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向、挑战与应对——基于《2022-2023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分析

    陈新忠王欢慧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化工具开发和应用正在持续推动着高等教育教与学的深度变革。这种变革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方面呈现出五大趋向,在预测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混合/远程课堂模式、微认证等关键技术支持和影响下,将呈现增长、制约、崩溃和转型四种未来场景。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变革并非短期现象,高等教育面临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挑战,如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混合/远程教学呼吁校园结构升级,微认证微课程促使传统大学学位贬值等。信息化时代,我国为妥善应对这种趋向和挑战,必须满足学生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加快校园转型,争取国际合力。

    信息化时代AI教育全球高等教育教育新格局教育变革

    历史逻辑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演变脉络、结构特征和内核解析

    武端利赵景安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品质凝练、历史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从历史基点看,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教育精神和品质的传承;从结构特征看,教育家精神是具有历史、理论、实践特征的精神理念;从内容特征看,教育家精神具有个体特质上升为集体精神的价值内涵。以历史逻辑为视角有助于深刻挖掘、系统阐述和全面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铸就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历史逻辑结构特征内核解析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及践行路径

    刘帅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教育家精神凝结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创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包含了教师应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统一性的特征,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以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践行教育家精神,广大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逐步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探析——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

    刘红梅李森翟小宁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动体现,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既是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又是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义,还是持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文章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措施,积极探索新时代科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努力答好时代提出的教育之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区域联盟: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的新路径

    刘健谷俊松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评估支撑。现行各类评估中诸如评估主体间关系紧张、评估项目缺乏独立性、自主评估需求挖掘不足及评估效应局限性等诸多问题以及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需求是教育评估研究联盟建设的必要性。国内一些基于区域需求组建的评估联盟或团体的运行经验提供了可能参照。基于各教育评估机构间松散的现状,福建省探索以联盟"抱团"形式重塑教育评估新生态,提升高等教育评估质量。联盟探索从博弈走向合作、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质量控制走向质量发展、从外控走向内生的新型评估文化和生态构建。为此,文章提出联盟建设的四条路径:重塑质量观念,协作推进评估新生态;树立共同愿景,构建内生性质量文化;超越技术主义,评估研究咨询一体化;超越单打独斗,打造以评促建的区域样板。

    高等教育评估区域联盟评估新生态构建路径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价值审视、内涵要求与有效实施

    陈兴明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审核评估系统设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体系,推动和引导高校专注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高校优化办学定位,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分类发展,促进高校确认人才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有利于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审核评估实践中,如何做到精准有效评估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性问题。文章探讨了有效评估的评判标准,审核评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组织者和评估专家如何有效"施评",学校如何追求有效评估等。

    审核评估价值审视内涵要求有效评估

    从"三教"改革到"三课"重构——"后双高"建设评价要点分析

    柏定国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要务本,即守住本分,不夸大或弱化本质属性。在"四新"背景烛照下,中国职教改革发展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依据是学生、学情和学理,基本抓手是"三教"改革,最终落点是课程、课堂和课业。高职院校无论是"双高计划"关键办学能力提升评价,还是"以质图强"高质量发展评价,最核心的观测点都可以归并到从"三教"改革到"三课"重构这条主线上来。

    "三教"改革"三课"重构"双高"建设评价要点

    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孙振东唐家莉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系统、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对明确劳动课程育人指向、完善劳动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劳结合理论,从当前生产劳动课程开展的现状出发,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从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原则和内容结构的多样性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既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形成,也重视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包括"爱劳动的教育"和"会劳动的教育"的整体。

    劳动教育生产劳动课程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生在线学习数字韧性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教师支持调节作用

    陈玉萍尹小伊张程程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在线教学情境,以"数字土著"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8个教学班的116名教师和533名大学生进行配对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数字韧性的形成机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既会直接地正向影响其数字韧性,也会通过网众互动生成行为间接影响其数字韧性;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支持力度会调节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感知有用性与网众互动生成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教师应关注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感知情况,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通过在线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数字韧性。

    数字韧性教师支持力度网众互动生成行为

    美育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内在机制探析

    刘锦诺喻聪舟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绩社会下学生学习目的外化、生命发展节奏失衡以及心灵倦怠等问题成为"双减"政策落实的潜在隐患。美育以美的艺术愉悦学生心灵,缓释功绩性目的;在审美自由中关照学生生命发展节奏,舒缓其紧张的心理状态;在审美闲暇中引领学生诗意栖居,超越功绩社会下学生的心灵隐忧;在以美润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灵解放,发掘"双减"政策稳步落实的内在支撑。

    美育"双减"政策功绩社会心灵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