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韩震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其内在逻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国际竞争、大国博弈和维护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对育人方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因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必须从系统和整体上具备方法论的自觉,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方法论自觉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调整学科设置,使育人方式能够跟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新的育人方式提供不断完善的空间。以方法论自觉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跳出阶段性目标限制,在始终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推进教育改革,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智慧中推进教育改革,在全社会协同配合中拓展推进教育改革,在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过程中建成教育强国。

    育人方式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育综合改革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立法的回顾与思考

    徐辉
    13-19页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笔谈二)

    13页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田慧生
    19-25页

    研究型大学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困境与突破

    卓泽林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科技博弈泛在化与国家创新体系分工鲜明的时代场域中,研究型大学凭借其比较优势,已成为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随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布局愈加深入,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重要使命。通过对公开数据深入分析及实地调研发现,我国C9高校等研究型大学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面临人才评价、研究支撑、知识转化、要素整合、科学传播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对此,我国研究型大学须从人才评价的过程性取向、科研战略的有组织实施、应用场景的政产学研融合、科技要素的合理化配置、科学话语的全球性矩阵等方面寻求突破,进而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改革、优化科研战略规划布局、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链条、盘活科技生产资源、赢得学术治理主动,更好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C9高校研究型大学高校有组织科研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国际比较

    商润泽刘宝存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对国家实现经济的发展与跃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对高等学校学生专业分布的科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问题整体性关注不足。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概览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全球水平及我国所处的国际方位,可以启发本土实践。基于国际规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考察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图景。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呈现交互协变的耦合关系;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以经济发展阶段为基准形成分异,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之于产业结构的领先发展是一国经济实现跃迁发展的重要推力;全球范围内,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已超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趋近于高收入国家现况。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对产教融合发展的指挥棒作用;着眼于科类结构调整,适度超前布局,提升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保持工科类专业稳定发展,以交叉学科范式重构强化其他科类专业建设。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产业结构耦合学科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

    论教育诠释的限度

    郝德永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诠释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理解事物、分析现象的基本途径。教育并不缺乏诠释,但存在诠释失调问题。无限衍义或要素定义使教育诠释明显呈现松散化、碎片化、片面化状态,难以识别、难以驾驭。教育具有"限性"逻辑,既体现为有限性,又体现为受限性。教育的内涵、外延、价值、功能、作用等具有特定的专业性限定,不能无限扩充与扩散、肢解与化约、期待与赋责。教育诠释限度确立的根本,在于明确教育诠释的标准及边界。教育诠释标准确立的关键,在于解决好诠释的深度、广度和效度,避免窄化、泛化、功利化诠释而造成教育内涵性缺失、功能性失调与价值性偏离。教育诠释边界确立的关键,不在于"独有性"地盘、领地的圈定,而在于独特学科知识体系的论辩与建构,以提高教育学学科知识的解释力、指导力与建构力。

    教育诠释学科知识体系诠释限度诠释边界诠释标准

    教育研究的时间转向

    张家军李兰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科学研究的时间转向为教育研究中时间转向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滋养。教育研究中的时间,是一种由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和社会时间所复合的三维一体的时间,并融合着客观价值、体验价值和建构价值三重意蕴。在教育研究中,时间具有不同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以计算功能和符号象征彰显客观存在的物理时间、以时间效用和时间运动凸显个体内在感受的心理时间以及以结构编织和意义生产建构教育文化的社会时间。教育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时间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更好地研究教育中的时间问题,需要深耕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关于时间研究的理论资源,以不断丰富教育研究的时间内容;关注时间与权力、技术、心理健康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向度,以拓展教育研究的时间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优化教育研究的时间范式。

    教育研究时间转向时间秩序时间体验时间建构

    论教育机制

    杜时忠叶贞莹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机制"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不确定,边界不清晰。对机制的探索表明,人们不满足于对现象的认识,力图把握必然规律和因果联系,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尽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对机制的理解存在差异,但仍有六点共识。共同认可机制是结构化的实体活动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教育机制是教育实体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教育实体产生教育效果或发挥教育功能的方式。教育机制是教育的机制,而不是社会对教育的机制。教育机制是具有生产能力的教育活动的机制,没有生产能力的静态的教育要素不可能存有教育机制。教育机制通过教育效果得到证实,没有教育效果的支持,教育机制只能是想象的、虚幻的。教育机制体现了教育实体、教育活动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稳定的、必然的,也可能是随机的、偶然的。教育机制有层次结构,其向上或向外结构是社会机制,其平行结构是同属于社会机制的政治机制、经济机制、文化机制等,其向下或向内结构则是学习机制、教学机制等。教育机制不同于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不同于教育规律,有别于教育过程。界定教育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其本质特点,是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机制社会机制教育机制因果联系教育结果

    中华美育精神理论透视与美育浸润行动场域创构

    赵伶俐张颜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传承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境界、助力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时代命题,凸显中华美育境界论丰富意蕴,涵盖"以美育人"的价值论和"遵循美育特点"的方法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和美育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华美育境界论,是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构建的理论,涵盖历史、当代和未来中华民族审美和人文的核心诉求,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理想指向和最高目标,在美育浸润行动体系中占有决定性位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既要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独特功能,也要彰显学校美育应有的价值。浸润是中华美育传统方法,创构美育浸润八大行动有机关联的全时空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场域,应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涵养师生人生境界为最高目标,以美育评价和智慧美育为逻辑主线,以美育课程教学和教师美育素养提升为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浸润滋养中华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神圣感、使命感的更大的社会美育行动场域。

    中华美育精神浸润行动场域境界论价值论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