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数据要素的价值化及其交易机制构建

    申素平李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据要素在教育数字化与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流通交易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作为特定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收集的数据,教育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遵循数据价值化路径,并以资产化为核心,由此形成的数据资产是交易的主要内容,需要明确其权益归属.教育数据要素交易是其价值化的必要条件,所选取的交易机制应当能够降低交易便利与交易安全成本,促进交易发生,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在此前提下,可以通过建立兼具统合性与行业性的教育数据一体化交易平台,采取场景化数据协商定价与标准化数据指导定价相结合的定价模式,实行平台自律与外部风险评估并行的二元监督,并且引入区块链技术工具等方式构建教育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交易机制.

    教育数据要素数据交易教育数字化数据价值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分析

    邱峰吴跃东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其内容生成的高效性、多模态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体验,以及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正成为驱动教育理念、形态、模式、路径等全方位变革的"新引擎",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本文聚焦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首先阐释了 AIGC与教育创新的内涵,剖析了二者的多维契合点,并从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视角诠释了 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支撑、主体素养、伦理安全、生态培育、要素耦合"是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五大核心要素.结合国内外AIGC教育应用的最新进展,提炼了推动AIGC教育创新的实践启示,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AIGC教育创新核心要素作用机理

    为何而教: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动机的类型与作用

    郭建鹏刘公园张晴王易...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动机是驱使教师开展教学的内在动力,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投入、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发展.基于全国311所本科高校9145名教师的调查数据,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首次系统考察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动机的类型、作用及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动机可以分为自主受控混合型、相对自主动机型、相对受控动机型、相对去动机型、去动机型五种类型.其中,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双高的混合型教师综合表现最好,去动机型的教师综合表现最差.自主动机越高,教师的表现越好;去动机越高,教师的表现越差;受控动机则需要与高自主动机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各类型教师在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学科、学校性质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识别教师教学动机提供了 一个简明有效的框架,高校应据此探明教师的教学动机状况,努力激发内在动机,重视外在动机,降低去动机,塑造优势动机类型,并依据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部分教师教学动机不足的问题.

    教学动机高校教师自我决定理论潜在剖面分析专业发展

    "新台阶"或"岔路口":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的多重效应

    李奕嬴徐佳伟
    32-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逐渐增强,高校教师的校际流动成为常态.基于实证方法,探讨教师流动行为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履历法收集北京市8所高校教师流动的特征以及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Log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高校教师流动经历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学术流动是职业发展的"新台阶"抑或仅为"岔路口".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具有多重影响路径:一方面,高校教师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科研产出的显著增加,但此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流动周期干预;另一方面,流动经历并不利于教学发展中取得优秀教学成果.通过流动时间间隔的门槛检验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对科研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倒U型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尝试性提出重视教师多元化职业发展、实施"6+1"科研型教师考核以及适当"破格"放宽部分教师流入和流出制度等建议,旨在实现教师职业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融合,为高校人才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教师流动学术职业发展门槛效应

    多重身份下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困境与抉择——基于自我博弈的视角

    高鸾崔雯王智攀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教师教育者因其工作逻辑的复杂性,同时承载学术研究者、教学示范者、教育服务者等多重身份,在多重身份的碰撞下学科教师教育者面临多样化的困境与抉择.为探究学科教师教育者在多重身份困境下的行动逻辑,本研究假设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为多重自我,借鉴自我博弈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三位学科教师教育者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其在多重身份中的困境与行动抉择.研究发现:多重身份下的学科教师教育者面临学术时间琐碎、空间狭窄;"教""学"错位失配、矛盾凸显;合作协同不够、疏不间亲等困境.当多重自我出现矛盾冲突时,学科教师教育者会基于自我意识中的效能动因、行为动因、公平动因、认同动因展开博弈,进行自我利益的相对理性分割,在多重自我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寻找更优策略.

    学科教师教育者多重身份自我博弈

    职业本科院校能避免学术漂移吗——基于英德的比较分析

    许宇飞关晶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学术漂移是推进职业本科院校建设亟需回应的时代命题.组织场域理论为分析职业本科院校学术漂移提供了极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英国"92后大学"和德国双元制大学均由职业教育办学特点鲜明的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升格而来,前者发生学术漂移,后者坚守职业导向.这既表明职业本科院校的学术漂移并非必然,也表明原机构的"职教基因"不是避免职业本科院校学术漂移的绝对保证.遵循产业逻辑,通过制度创业构建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组织场域才是防范职业本科院校学术漂移的关键.其中规制性要素重在政策定位与经费机制,规范性要素重在产业认同与标杆示范,文化认知性要素重在文化传统与社会评价.基于此,我国防范职业本科院校学术漂移应注重强化政策支持与经费供给,增强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遴选优质院校作为组织模仿标杆,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职业本科院校学术漂移组织场域制度逻辑治理

    优质的职业教育课堂互动是怎样的——基于三节中职典型课堂的观察

    唐瑗彬乔羽刘珊杉邓亚...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师生互动是衡量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观察三节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职课堂,对观察数据综合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和滞后序列分析法,分析师生互动行为比率和师生互动行为序列,发现优质的职业教育课堂师生互动具有互动形式多元以促进学生主体性觉醒、问题贯穿以适度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注重营造合作学习文化以提升学生非认知技能等特征,但是在教师提问策略、教育与技术融合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进而综合提出关注课堂过程性评价,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遵循职业教育学生认知特点,科学优化提问策略;数字化赋能教师教学实践,促进信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改进策略.

    中职课堂师生互动课堂观察滞后序列分析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技能大赛何以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参赛选手的质性分析

    吴希陆莹绮冉云芳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发展思路.为探索技能大赛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必要性,本研究首先以32位获奖选手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建构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收获模型.其次,对大赛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获取技能大赛融入职业院校日常教学的实践经验.最后,基于学生收获和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技能大赛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包括设置"分层式""1+1式"课程安排、创新"项目化""校本化"教学模式、组建"多师型""发展型"教师队伍.

    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模式"三教"改革学生收获扎根理论

    论学位授予争议的学术复核制度

    陈肇新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学位授予过程中的学术评价结论争议,《学位法》引入了学术复核制度.学术复核以"学术自由"作为理念基础,根据高校自主办学权力设立,能够巩固依据大学章程制定学术争议解决机制的合法性,完善高校学术治理和权利救济机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学术复核组织应当具有专业性和自主、包容特征;在实施学术复核时,应当参照规范解释方法开展学术评价结论的合规性论证,同时侧重实体性审查并增强学术复核说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学位授予单位在设计学术复核制度时,应当关注学术复核组织与学位评定委员会之间可能出现的权力运作冲突,并给出妥善处理方案.

    学位法学位授予学术复核

    论学位撤销的合法预期保护

    安恒捷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学位法》颁布的背景下,有必要引入合法预期保护原则,深入探讨学位撤销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困境.在学位撤销问题上引入合法预期保护原则,不仅能够优化教育法治体系、提高学位撤销行为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更有利于巩固学位获得者的权利救济基础,使学位撤销行为符合国家学位制度的一般要求,满足学术诚信机制与高校学术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体现学位制度的严肃性.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坚持以尊重学术自主原则为前提,并充分发挥正当程序原则在学位获得者权利和学术利益救济方面的重要效应.

    学位撤销合法预期《学位法》正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