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学术月刊
教育学术月刊

吴重涵

月刊

1674-2311

jyxsyk@126.com

0791-86765836

330038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韶赣江南大道2888号

教育学术月刊/Journal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理论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社科期刊。主要研究对象为基础教育,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干部以及教研、科研、教育行政等部门工作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中学校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蒲蕊郝以谱常波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中小学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的重要载体.构建学校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中学校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其自身要遵循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应坚持职能性和发展性、科学性和特色化、系统性和侧重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学校治理的价值、目标、决策、运行、过程、技术、能力等七个维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校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校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立德树人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一体化的政策探索——基于政策群理论的分析

    郭丛斌林琨寇焜照付瑞璐...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自主培养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重要任务,对于进一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政策群"理论,对1978年以来的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分析,有如下研究发现.就纵向历时性而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政策群的历时性演进过程可分为探索阶段(1978-2008年)、奠基阶段(2009-2017年)、形成阶段(2018-至今).就横向共时性而言,少年班、"基地班""自主招生""拔尖计划""英才计划""强基计划"政策群内部不同政策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同属于选拔培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根政策"的不同"母政策".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理念同源性以及"选拔"和"培养"的两个主要政策理念出发,发现该政策群存在松散的耦合性,然而其中也存在政出多门、政策重叠等问题与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政策效率的评估,并建立宏观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机制,加强选拔与培养的科学性,从而构建从中学到大学的一体化选育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选育一体化教育政策政策群

    劳动课程的现实困境、素养生成和活动逻辑——知识的视角

    于忠海刘梦瑶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囿于身心二元论的知识观偏见,劳动教育存在弱化、虚化、泛化等现象,其困境在于劳动课程"知识空心化"的症结,将劳动工具化,导致劳动价值异化的教育悖论.基于身心统一的认识论,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生成在于实践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为根基的内化、升华机理,这是由劳动活动中知识的实践存在属性和具身认知理念所决定的.为此,知识理念视域的劳动课程,应遵循知识与劳动共生的育人逻辑;践行知识生成性的"做中学"活动逻辑;扎根知识个人性的具身学习逻辑.

    知识观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实践性知识默会性知识

    数字化转型赋能法治教育的价值、境遇和路径

    刘永林鲍田莉颜雅芳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赋能法治教育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发展阶段,数字技术为法治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彰显法治教育的数字理念、涵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增扩法治教育的数字形态、创新法治教育的数字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同时,法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也面临教育价值共识疏松、教育主体合力有限、教育教学内容冗杂、教育教学方式固化等一系列挑战.当前,从数字理念赋能法治教育价值重塑、数字素养赋能法治教育机制增效、数字形态赋能法治教育内容提质、数字技术赋能法治教育范式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可以助力法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数字赋能法治教育

    职教高考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姜蓓佳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体系是国家人力结构开发和调整的主要依托,高考是人力资本结构化规模化开发的载体和教育体系完善的枢纽.当前教育体系在结构、要素上的失衡制约了其高质量的达成,职教高考可以"纲举目张"之用成为调整教育体系结构、要素的关键,因而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职教高考应从国家层面统一设置和组织,考试模式要以统一考试和统一招生来进行.对于考试制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应以"学业水平测试+专业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的方式进行,录取制度采取"统一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与现行高考相一致的标准.推进职教高考制度化的行动路向是,将标准体系的开发与执行作为职教高考的基础性工程;打造改革矩阵,实现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相互支撑;依托现有体制,通过业务拓展支撑职教高考组织管理;国家统筹调整招生计划,为职教高考提供相应的配套..

    高质量教育体系职教高考高考改革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刘琳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研究基于N大学226位本科生的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动机等五类指标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行为、教学水平均会显著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学习行为会受学习动机、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的显著影响,并在此三项变量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预测中具有中介作用;教学水平会受学习动机、教学资源的显著影响,且在此二者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预测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从"学思政"与"教思政"两方面入手,为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推进提供了对策建议.

    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社会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

    汪爱琴李小丹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中,为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面向社会特殊人群进行"百万扩招",此种招生新模式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举.面向社会招生是以开放的姿态打开院校之门,既能缓解当前总体就业压力,又可适度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出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则是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有招收对象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生源结构复杂等,而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招生层次学生的培养需求.基于社会招生背景,提出几点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路径:建设线上和线下资源;组建研究团队,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社会招生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逻辑路径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依据与着力方向

    钟贞山张鹏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华师道文化精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结晶.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政治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就其内涵要义而言,应当以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柱,以道德情操为师道遵循,以育人智慧为授业品格,以躬耕态度为传道之本,以仁爱之心为终身修为,以弘道追求为责任担当;就其着力方向而言,应当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与体系、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作为着力点,形成思政建设、人才培养、制度规范和地位提升四方合力,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教育家精神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内涵要义

    由"卷"到"反卷":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及引导

    李祖超杨学文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内卷"现象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内卷"现象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卷""不卷"与"反卷"三种基本价值样态.这三种基本价值样态相互交织、不可割裂,既对立又统一,折射出内卷困局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复杂状况."内卷"现象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现实逻辑、心理逻辑与价值逻辑,其价值观具有圈层文化影响显著、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反卷意识异常鲜明、人生哲学趋向一致的发展特征.我们要在准确把握"内卷"现象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逻辑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助力他们成长为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内卷"现象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引导

    高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阐释与实践样态——基于江浙两省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

    胡蕙芳曹如军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是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活动中能有效利用智能环境、智能技术开展智能教育的相关能力和素质.在现阶段,伴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影响与介入,使得高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在总体上呈现理念认识强、知识能力弱的现实样态,高校教师虽有提升自身智能教育素养的较清晰认识,但行动相对滞后,且高校也尚未从制度保障、策略细化等层面做出积极应对.差异性交叉分析发现,理科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水平显著高于文科教师,文科教师中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又显著高于文科其它专业教师,有职务的高校教师受岗位职责影响更有任务驱动性,而高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又随着教师职称的晋升呈现下降趋势.指向未来的高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应以智能教育知识及智能教育能力为发展重点,以高校教师的自主发展为基本途径,以外部促进为强力保障.

    人工智能高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