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历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军事历史研究

朱少华

季刊

1009-3451

jshlshyj@163.com

0531-810143 021-81810143

200433

上海市四平路2575号

军事历史研究/Journal Military Historical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州县勾军问题的新认识——以新发现明嘉靖年间西安府勾军回答册为中心

    宋坤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现公文纸印本《王氏存笥稿》纸背文献为嘉靖年间西安府所辖各州县攒造的三类勾军回答文册.该纸背文献提供了关于明代州县勾军问题的新认识:一是展示了明中后期州县勾军册的具体文式,表明不同州县对同一类回答册的登载文式也存在不同之处.二是揭示出明中后期地方里老在勾军过程中,需要承担信息清查、根捉逃军、解卫补伍等一系列最基本、最繁重的工作,且里老申报结果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清军成效.三是证明了明中后期对逃军的根捉主要由军士原籍所在地的里长、亲邻、佃户负责,且可跨府根捉逃军;而对军解人户的佥补,各地并未严格执行明廷的相关规定,或者说,各地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明代清勾制度勾军回答文册里老根捉逃军解卫补伍

    在"事实"与"主义"之间:中山舰事件前蒋介石联俄思想之迭变

    魏兵兵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山舰事件前,蒋介石的联俄思想迭经起伏演变,影响其立场的两个核心因素是"事实"和"主义".早年蒋介石因向往苏俄自强革命并认同其部分"主义"而主张师法苏俄,并率团访俄寻求对中国革命的支援.但苏俄政府否定孙中山提出的西北军事计划使蒋甚感失望,蒋认为苏俄"事实"上并无援助诚意,故归国后虽仍赞同其"主义",对联俄政策则持消极态度.此后,苏俄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帮助国民党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时苏俄顾问扶助蒋迅速提升其地位.这使蒋相信苏俄的援助诚意,重新确立了联俄思想,直至中山舰事件前夕因苏联顾问反对北伐计划和削减军校经费等问题而再度开始动摇."主义"认同是蒋介石联俄思想的重要基础,但决定其态度与立场的则是他认定的"事实".在行伍出身的蒋介石眼中,是否给予军事援助和支持国民党的军事计划是苏俄有无援助诚意的最重要"事实".由此可见,蒋介石的联俄思想虽不无理想主义色彩,但其底色仍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蒋与苏俄的关系自始就缺乏稳固的基础,为其后来走向与苏俄决裂乃至反苏预埋了伏笔.

    蒋介石中山舰事件苏俄联俄思想军事援助

    全国抗战时期日军空袭兰州中的难民救济(1937-1943)

    王龙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时期日军多次空袭兰州,造成大量难民产生.为此甘肃省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难民救济工作,具体包括设立难民救济机构、颁布救济法规、发放救济款、实施紧急救护、疏散民众、修建防空工程、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救济等内容.兰州空袭难民救济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广泛性的特点.政府的救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难民的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后方社会的稳定.但由于政府救济经费短缺、救助力量不足以及救济制度的缺陷等诸多原因,导致其难民救济成效较为有限.

    抗日战争日军侵华空袭兰州难民救济

    伯力士与民国鼠疫防治人才的培养

    张华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及其后一段时间,世界顶级鼠疫专家伯力士应国民政府之请,主要采取跟随见习的培养方式,先后在浙江衢县鼠疫防治见习班、湖南常德鼠疫防治人员训练班、江西南城鼠疫讲习班、福建东南鼠疫防治讲习班,培养了一大批在鼠疫预防工程、鼠疫医治、鼠疫检验和环境卫生消杀等方面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俱优的人才.伯力士拥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素养、高超的科研水平、丰富的鼠疫防治实践经验和很强的敬业精神,他所编写的鼠疫防治培训教材,被全国各医卫机构采用,为近代中国鼠疫防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伯力士鼠疫防治人才培养反日军细菌战抗战防疫

    边缘何以中心:中共浙西革命联动网络的构建与演变(1927-1936)

    尚伟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革命时期,多方联动是浙西作为边缘区开展革命的显著特色.在依托地方阶级关系构筑的纵向组织网络基础上,浙西特委戮力推进横向组织互动,浙西革命联动中心网络最终成型.浙西特委时期,这一中心网络在域际交通、组织互动和革命活动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此后几经复设.苏维埃运动兴起后,浙西边陲的开化等县将革命联动范围推及至省域,完成了这一联动网络由内及外的演进.浙西这一革命边缘区自塑中心、联动四周革命模式的构建与演变,体现了中共早期对地方革命探索之路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也为再审视中共在赤白之间地区的早期革命镜像提供了区域切面视角.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中共组织浙西联动网络

    人民军队外语教育正规化的起步——以延安外国语学校为中心

    周大军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中期,为了联合苏美力量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为今后建设新中国准备外语干部,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需要在已有速成模式外语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正规化外语专业教育,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军政翻译人才.由此成立的中央军委延安外国语学校,是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化外语专业学校,在中共当时的外语训练组织中规模最大,学制最长,且兼有俄、英两个培训语种.该校逐步构建起包括办学方针、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办学条件等要素的较为规范的外语教学体系,为人民军队外语教育开辟了正规化办学途径,为新中国的各个建设领域和人民军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对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

    延安外国语学校人民军队外语教育正规化

    中共反摩擦政策调整与新四军反摩擦斗争策略的演变——以新四军第5师为中心

    杜强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时期,为应对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共军事摩擦,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适时调整反摩擦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华中新四军的反摩擦斗争策略也随之调整.新四军第 5 师在正式建立前后,其反摩擦策略经历了"军事克制与谋求政略解决""以军事战术胜利为基础促成双方停战""在战略进攻中避开国民党军并获取新生存空间"的演变过程,这实际上反映了全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

    新四军第5师反摩擦斗争国共关系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战时经济之试验场——试析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始末

    郭梦思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完成了对中国东北的军事占领,由此日本开启了对华系统性经济侵略的序幕.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其又将对中国东北经济的掠夺计划细分为"第一期经济建设"和"第二期经济建设"."第一期经济建设"侧重于对伪满地区进行经济掠夺的准备工作,于 1936 年完成后,旋即启动了以"石原构想"为核心、以服务对苏作战为目标的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该计划要求"开发日满、华北持久作战所需之产业",其作为"第二期经济建设"的重心,得到了日本政府、关东军、伪满政府三方的认同与支持,自 1937 年 4 月开始实施.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战争的扩大化使日本不得不对计划原案进行修改以配合战时统制经济,原案"现地筹措""自给自足"的方针为修正案"日满一体""重点开发"所代替.这一转变不仅是日本从准战时体制走向战时体制在对"满"相关政策上的映射,而且也进一步印证了伪满政权的傀儡性质.

    日本殖民政策"满洲经营"经济统制"产业开发五年计划"

    论中美制苏安全协调关系的缘起、内涵及其历史影响(1971-1977)——以温斯顿·洛德档案为中心

    忻怿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70 年代初,苏联对华威慑日甚,为避免苏联摧垮中国、获得麦金德式霸权,尼克松政府借助"联华制苏"战略,助推美苏关系"缓和",据此构建五大力量中心稳态.本文基于温斯顿·洛德原始档案,界定"中美制苏安全协调关系"并解析其内涵,探究中美在安全领域的战略互动及其牵引下的冷战转型.鉴于毛泽东对联美外交施加限制,1977 年前中美制苏安全协调关系以局部战略协调而非全面战略合作为特色,具有权宜之计而非战略之锚特性.同期,中美就三大议题实现历史性切割,并在四大维度形成配合与分歧共存的独特协调态势.中美针对安全议题的频繁互动,两国就地缘热点的政策协调,美国默许西欧首开对华军售以及美欧联合"有限武装扶华战略"等,一同构成中美制苏安全协调关系的核心内容,共促两国现实主义外交革命,助推了亚洲冷战的基本终结.中美制苏安全协调关系为 20 世纪 80 年代初对苏"新冷战"条件下两国搭建"初步战略关系"铺垫了必要准备,这一关系与美苏战略"缓和"反向联动,是助推全球冷战落幕的重要动因,亦构成新中国参与冷战转型的核心叙事.

    冷战美苏"缓和"中美关系中美制苏安全协调关系毛泽东尼克松政府

    "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图片辨伪

    李学通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使用的"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图片,是一幅被张冠李戴误用的图片.此图片最早见于 1877 年 7 月上海出版的《远东》杂志,但图中的人物实际上并非华尔及其率领的洋枪队,而是华生拍摄的"葛格与宁郡卫安勇".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所藏《爱德华·班斯·德鲁家庭的中国相册》中,华生、葛格及卫安勇的其他几幅图片,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相同场景的图片,进一步佐证了该图中的军队确系宁郡卫安勇.可见,影像史料同样需要首先考订清楚,方可用于历史研究与展陈.

    华尔洋枪队宁郡卫安勇华生图片葛格杜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