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傅维利

双月刊

1002-8064

jykx915@sohu.com

0411-84258254

116029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教育科学/Journal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及实验报告,探讨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实之路——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NCSS)追踪研究

    史秋衡孙昕妍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学理与实践的双重规律驱动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脉络逐步深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更加重视跨文化情境的理论内化及本土再造,推进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深层学习方式转型,成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的结论显示,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在结构上以"勤学善思"的学习方式为主,重大节点与事件加速了深浅学习方式动态交织;聚类探索中国学习者类型特色,呈现"游离学习型>混合学习型>浅层主导型>深层主导型"的差异格局,且二年级是学习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向深层学习转型升级需要教与学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尤以培养应用型学习观与正向学习环境引导为主,但过高的学业负担感知容易阻碍学生学习效能提升。在未来研究与行动路径上,应持续加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本土知识建构,促进分类评价;提升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助力学生过程性发展;优化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设计,支持学生深层学习。

    大学生学习方式规律趋势理实驱动NCSS

    重新理解乡村学校美育的价值

    徐萌邬志辉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美丽中国到美好生活,美是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追求与殷切期望,学校美育承担着涵养和激活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理解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重任。调研发现,关于乡村学校美育价值的认知误区表现在地位认知边缘化、内涵认知技能化、方法认知讲授化三个方面。重新理解乡村学校美育的价值,一方面要理解乡村学校美育价值的普遍性: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中,以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联动发展中,以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美化人和以德树人的融合发展中,以情感体验内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理解乡村学校美育价值的特殊性:感知乡村美的特质,以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与鉴赏力;激活乡村美的动能,以开放的空间与思想的碰撞提升学生的体验性与创造性;体认乡村美的价值,以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的生长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价值感。

    美育学校美育美育价值乡村教育

    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教育实践的新视野

    宋烨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育是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训练和锻造,培养人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特别是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faculty of cognition),高度地依赖于关于世界的丰富经验与知识。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藏的诸多认识世界的思维法则及古典意象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为扩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途径。当前,我国古典诗词教育存在过于重视记诵,单独强调作者情感分类,忽视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忽视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理解等问题。基于这种现状,当下古典诗词教育需要有新的调整,即回归诗词文学审美本质,揭示其背后的普遍思维法则,重视古典诗词审美判断中的反思与省察,启迪学生去洞察和把握其中所揭示出来的广袤世界中有价值的新联系,帮助学生去深刻领会诗词作品的不朽审美价值。

    审美判断思维法则概念与意象联系教育

    三维资本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减负的回潮机理与纾解之道

    李嫣然柳士彬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教师负担主要包含社会类负担、专业类负担与心理类负担三种,回望中小学教师减负70年,"短期减轻、长期增加"的"顽疾"仍然存在,呈现着反复回潮的态势。这就需要借助三维资本视角,更上位地进行审视与观照:经由社会资本增机会、人力资本促能力、心理资本升意愿,中小学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社会类负担、专业类负担和心理类负担的"劣势累积"问题。但反观现实,三维资本持续压缩受限、互扰共振,闭塞落后的场域惯习又固着难移,共同催生了"中小学教师减负的回潮机理"。为此,我们必须循着"三维资本协同合力",探究"价值扶正"的减负新义,锻造"精业乐业"的教师素养,构筑"多方联动"的免疫屏障,开辟一条能够纾解中小学教师减负回潮现象的"可为之路"。

    三维资本教师减负回潮机理

    "双减"来敲门:教育时间的圆性转向

    邹红军田雪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场面向"教育时间"的改革,是改造、重构教育时间的"关键事件"。哲学对"时间"内涵的丰富揭示为理解学业负担中的时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现代社会中的时间问题根源于技术加速,"技术-时间"的扩散使得外在性时间不断挤压内在性时间,加剧人们对于教育时间的争夺。作为一种时间改革,"双减"叩开了"教育时间"从"线性超越"到"圆性回归"的逻辑转向,也即外在时间转向内在时间的尼采式回归,前者表现为"线性超越"逻辑支配下的教育时间超前化、填充化与形式化,后者体现为"圆性回归"观对于教育"瞬间"价值的发现与强调。教育"瞬间"价值的不断敞开对于"双减"的有效落地以及缓解日趋紧张的教育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扭转教育竞争的线性时间观、重视基于瞬间的教育敞开性以及警惕"技术-资本"的加速度。

    时间教育双减学业负担尼采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俄罗斯道德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

    阿卡扬·安德烈维奇叶甫盖尼娅·伯拉日尼克埃琳娜·皮斯克诺娃唐晓彤...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教育作为俄罗斯优先发展领域,承载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面对俄罗斯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高比例网络用户和潜在用户群体、个体识别结构转变的现实挑战,加之数字化带来的儿童与青少年群体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降低、主体性地位丧失、沉溺网络等多重风险,均要求重构道德教育空间与模式。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所具备的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着眼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的教育空间,俄罗斯学校进行了诸多道德教育创新实践。鉴于数字化教育模式缺乏"情感性"支持,而集体性交往活动和理解"你-我"关系的精神沟通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可知对学生精神和道德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仍是教师自身人格特质。由此,在明确数字化转型之于道德教育向度的同时,也需澄明其限度。

    俄罗斯道德教育传统价值观数字化转型

    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基于网络空间双重属性的分析

    李丽严从根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公共空间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起来的新型公共空间,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加充分沟通的媒介,扩大了传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但是,网络空间也带来了公共空间新的潜在危机,具体表现在数字鸿沟加剧、泛娱乐化倾向、沉默的螺旋循环往复、群体极化的出现以及道德失序的隐忧等方面,影响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发挥。因此,网络空间对传统公共空间既重构又解构的双重属性,呼唤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尤其是进行一种积极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其内容重点包括网络权利主体意识教育、网络公共参与意识教育和网络公共理性意识教育。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网络公约建设、适当增设网络公议平台和合理引导网络公共议题等具体策略,实施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融合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

    史仁民王吉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教育是保证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关键要素,是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如何有效实施融合教育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融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隔离教育时期、部分融合时期和完全融合时期的演变过程,体现出社会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认可是逐渐深化的。融合教育涉及多样性、平等、质量、权利等相关概念,具有追求教育公平切实实现、尊重个体差异多元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价值意蕴。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从社会结构和功能分化角度出发,将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为融合教育提供了三方面实践路径,即增强共通性价值认同、建立包容性学习环境和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融合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社会系统理论

    征询式课堂回音意义建构的机制与过程

    秦乐琦程超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通过征询式课堂回音可以建构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递进式探索,并有可能引发课堂争论。这些意义的达成与教师在回音当下建构的多重身份,以及教师在再次提及学生回应内容基础上提供的新信息有关。教师可以通过征询式课堂回音加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应意识到话语策略的工具属性,加强对课堂话语的反思和探究,动态优化教学实践。

    课堂回音征询式回音话语策略意义建构机制与过程

    论小学教师的性别素养——基于小学教育中性别现象的思考

    李敏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两种性别现象,一种是反映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一种是小学女教师偏多的性别失衡现象。本研究通过揭示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性别现象,超越生物本质视角与社会建构视角,回到教育自身来认识小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视域下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性别素养,立足小学生的"向善性"、小学教师的"示范性"、小学教育的"发展性",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遵从性别敏感、性别公正、性别友好三项伦理原则。小学教师性别素养的伦理原则及教育价值可以帮助师生基于性别存在又超越性别存在,不断趋向教育之终极善,即"培养完整的人"这一育人目标。

    小学教师性别现象性别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