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历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军事历史研究

朱少华

季刊

1009-3451

jshlshyj@163.com

0531-810143 021-81810143

200433

上海市四平路2575号

军事历史研究/Journal Military Historical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军需教育近代化的缘起与发展——以清末民初中央军需教育机构为中心的探讨

    张建军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需教育近代化是晚清以来实现国家军需独立的主要途径.1903 年清廷在保定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内开设经理科,拉开了军需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此后又通过设在保定的陆军军械经理师范学堂、陆军经理学堂、陆军军需学堂,接续推动军需教育.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创办中央陆军军需学校,初步开创了学员班、学生班两种军需教育模式.南北共和告成后,张叙忠随中央陆军军需学校迁入北京,建立了北京陆军军需学校并任校长.北京陆军军需学校通过健全教育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多措并举,为陆海军培养了大批军需专业人才.1920年代,因北京政府财政日益困难和当局需求之变化,张叙忠接连修订《陆军军需学校条例》,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推动办学之转型,使得陆军军需学校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得以继续运转,军需教育之近代化亦得以继续进行.

    军需教育近代化清末民初陆军军需学校张叙忠

    步履蹒跚:国民政府海军学校建设述论

    贺怀锴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 至 1937 年,国民政府续办了原北洋政府时期的马尾海军学校、葫芦岛航警学校和黄埔海军学校.蒋介石通过派系分治办法,使得各校彼此不相通、相互抗衡.为了建立嫡系海军,蒋介石还新建了电雷学校.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各海校陆续西迁,电雷、青岛、黄埔三所海校相继停办,仅存的马尾海校也大幅度缩编.在贵州省桐梓办学的马尾海校为中国海军教育延存了血脉.战后,在美国援助下,国民政府在青岛成立中央海军训练团.1947 年,中央海军训练团改组为海军军官学校,当时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最高学府.同时,为了培养海军机械人才和军士,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了海军机械学校和海军军士学校.国民政府海军学校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海军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存在发展时断时续、规模有限和派系隔阂等弊端,这也就注定了国民政府海军、海校建设的失败命运.

    国民政府海军马尾海军学校中央海军训练团海军军官学校

    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侯杨方陈熙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勤补给历来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粮食的供应尤为关键.春秋争霸战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运河,其主要目的即是便于粮食等后勤补给物资的转运,秦汉时期为了征伐南越而修建了灵渠,曹魏为平定北方开挖了一系列的运河,隋唐以后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后勤补给线,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成为维持整个帝国运转的大动脉.在传统时代,陆运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长距离粮食转运效率极低,而水运则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开挖运河,连接天然河道,构建快速的后勤补给线为中国历代军事家和战略家所重视,成为中华帝国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重要保障.

    千年运河中华帝国军事大动脉运输效率后勤补给粮草沈括

    冯玉祥在护国战争中的两面策略——兼论北洋集团的组织方式及其崩解原因

    张永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护国军与北洋军在川南的主力决战是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北洋军第 16 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内心反对帝制,但畏惧袁世凯势力,不得不受命率部进攻叙府(今宜宾),但在白沙场血战中败退.叙府护国军大部调往泸州之后,冯玉祥第二次进攻叙府成功,受到袁世凯通令嘉奖.此后冯玉祥与蔡锷暗中合作,使北洋军错失了击败护国军的最佳机会.随着护国战争形势高涨,冯玉祥逐步背叛了北洋派,积极推动四川独立,并最终加入了护国军.北洋集团的组织形式就是袁世凯的私人关系网,既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段祺瑞、冯国璋、冯玉祥等的政治思想都与袁世凯不同,在交通信息不畅的条件下,中国巨大的空间尺度又增加了中央控制地方的难度,北洋集团因此一步步走向崩解,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最终是由拥有强大意识形态和组织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冯玉祥袁世凯护国战争北洋集团

    反对本位主义:透视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公粮征收的一个视角

    王志峰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共晋绥边区行署为保障抗日党政军需,制定了按实际产量征收救国公粮的制度.但不管是农户个人,还是整个村社,亦或是特定群体,都或多或少出现过隐瞒地亩和产量的行为.边区行署认为本位主义是此现象产生的诱因之一,为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向干部和民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抗战利益和民众利益彼此一致,向民众宣传为抗日负担的意识,向干部倡导"大仁政"的革命观;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贯彻落实公粮数字,通过派遣工作团、村干部对调等方式,采取调查农户收入、自报评议登记、施以惩处等措施,防控了本位主义在公粮征收中的风险.这些举措不但为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户与户、村与村之间的均衡,增强了民众对中共及其政权的认同,为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强和改进公粮征收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抗日战争晋绥边区公粮征收本位主义

    新四军基层连队的士兵巩固工作

    吴云峰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时期,新四军开赴华中敌后,部队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扩军要求过快、士兵成分复杂、落后分子和奸细的煽动、战斗残酷、转移频繁、战士不适应集体生活、家庭因素的影响等原因,部队及基层士兵的巩固出现了一定问题.为了巩固部队,新四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执行正确的扩军路线,注重对战士的考查;发扬民主与友爱;解决战士的实际困难,优待战士家属;锄奸防谍,加强对动摇分子的监督和惩罚;改善教育管理方法,建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动员;动员离队士兵归队.通过这些措施,新四军有效减少了士兵的逃亡,促进了部队的巩固,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新四军思想教育巩固

    全国抗战时期大后方军需生产中的民众组织及其动员问题——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承制军毯为中心的考察

    毛光远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时期,组织及动员民众参加生产是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纲领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抗日战事的转进,由国际友人倡议建立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业务网点分布于大后方各主要城镇,组织民众从事军需民用品的生产.鉴于推进业务发展和服务抗战的需要,中国工合承接了军政部军需署数批军毯订货生产任务,这些军毯主要集中在中国工合西北区及西南区进行生产.为此,中国工合西北和西南两区办事处通过成立军毯生产专门管理机构、组建合作社、发动民众纺毛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军毯生产任务.中国工合承制军毯不但缓解了抗战军需物资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对改善战时民众生活及巩固西部大后方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抗战中国工合军毯合作社民众动员

    大陆时期蒋介石对"军阀"概念的塑造与利用

    陈红民关傲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蒋介石受孙中山与国内局势的影响,形成了对"军阀"概念的基本认知.随着个人地位的不断上升,蒋出于打击对手、塑造合法性、抗击日本侵略等目的,不断地对"军阀"概念进行塑造并灵活运用.在推翻北洋政权,敉平国民党内地方实力派的过程中,蒋对"军阀"概念的利用取得了成功.而他利用"日本军阀"的概念进行抗日动员,也有一定成效.但由于蒋本身军阀思想的存在和对军队政治与制度建设的轻视,导致他难以真正祛除国民党军队的"军阀性",并最终失去大陆政权.考察蒋介石对"军阀"概念的塑造与利用,或可深化对其权力与概念互动模式的理解,亦可加深对蒋介石思想与政治手段的认识.

    蒋介石军阀军阀性北伐战争

    双重价值:再论1949年国民党青岛撤军

    罗豪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 年国民党大溃败趋势越发明显,华北军事要塞青岛成了国民党军在山东的一座孤城.经过两次筹划,国民党军最终成功将青岛守军撤往台湾,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数不多的成建制成功撤退的战例.青岛的撤守问题具有"军事—外交"双重战略价值:一方面它能显示国民党在江北的军事战略力量的存续情况,另一方面它又是中美博弈的砝码和中美关系的指示器.

    青岛撤军蒋介石刘安祺美国驻军

    尼赫鲁政府的文官控制措施及其对印度国防建设和军事能力的影响(1947-1962)

    魏涵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军政关系中,文官控制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政策选择,也是区分不同军政关系类型的重要指标.印度独立初期,尼赫鲁政府为防范军队发动政变,通过制度设计和意识形态,实现了全面型的强文官控制.在制度设计层面,通过平衡文武力量,尼赫鲁有所克制地组建了本国的军事力量;通过塑造官僚体系内部的张力,尼赫鲁限制了高级军官影响力的膨胀.在意识形态层面,通过弱化国家安全威胁、强化文官控制规范的传播,尼赫鲁降低了军事议题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军队服从文官的意识.上述措施一方面降低了军人发动政变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对印度的国防建设和军事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尼赫鲁军政关系文官控制军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