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菌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菌物学报
菌物学报

戴玉成

双月刊

1672-6472

jwxt@im.ac.cn

010-64807521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菌物学报/Journal Mycosyste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名《真菌学报》),1982年创刊,是我国目前真菌学领域唯一的学报级专业学术期刊;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和交换。本刊主要刊登我国菌物学(包括真菌、粘菌、卵菌、地衣等)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实践上有创造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主要栏目:菌物系统分类学及菌物多样性、菌物资源开发利用(食用药用真菌;工业真菌)、真菌生态及生物防治(是生真菌等);4、菌物共生作用(内生真菌、菌根、地衣等)、真菌毒素、致病真菌(人、动物、植物)、菌物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茶叶内生真菌间座壳属Diaporthe两个新种

    胡雨娟胡江昕张春光常晓云...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 5 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 8 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 6 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eres、香港间座壳D.hongkongensis、梭状间座壳D.fusicola及2个新种,即祁门间座壳D.qimenensis sp.nov.和肾形间座壳D.reniformis sp.nov..2个新种均未观察到β型分生孢子,其中肾形间座壳产生明显的肾形分生孢子.

    内生真菌间座壳属新种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分析

    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真菌新种Geosmithia armandii及其对华山松的致病性

    梁玲瑜王慧敏刘福吕全...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Geosmithia(子囊菌门,肉座菌目)是常见的小蠹虫伴生真菌,其中部分类群能够入侵寄主并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本研究通过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中国西南地区华山松切梢小蠹 Tomicus armandii伴生真菌新种,并通过有伤接种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估.对来自云南省玉溪市和富源县的 45 只华山松切梢小蠹成虫及 64 个坑道进行分离,获得 387 株Geosmithia属菌株,选取 10 株代表性菌株比较形态、生理特征并进行系统发育(ITS、TUB2 和TEF1-α序列片段)分析.其中 90 个菌株用于构建ITS树,66个菌株用于TUB树,TEF树包含 77个菌株.研究发现 387株菌株代表 1个新种,命名为Geosmithia armandii,G.armandii是第一个报道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的Geosmithia属真菌.选取两株菌株接种至 3 年生华山松幼苗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 1 个月后发现处理组接种处坏死病斑长度与对照组相似,结果表明该新种为弱致病菌.本研究为今后Geosmithia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防治华山松切梢小蠹提供新思路.

    Geosmithia形态学系统学分析致病性新种

    枇杷溃疡病病原菌色二孢属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记录种

    李国清梁裕华鲁林琴刘菲菲...
    2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二孢属(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包含许多与茎干溃疡病、枝枯病和顶梢枯死病相关的重要病原菌或潜在病原菌.该属多数物种地理分布广泛且能够侵染多种植物.本研究从云南省枇杷树溃疡病枝条上分离获得了13株色二孢属菌株.基于ITS、tef1和tub2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将这些菌株鉴定为Diplodia mutila和新种D.pipa.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真菌均可侵染枇杷幼苗,其中D.mutila比D.pipa表现出更高的致病性.这两种真菌是我国枇杷树上的首次报道.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分类植物病原菌致病性果树新种

    北京市毒蘑菇名录

    梁嘉祺章轶哲张宏顺周静...
    4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系统对北京市毒蘑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汇总了北京市毒蘑菇名录,并根据中毒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学名、中文名称和参考文献.截至2023年,北京市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可以造成5种已知损害类型,但仍有一些中毒类型难以确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剧毒蘑菇主要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及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型中毒的欧式鹅膏.

    北京生物多样性蘑菇中毒

    利用转录组初步探索曲古抑素A延缓香菇菌丝转色机制

    吴涛鲍大鹏王伟霞仝乐涛...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蛋白去乙酰化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发育中起着多种作用,但组蛋白去乙酰化在香菇中的详细功能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使用广泛的去乙酰化抑制剂(HDACi)曲古抑素 A(TSA)来确定组蛋白去乙酰化对香菇发育过程的作用.通过香菇菌包的培养,观察到外源性应用TSA 能够抑制香菇后熟转色的进程.随后,我们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以揭示潜在的机制.数据显示,TSA处理产生39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等途径.通过分析 TSA 处理和对照组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 TSA 可能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色素 P450、漆酶,糖蛋白家族等相关基因,从而影响香菇菌丝转色.为认识组蛋白去乙酰化对香菇后熟转色发育的影响提供依据,进一步为香菇工厂化生产缩短周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转录组组蛋白去乙酰化香菇转色曲古抑素A

    调控草酸青霉产三峡肽素的候选转录因子

    白晓轩李婧朱高洁刘思雨...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本课题组前期从柑橘园附近的一株草酸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得到一种对柑橘主要致腐菌指状青霉P.digitat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新型线性五肽——三峡肽素.为了解析三峡肽素的分子调控机制,提高三峡肽素的产量,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测定的不同草酸青霉菌株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两次转录组数据库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建立各比较组间的差异基因集合并取各集合的交集,从 478 个转录因子中筛选到 9 个调控强度与草酸青霉的三峡肽素生产水平高度相关的候选转录因子,其中 3 个与三峡肽素生产负相关,6 个与三峡肽素生产正相关,对候选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 qRT-PCR 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解析三峡肽素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促进了以三峡肽素为主要成分的果蔬保鲜剂开发,同时也为通过转录组数据挖掘目的基因提供了参考.

    转录因子三峡肽素草酸青霉转录组次级代谢分子调控

    非模式真菌雷斯青霉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张姝陈登辉陈国参徐新然...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斯青霉 Penicillium raistrickii 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然而,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和沉默基因簇的产物研究鲜有报道,这是由于高效遗传操作系统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和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建立了未作为特定对象广泛研究的非模式真菌雷斯青霉CGMCC 3.1066的遗传操作系统.我们逐步确定了孢子萌发培养条件、抗生素筛选浓度、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和转化DNA片段浓度,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敲除了 5 个长度分布在 1-10 kb的基因,平均敲除阳性率为 17.5%.此外,我们敲除了雷斯青霉中黑色素前体1,8-dihydroxynaphthalene(DHN)-melanin的合成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的缺失会导致雷斯青霉孢子颜色变为白色,但不影响正常生长,这使得该位点可作为以雷斯青霉为宿主的异源表达整合位点,可快速可视化辨别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化子.雷斯青霉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将为其基因功能鉴定、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非模式丝状真菌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雷斯青霉遗传操作系统基因敲除潮霉素B原生质体

    真菌病毒BmPV1抑制Bipolaris maydis侵染寄主作用研究

    王亚娇及增发栗秋生吴玉星...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玉米大幅减产.Bipolaris maydis partitivirus 1(BmPV1)病毒是玉米小斑病菌B.maydis携带的一种dsRNA病毒,具有弱毒性,能够引起B.maydis的致病力降低,但 BmPV1 对寄主侵染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gfp基因分别导入到携带BmPV1 病毒的玉米小斑病菌株 3086-BmPV1 以及脱毒菌株 3086-non中,通过PCR扩增及荧光观察分析荧光标记菌株的稳定性;检测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生物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叶面喷施孢子悬浮液的方式接种,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带毒菌株及脱毒菌株对玉米叶片的侵染情况.PCR扩增和荧光观察结果表明,gfp基因成功整合到菌株 3086-BmPV1 和 3086-non中;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力无显著影响;侵染观察发现脱毒菌株 3086-non-GFP 对玉米叶片侵染有两条途径:直接侵染玉米表皮细胞并向邻近细胞扩散;侵染气孔,并通过气孔沿着细胞间隙向邻近细胞扩散.带毒菌株3086-BmPV1-GFP只能在叶片表面生长,多数不能侵染表皮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了玉米小斑病菌带毒和不带毒菌株对玉米的侵染过程,明确了病毒BmPV1 能够通过抑制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入达到弱毒作用.

    玉米小斑病真菌病毒BmPV1弱毒性荧光标记侵染过程

    皱环球盖菇菌丝体的耐热性及抗氧化酶对高温的响应

    焦潇颖田景花高亚洁李守勉...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皱环球盖菇单孢杂交后筛选出的 100 个杂交子代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观测各菌株菌丝体高温胁迫后的恢复生长情况,筛选出 17 个菌丝体阶段耐热性强的超亲菌株,均能在44℃高温胁迫8 h后恢复生长(2个亲本在44℃高温胁迫8 h后死亡),其中4个菌株(QM2、QM15、QM46、QM83)在 46℃高温胁迫 8 h 后能恢复生长,具有更强的耐热能力.将耐热性强的菌株QM15 和耐热性较差的菌株QM27 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菌丝体阶段在高温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皱环球盖菇菌株母种中的CAT、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QM27菌株POD活性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耐热性强的QM15 菌株 POD活性在高温胁迫 6 h时恢复到胁迫前水平,胁迫 8 h 时酶活性又略有回升,显著高于胁迫前.QM15 菌株的 3 种抗氧化酶活性始终高于QM27,说明耐热性强的 QM15 菌株在高温胁迫下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来减轻膜系统损伤.高温胁迫下 3 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可以作为皱环球盖菇菌株菌丝体阶段耐热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皱环球盖菇杂交子代菌株耐热性高温胁迫抗氧化酶

    优化蒸汽爆破条件辅助提取荷叶离褶伞多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罗羽沈秀霖张劲松冯杰...
    11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为试验原料,采用蒸汽爆破辅助热水提取荷叶离褶伞多糖.综合考虑粗多糖得率、多糖含量及多糖提取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蒸汽爆破处理工艺,得到最佳条件为压力 2.0 MPa,维压时间 90 s,物料大小 3 mm.在此条件下,荷叶离褶伞粗多糖得率为(20.09±0.20)%,是对照组(未蒸汽爆破处理)的 2.05 倍,多糖含量为(62.96±0.48)%,是对照组的 1.70 倍,多糖提取率为(12.65±0.15)%,是对照组的 3.49 倍.此外,对蒸汽爆破处理前后的多糖进行了理化性质对比,发现处理后β-葡聚糖含量是对照组的2.28倍.红外光谱表明蒸汽爆破处理后仍具有多糖典型吸收峰,但处理前后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且经过蒸汽爆破处理所得多糖的单糖组成中葡萄糖占比增加,这与其β-葡聚糖含量升高相一致.免疫活性比较结果显示经过蒸汽爆破处理后富集β-葡聚糖的荷叶离褶伞多糖活性显著优于对照组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多糖.

    蒸汽爆破荷叶离褶伞多糖响应面优化理化性质免疫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