

    田宁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更显突出.融合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因其特殊性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南京市太阳城小学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背景,从赋能家长、支持教师两个方面阐述小学融合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形成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服务路径.

    家校合作融合教育支持服务路径

    学校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理论基础、实践方式和保障机制

    马彩芳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不仅能提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群体教育科研氛围,更有利于学校确定教育主张、办学文化和发展方向.学校可以借鉴"集群化"管理理念,通过课题研究、课堂研训和活动培训,整体架构"集群化"的新样态,助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集群化"管理课题研究课堂研训专业培训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集团化办园

    杨蓉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生命共同体"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引入集团化办园过程,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集团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设置集团发展的"共同愿景",打造"满园春色"的集团课程文化,营建"和谐共生"的集团组织边界,有利于营造更为优质的学前教育生态环境,推进集团化办园的改革.

    生命共同体集团化办园集团化发展集团化管理

    优质均衡背景下"趋边缘化"初中学校发展管窥——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为例

    吴良根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反映,更是对面广量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趋边缘化"学校的问题是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趋边缘化"学校要以文化凝聚力量,以制度规范行为,给师生搭建成长舞台,借外力激活生机,既"造血"又"输血",内外兼施,才能实现"去边缘化"的目标.

    "趋边缘化"初中制度规范文化重塑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