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1000-579X

wkxb@jxnu.edu.cn

0791-88506185

330027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省内最早发行的学术期刊,迄今已有45年历史。承蒙诸多作者朋友长期大力支持,本刊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积极老龄化关系研究

    杨菊华
    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龄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与积极老龄化相辅相成、彼此成就."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保障,其"人民性"可为积极老龄化提供明确的方向引领,其"统协性"可为积极老龄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发展性"有利于夯实积极老龄化的人—财储备.反之,积极老龄化蕴藏的"长寿红利"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乐观的心理资本、充裕的人力资源、丰厚的人力资本、改善的经济资本分别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信心与动力、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和消费红利.以积极老龄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须以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存量助力劳动力人口总量充裕,以其人力资本改善助力全体人民素质优良,以老年人间接的生产性价值助力结构优化,以此缓解少子老龄化给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积极老龄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总量充裕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

    数字时代的老龄社会:特征、机遇与挑战

    杜鹏罗叶圣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识数字时代的老龄社会,是数字化与人口老龄化相交叠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共同要求.媒介的即时性、信息的广泛性、过程的互动性、参与的便捷性、行为的数据化是其中的重要特征.由此带来了数字技术提供科技支撑,社会参与更加便捷多元等新机遇和治理对象复杂多元,数据协同机制缺位等新挑战并存的新局面.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治理理念,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将数字技术嵌入公共服务全过程,促进数字经济与银发经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集约、协同的养老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促进积极老龄化,整合、开放、开发老龄数据资源.

    人口老龄化数字时代社会治理数字赋能

    共同富裕目标下分配正义的多维审思

    熊晓琳娄源川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配正义是对分配关系及其分配活动的正义性审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基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与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分配起点正义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分配原则正义规范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分配结果正义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在维护分配正义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展开,分配起点正义的变革和革命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起制度前提,分配原则正义的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分配结果正义的全面布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在新征程上,通过不断优化所有制机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本质规定和民生福祉,从而推动共同富裕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分配制度分配正义共同富裕

    试论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三重逻辑

    周利生周婕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在于这一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破除机械僵化的教条式理解、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成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最终落脚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逻辑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

    郜志刚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构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的公平正义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以高度彰显公平正义价值为起点,在价值引领上由内隐式价值转向外显式价值,实现前提上由增长式发展转型共享式发展,内在动力上由兼顾式改革转型公平正义式改革,实现原则上由客体性原则转向主客体相统一原则,最终旨归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统一.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新内涵,发展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新境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逻辑进路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论逻辑、现实要求与实践进路

    赵庆杰许备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应有之义,二者相互促进、双向赋能.从理论上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源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立场观点.从新时代现实要求上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应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锚点、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重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系统探索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维度:出场境域、范式特征和价值意蕴

    孙斌饶华萍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西方现代化的问题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现代化的关系调节和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出场境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形成了现代化普遍意义特征与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相结合的范式特征,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实现现代化要坚持价值的本质回归、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系统观念的价值意蕴,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境域范式特征价值意蕴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共生模式与演进路径

    周健刘友金曾小明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产业共生发展是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在4种典型的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共生模式中,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最稳定、最有效率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的稳定状态及演化方向主要取决于合作双方共生作用系数;观察期内100个与我国产业合作的沿线国家中,4个处在偏利共生阶段,其余96个均处在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且绝大部分沿线国家的合作受益程度远大于中国.根据影响双边共生作用系数的前三种关键因素偏效应特征可知,产业依存关系、经济规模、GVC嵌入程度以及双边友好关系对共生作用系数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双边产业依存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双边友好关系不断提升时,能够有效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演化.

    "一带一路"产业共生模式演化机器学习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高蕾田祥宇柳晓倩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利用中国2010年开始实施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沪深A股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并且采用PSM-DID方法、更换关键变量衡量方式、加入宏观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人员人数,有助于增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新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低碳排放企业以及处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从朱熹《诗经》学到杨维桢乐府诗创作——一个走向民间的乐府诗创作趋向

    史伟王琪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械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朱熹《诗经》学元代乐府诗杨维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