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审思与实践方略

    朱笑爽刘晓君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探寻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和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方法论、价值意义和实践要求为核心要点。在此基础上,应完善课程设置,创设"融机";紧扣教材内容,找准"融点";聚焦学生主体,优选"融法";善用"大思政课",提升"融效"。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析

    王前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承担着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责任和使命,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后继有人的时代要求,准确研判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着力解决融入过程中的"三进"问题、课程契合问题和教学效果问题,持续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在厚实学理研究、深耕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上下功夫,激励大学生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张峰玮王明春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高校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阐释和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后继者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探究性、渗透性和延伸性的融入原则,助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科学、全面融入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媒介应用、拓宽实践教学形式等路径,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肖芝琳刘永荣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突出的理论创新性、实践引导性和问题针对性,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主阵地作用。基于此,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有效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价值,这需要高校从加强顶层设计、培养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等路径协同发力,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习近平推动学习型大国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刘颖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学习型大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实践路径。这一论断是应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主要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背景下,解决"本领恐慌"和学习能力不足导致"跟跑"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学习型大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其独特内涵在现实、历史、理论、特征四重逻辑中生成,内容包括多元学习主客体,学习西方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等。大国学习实践路径应遵循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数字化转型机制;抓重点、典型、关键期策略;刻苦严谨,巧思善学技巧;知行合一、独立自主风格;终身学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学习自信。

    学习型大国生成逻辑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五育融合"视域下"通专之辩"再审视

    张勇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界长期存在"通专之辩"并非通才与专才本身存在优劣之分,也并非单纯由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时代人才需求差异,而是因为教育界自身的"培养霸权"造就了"通专对立"的表象,违背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规律,影响了社会用人需要和个人发展意愿的良性对接。化解"通专之辩"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在"五育融合"的根本目标指引下,把成为专才或通才的选择权力交给学生,按照系统观念深化教育整体性改革,通过在基础教育阶段补充专业启蒙教育短板和在高等教育阶段提升专业觉醒教育水平加速"通专融合"。

    通专之辩通专融合五育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从保基本到高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表达与未来路向

    吴倩莲许丽英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从保基本到高质量的发展跨越是时代发展趋势。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政策体现如下特点:在理念上,以儿童为本,保障学前儿童基本权利;在价值上,机会均等,更加强调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在主体上,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建共享;在任务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从保基本转向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紧迫性。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须更新供给理念,明确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导向;转变供给方式,增强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供给机制,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供给模式保基本高质量政策表达

    "双减"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的探析与纾解

    贾秋月丁彦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焦虑是我国家庭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的教育焦虑得到部分缓解,但升学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依然占据高位。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网络舆论推波助澜、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家长对信息甄别和自身教育能力不足等都是诱发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推动教育生态修复,构建良性教育生态是解决家长教育焦虑的有效途径,具体须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双减"政策,大力推进普职融通,推动教育焦虑从源头缓解。

    教育焦虑"双减"政策教育生态

    社会责任教育伦理哲学基础的演变与比较

    崔丽华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伦理思想是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决定着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文章分析古典伦理思想、规则主义伦理思想、当代美德伦理思想和关怀主义伦理思想关于责任、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理论观点,论述社会责任教育背后的伦理哲学基础的演变历史,对四种主要伦理思想关于社会责任教育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更深刻的认识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教育规则主义伦理美德伦理关怀主义伦理

    教育时机的教学意蕴及其实现

    金鑫吴支奎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错综复杂的时代变革使得不确定性已然成为语境的现实际遇,深隐于教学背后的教育时机逐步浮现:学生交互不确定性引发的知行交织矛盾、教师行动不确定性引发的教学预设偏离、外在因素不确定性引发的课堂节奏中断。进一步挖掘可知,语境的不确定性打破了那种试图用某种确定性的教学理论或思想钳制整个教学世界的荒诞行为,旨在满足个性化"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灵活化"教",体悟教师专业智慧;呈现优质化"语境",释放课堂内生动力。为此,教育时机的教学进路在于:精心创设——引领教学之"始"、敏锐捕捉——明确教学之"示"、善于利用——指导教学之"施"、机智转化——延伸教学之"势"。

    不确定性教育时机教学意蕴教学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