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于凯生

月刊

1672-6758

jxdx.xb@163.com

0467-2395013

158100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和平南大街99号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集文、理、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所设栏目内容广阔,覆盖上千个学科。《学报》将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急鸣”的学术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直接面向科研、面向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哲人贤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金课"建设研究

    徐艳艳刘春富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质量直接关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随着"金课"概念的创新性提出,如何建设外语"金课"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教育信息化为外语"金课"建设带来了机遇,实现两者间的适度融合是当前外语课程教学改革新的风向标.通过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当前外语"金课"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金课"建设特点及外语"金课"对学生影响的调研结果,从课程群、高阶性、创新性、难度性和教师等五个层面入手打造外语"金课",从而为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信息化外语"金课"建设改革

    智慧校园视域下高职院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

    胡玲常晓雷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字档案馆建设以数字技术应用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文件管理等,全面提升档案资源的感知、处理和服务水平.系统通过终端采集、网络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了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无缝连接,为校园内物品、个体及其相互间的互联、互通和互动提供了先进的基础条件.高职院校通过深度开发数字档案资源,应用尖端的数字信息与通信技术,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还为实现更智能、更先进的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校园数字档案馆高职院校互联网档案资源管理

    "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红色资源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与机制

    刘丽萍韩敬瑜付云燕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基于"大思政课"视角可以看到,地方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且因其与高校思政课具有价值取向一致性、教学内容互补性、教学形式相通性等特点,使得以地方红色资源助力高校思政课成为了可能.这种助力作用主要体现为以地方红色资源丰富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和增强网络教学的场景感受.

    大思政课地方红色资源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协同育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郑晓娜王镜欢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协同育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二者关系明晰不够、衔接不够以及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不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政能力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协同育人问题对策

    新型消费模式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对策研究

    郭媛盖元臣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消费模式下,便捷的购物模式使大学生出现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等不良行为,这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理性消费观培育造成的.试通过问卷星平台向全国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收回737 份有效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围绕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过程中的困境展开分析并讨论其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有效对策,旨在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教育"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使大学生养成理性、科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观.

    大学生理性消费理性消费观培育

    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生体育道德价值意蕴、内在动力及实践路径

    隋天赫费加明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社会,体育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一种培养个人品格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探求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动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教育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试深入剖析大学生体育道德的本质,探索其内在驱动力,并为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提供实际指导与建议.

    大学生体育道德内在动力全面发展人才培养

    江子散文的乡土关怀与忧思——以《回乡记》《田园将芜》为例

    邹华珍杨超高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子散文集《回乡记》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从文化角度承继了《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对赣江以西乡土社会的书写,生动而详实地展现了赣江以西百年来的乡土变迁史.江子将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与爱恨交织的乡土记忆熔铸于散文书写之中,从关注当下乡亲生存境况的视角,观察并记录现实乡土的时代困境,思考乡村与现代碰撞交融后孕育出的新可能.他通过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探寻,为逝去的乡土招魂,表达了对乡土现实的关怀与乡土未来的忧思.

    《回乡记》《田园将芜》乡土记忆时代困境乡土招魂

    中国乡村的裂变与思考——基于《秦腔》的乡土中国书写

    郑英玲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平凹的《秦腔》以其细致绵密而又宽广宏阔的乡村视野,以秦腔这一西北地区的传统文艺为线索,透视了当代中国农村在市场经济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一切都在发生着裂变,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转型期,乡村将如何发展,是从此没落下去,还是在经历着凤凰涅槃之后即将重生.通过《秦腔》对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的反映,从传统伦理道德、乡村文化、农民与土地关系及农民结构四方面深入分析世纪之交乡村的变化,通过文学的视角去审视乡村的变革,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引起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乡土中国裂变传统文化传统伦理没落市场经济

    冲突与碰撞——解读《大宅》中明克的身份认同困境

    李方木周昕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宅》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晚期书写的斯诺普斯三部曲终章,其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强烈的工商文明批判尽收眼底,也由此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钟爱和青睐.文中明克(Mink)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人物角色,尤其是他历经38 年牢狱后日渐浮现的身份认同问题.立足于美国历史语境和价值信仰,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教授和陶家俊教授的身份认同理论为我们解读明克后期行走于城市时呈现的个体、种族和阶级身份的认同困境提供了新视点,从而更好地体悟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身份意识问题.

    威廉·福克纳《大宅》明克冲突身份认同

    江南水乡想象与地域人物书写——论余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

    程亚楠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在九十年代持续推出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建构在江南水乡的空间场域,河流、池塘、细雨等意象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历程.余华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亲情伦理,他笔下的人物失去了父母的护佑和兄弟的关爱,但他们却在家庭之外寻到了生命的温情,并在成长的苦难中坚守"爱".欲望是生命的主体性象征,余华通过书写人物的旺盛食欲和蓬勃性欲,彰显了小人物在面对时代和命运的压迫时对生命的执着.

    余华长篇小说生存场域亲情伦理主体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