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构建与中国方略

    课题组李永智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撬动全球教育变革繁花竞放,前景混沌初开。此时,开展全球数字教育评价,难度非同寻常,意义更加重大。为推动形成全球教育变革共识,探索数字教育发展适切道路,促进数字文明发展,本研究在拓展传统评价方法、创新基于多模态证据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通过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组建近百人多领域研究团队,采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教育发展多模态证据资料,遴选62个数字教育先发国家,分六个维度测算得出2023年度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研究发现,美国、芬兰、韩国位居前三,我国处于第一梯队;数字教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近七成国家处于资源共享阶段;全球数字教育各维度发展并不均衡,头部国家领先优势明显。目前,我国在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公共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等方面相对领先;但在公民和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贯通、个性化学制探索、数字化教学变革、数字教育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面向未来,我国应深化数字化作为教育变革的杠杆作用,在数字素养的全民提升、个性化学习体系的融合贯通、数字教育法规制度完善、数字资源个性化生成与应用、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数字教育实现从量的红利向质的红利系统性跃升,进一步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略。

    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实践逻辑与未来走向

    王新凤钟秉林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十年来,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治理格局重构、政府和高等学校招生权力博弈、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冲突、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构的过程。在国家集权、统一高考、"应试教育"的制度惯性下,各种权力结构此消彼长,既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也在渐进式的变革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在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应进一步优化教育治理结构,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提高人才选拔效率;审慎研判新制度,重新思考个体理性选择;加强统筹规划,提升改革的协同性系统性。

    考试招生制度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实践逻辑

    新高考改革与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覃红霞方芳周建华
    2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议题。研究利用课题组2022年《关于高考改革的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基于"环境—努力"的分析框架,探讨了新高考改革后不同阶层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高考改革并非引发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阶层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阶层差异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新高考改革情境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努力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更加复杂。对于不同阶层而言,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发现了"越优势越努力"现象,优势阶层学生虽处于家庭环境的优势地位,但其个人努力仍然高于弱势阶层,这意味着弱势阶层在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中面临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支持不足和个人努力不够的多重困境。为促进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公平性,须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增优,促进高中学校与新高考改革协同发展,改善弱势阶层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现实困境。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阶层差异新高考个人努力环境

    "育—选—考—教"一体化:高考综合改革新图景

    庞颖徐东波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建设中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与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经高考产生顺序联结。高考综合改革对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十年高考综合改革实践,"教—考—选—育"一体化并未达至理想状态,个体成长一定程度地存在学段断续问题。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应突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立足学段衔接的角色定位,以评促学的应用价值,厘清"教"、"考"、"选"、"育"关系及其定位,推动"考教衔接"向"选"、"育"延伸,重构"育—选—考—教"一体化新的支持体系。以"育"为总体导向,澄清高等教育人才选育目标与专业基础知识,引领系统构建;以"选"为关键枢纽,完善多元录取机制,实现学段间的有机联结;以"考教衔接"为重要基础,持续优化选考制度,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育—选—考—教"一体化以评促学学段衔接

    学生高考升学信息获取差异与"信息鸿沟"跨越

    吴秋翔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升学选择的自主权与灵活度增大,用以支持升学选择的信息愈发重要。然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学生间存在"信息鸿沟",不仅体现在学生可获得升学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上,还体现在他们的信息搜索行为以及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上。本研究基于西部某县级市高三学生样本,通过混合方法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获取升学信息过程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信息渠道的影响表现在对他人信息与网络信息的使用上。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通过个人或家庭构建了基于人的信息支持网络,纵向与横向上支持结构的延展差异产生了高度异质性的信息流动。学生网络渠道的使用受到偏好与策略的双重影响,是社会支持结构在网络信息渠道上的具体映射。缩小"信息鸿沟"需要落实公共机构承担的信息发布职责,优化官方网络升学信息平台使用,规范高考升学指导机构等市场化服务,推动高中普及职业生涯教育;通过逐步构建基于"家庭—公共机构—市场"的信息支持环境,促进高考信息平等与教育公平。

    高考志愿高等教育信息鸿沟社会经济地位

    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问题

    王鉴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中国教育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问题体现在学科性、中国性、自主性。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体现学科性。既不能把教育学仅仅作为一种科学,也不能把教育学仅仅作为一种教育问题研究,更不能把教育学仅仅作为一种狭义的国别教育学来建构;而是要充分把握教育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按照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逻辑进行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体现中国性。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体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性、民族性;体现解决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原创性、时代性;体现数字化时代中国教育学建设的系统性、专业性。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体现自主性。要通过理论自主、主体自主、方法自主、学科自主来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学科性中国性自主性

    人工智能促进生命生长的教育哲学思考

    刘旭东倪嘉敏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飞速地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成为人类的生活场景,并且逐渐构建起一个深嵌着人类智慧的环境。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形态等,而且将通过所构建的崭新的智能环境改变生命生长的内容、路径和方式。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元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以充分实现。人类将能够对生命进化和生长所依赖的环境做出精心的选择和建构,生命的进化和生长可能成为目的性的过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凸显。其重心也将从对人的各种外在特征及其指标的关注,回归对生命生长本体的关注。为此,必须审慎思辨生命生长以及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积极构建教育新生态,重新建立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智能技术推动教育的系统性创新,打破各种束缚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关注人的生命本质性发展,聚集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服务人的发展。

    人工智能生命生长教育变革

    融合教育中共同价值观及其推进策略的全球图景——基于21世纪六大洲文献的系统综述

    侯晶晶史晓倩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中的价值观显现于教学互动或深嵌于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关系,其中的共同价值观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具有深远持久的文化力量。基于NVivo三级编码的系统综述研究,发现12个全球融合教育共同价值观,凝练为关怀、公正、民主、超越四大价值观群,责任感弥散其中。融合教育中共同价值观实然研究,有助于降低其被虚化、弱化和形式化的潜在风险。受全球代表性文献高度关注的参考点,可类属化为八个推进策略子节点,以及由其归纳形成的四大节点,即尊重多样性、呵护归属感、提升教育关怀,赋能残疾儿童、保障平等权利、推进教育公正,鼓励参与、多维对话、提升民主,适度赞扬肯定、以灵活促可及、激励自我超越。共同价值观无不指向共同善,然而所有的共同善无法同时实现。相较于隔离式教育,融合教育的教育公平层次更高。但须优先基于残疾儿童实质增益,以确立融合教育公平程度的评价标准;以优势视角培养残疾学生,有助于提升其在互惠型关心关系中的公平感;以辩证成败观追求自强自胜,有助于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公平

    家校合作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蒲蕊崔晓楠钱佳
    10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情感能力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至关重要。为破解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困境,基于2 758名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调查数据,探究家校合作与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关系、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家校合作可以显著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两者之间并非直接的线性过程,而是经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呈现"中介模式",其中,亲子关系的中介效用最突出;家校合作表现出对相对贫困家庭、母外留守和寄宿留守儿童更强的"补偿效应",能够有效缩小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群体差距。为促进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应优化留守儿童家校合作长效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家长的权利在场、空间在场和能力在场;在家校合作中加大家庭和学校的"关系类"投入,强化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保护效应;依据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需求,增强家校合作育人政策和活动的精准性,弥合留守儿童群体内部的社会情感能力差距。

    家校合作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人际关系

    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会影响父母健康吗——高等教育代际健康回报的实证检验

    刘凌宇蒋凯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不但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满足时代发展之需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而且体现在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等重要方面。聚焦高等教育的代际健康回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对父亲健康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对母亲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显著提升母亲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水平。经济渠道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提升了 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显著降低了母亲的抑郁水平。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能够带来代际健康回报,影响个体和家庭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未来应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增进社会人力资本积累,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健康非物质回报代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