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书育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徐晓风

月刊

1008-2549

jiaoshi@jiaoshuyuren.com

0451-88060276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教书育人/Jour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智慧化改革的给排水专业本科生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许铁夫陈悦佳荣广萍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给排水本科专业在应对智慧化改革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阻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本研究通过调整考核主体、内容及培养方向,构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了考核主体和内容,以多课程协同考核为基础,建立了跨课程考评体系,最终实现了全教学周期的人才考核链条。在相关院校实践过程中,通过该考评体系的运用,企业对智慧水务人才满意度提升了23。3%,给智慧水务人才培养提供了助力。

    智慧水务多课程协同全教学周期人才考核考核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高质量人才体系建设研究

    王玉王子海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抓好人才体系的整体建设,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人才体系建设在理念、制度、评价、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高等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体系建设的新需求,在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引、育、管、评、续五大体系,开创多元一体上下贯通的开放、有效、活化的人才体系新格局。

    地方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人才建设体系

    高校辅导员情绪复杂性与获得感的关系——学生层人际信任的作用

    刘琪张乐萍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绪复杂性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属性,获得感是源于生活的一种正向心理体验感,拥有积极的情绪与丰富的获得感能保证高校辅导员群体的相对稳定性。探究学生层人际信任在高校辅导员情绪复杂性与获得感的关系中是否起到作用,是一种对实践育人的积极探索,有益于高校辅导员自觉地承担使命和担当,做好学生工作。重视辅导员自身的探索与学生层面的关系,有助于减少辅导员在面对学生时产生的"重知轻情"的倾向,促进"情知并茂"的形成。

    高校辅导员情绪复杂性获得感学生层人际信任

    高等院校商科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黄祥芳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高等院校商科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是加强和改进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从高等院校商科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对商科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等院校商科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的路径,即意识先行、能力为本、机制为要。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商科专业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双重逻辑

    孙建荣巩乃鑫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事关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成效,也牵动着党的未来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全面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命题,必须拓宽对这一问题的观察视角,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出发加以分析与阐释:以理论逻辑阐发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思想指导遵循;以实践逻辑昭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之需。

    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廖卢琴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愿服务作为当前广泛开展的一项实践型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得到青年学生党员的喜爱。许多高校将党支部作为特色活动的载体,从机制、服务和平台等方面,为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近年来,各高校在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如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互联网媒介功能没有真正发挥效能、高校与社区联动的功能未能真正体现。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要"因时而变、应势而新",要思考在新情况下如何创新工作路径。一是机制创新,完善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宣传机制;二是服务创新,拓展高校党员志愿服务领域;三是平台创新,实现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与社区联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整个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青年大学生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路径

    张婷婷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蕴含着真理的力量、时代的使命、奋斗的精神、人民的立场,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帮助青年大学生涵育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思想根基。

    伟大建党精神青年大学生内涵实践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周娆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呈现出教学体系初步构建、教学共同体初步形成的良好态势。但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强化、思政元素的科学挖掘与有效融入等关键点上还有提升空间。需要教师多层面科学把握自身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激发内生动力;遵循知识、时空、实践、需求逻辑,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性;从教材、案例、教法三方面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机性,将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育人成效。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意识元素挖掘元素融入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实践原则

    王永杰王珏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面临新挑战,亟需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对意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法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理念、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均具有重大意义。"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需要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凸显生本教育理念、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学有效性等原则,牢牢抓住课程思政的这一主线,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效果。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实践原则

    美育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探究

    霍艳杰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课堂革命应运而生。本文从美育的视角探究课堂革命的内涵及特征,以高职院校民航服务专业的"航线地理"课程为例,从专业课程课堂内容革命、课堂实践革命、课堂文化革命、课堂评价革命四个角度对课程进行深入探究,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

    美育高职院校课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