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

    赵心慧李志明
    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形成一系列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战略方向,需要系统认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的鲜明价值逻辑、"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科学理论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从何而来"的深厚历史逻辑、"怎么样建设教育强国"的清晰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价值导向性,体现了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思想引领性,刻画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主动性,阐明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实践创新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教育强国教育思想教育战略内在逻辑

    数字时代国家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审视——兼论教育法法典化的底层逻辑

    申素平赵赫栋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伴随着海量数据和高效算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限制和控制个体的"数字权力",对国家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平衡关系提出了挑战."数字权力"一方面强化了国家教育权的权力末端和效用,增强了国家教育权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数字科技企业有机会分享甚至挤占国家教育权的运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教育权的实施效果,两者都威胁着受教育权的实现,打破了国家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平衡状态.教育是国之大计,平衡"两权"关系的关键在于国家.应当以契合数字时代特点的认识视角重释国家教育权的内涵,从国家教育权的依法设限出发,明确国家教育权尊重人、关怀人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慎用强制性权力,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规范基础性权力,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和多元主体参与.以此来实现对受教育权主动和周延的保护,并在教育法法典化的底层逻辑中加以体现.

    国家教育权受教育权"数字权力"教育法法典化

    教育法典中教育权利核心概念重构

    马雷军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法典编纂中,教育权利的核心概念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法学的核心概念——受教育权,在教育法法典化、教育过程终身化、教育形态数字化和教育权利扩张化的背景下,原有概念的外延难以覆盖出生到死亡的终身教育过程,内容难以覆盖主动学习、举办教育、科研创作等宪法和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范畴无法与国际条约中相关概念对应.重构教育权利核心概念,应将公民的受教育权、主动学习权、科研创作权、举办教育权、教育平等权、教育选择权等公民的个体教育权利整合为个体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等教育权利并列构成教育法典中的教育权利体系.在教育法典的编纂中,应当将个体教育权作为核心概念贯穿教育法典立法始终,以保障个体教育权最大限度实现作为教育法典编纂的终极目标.

    教育法典个体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权利核心概念

    我国教育法典法律责任编纂

    刘旭东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责任是确保教育法典完整性的重要部分.教育法典法律责任的编纂应遵循价值统一、规范统一和立法前瞻原则;在依此生成的编纂理路下,提出条款精简、逻辑优化、结构健全、内容充盈的四维编纂路径.精简责任条款,扭转因责任条款的碎片化与重复化所带来的违背公平原则及责任条款的虚置;优化条款逻辑,灵活运用引致性条款规定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等;健全法典结构,通过法律责任条款和义务条款的对应,实现对相关教育行为,尤其是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现象的立法规制;充盈法典内容,增补一般性法律责任条款,促进法律责任彰显教育法典基本价值,实现与其他程序法的制度衔接.

    教育法典法律责任编纂原则编纂路径

    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自觉

    肖正德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文化使命、形成文化品格.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文化自觉,是一场以中国乡土文化为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城市现代文明、借鉴其他先进文化,以求自身文化长进的、漫长而艰巨的文化辨识过程.此过程历经五个基本环节:基于文化觉醒,唤起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基于文化反省,判定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基于文化传承,认同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基于文化融合,达成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会通;基于文化创新,推进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变革.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文化自觉的实现,须正确选择适合的文化路径.即经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认同与挖掘、城市文化的吸纳与互融、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互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国际本土化的能力、本土国际化的勇气,自主创新、自信自立.

    农村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功夫"的教育意蕴与现代转化——兼论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的取径

    孙元涛陈港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创新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中国传统"功夫"积淀了丰富的修身智慧和教育意蕴,是推动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的标识性概念."功夫"围绕修身而展开,是古人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己之道.其包含着基于自觉意志、身心交互和事上磨炼的三重修身进路,蕴含着生成与转化的主体论导向、身心协调的生命论导向、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导向等内向超越的教育智慧.但由于"功夫"内含精英主义倾向、过于强调个体层面的"自我技术",以及西方教育的全面移植、现代教育的效率取向等内外原因,"功夫"失落于教育的现代性工程中."功夫"是一个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概念,蕴藏着化解教育现代性危机的中国智慧.以中国传统"功夫"的回归与转化为生发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通,是中国教育学实现话语创新、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种可能取径.

    "功夫"现代性危机教育学话语创新标识性概念

    教育的"反浪漫"现象与浪漫传统重塑

    王乐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由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构成的浪漫活动.教育因浪漫而多彩,浪漫因教育而深邃.浪漫有助于疏导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促进人的整全成长.尽管浪漫与反浪漫相伴而生,但受新自由主义、优绩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影响,教育表现出反浪漫趋势,呈现"生命浪漫"以确定性为逻辑,"自然浪漫"以高效性为标准,"个性浪漫"以模式化为样态,"创造浪漫"以工具性为指向等特点.当社会对反浪漫潮流趋之若鹜,教育将失去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的浪漫底色,使教育面临弱化生命生成性、忽视自然规律性、加剧个性同质化、诱发创造世俗化等风险.重塑教育浪漫的关键在于正视教育的浪漫属性,回归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的浪漫传统,并赋予时代的意涵.为此,教育需用"适度掌控"重塑"生命浪漫",用"慢教育"重塑"自然浪漫",用"定制化"重塑"个性浪漫",用"美与艺术"重塑"创造浪漫".教育浪漫传统的重塑并非摒弃理性,而是构建浪漫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生活浪漫与职业理性指导行动、用诗意浪漫与科学理性构建理论、用设计浪漫与治理理性完善机制.

    教育思想浪漫主义理性主义反浪漫

    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话语转向

    胡定荣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课程改革如何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话语冲突的矛盾,达成课程改革共识,事关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呈现话语多元、杂糅、零散等特点,存在着缺乏共识、缺乏学理、缺乏体系等问题,需要加强话语分析与取舍.面向未来,中国课程改革话语建设的价值取舍应对话世界,形成课程改革的中国话语;对话社会改革,形成课程改革的教育话语;对话政策、实践与媒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学术话语;对话多学科,形成课程改革的课程学术话语.走向多元话语共识的课程改革话语构建,应确立课程改革话语实践观念,从政策工具实践转向多主体对话实践.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对话实践的要素,课程改革话语主体从非理性主体转向理性沟通主体;课程改革话语对象从理想化课程实践转向现实课程实践改进;课程改革话语表达方式从自说自话转向协商对话;课程改革话语支持条件从个人自觉转向创建集体对话平台.

    课程改革话语转向话语特点话语取向全球化

    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中美数据的实证研究

    田浩然李立国
    9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集聚布局是支撑创新增长及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省域和美国州域面板数据,考察中美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集聚布局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但中国不及美国集聚;美国呈现各层次高等教育集聚程度相当的"协同集聚"特征,中国是"层次越高越集聚";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不同教育层次、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发展阶段上呈现异质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本省(州)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创新的影响逐渐"由负转正",而本省(州)本专科教育规模对创新的影响逐渐"由正转负".前1/5地区本专科教育规模的全国占比与区域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联,而前1/5地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全国占比与区域创新之间呈现正U型关联.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应加强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形成本硕博层次和专科层次协同的"高教中心"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集聚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区域之间经济、人口、创新的分布相适应.

    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区域创新中美比较创新高地

    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理论模型与提升策略

    祁占勇冯啸然
    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脉点".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聚焦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家长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群体,形成访谈资料并进行严格程序编码,构建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理论模型,包括职业教育文化认同、效能认同、制度认同、组织认同、模式认同、身份认同和供给认同等"七大认同"."七大认同"强势发力并融合聚力,落脚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在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导向下,要通过沉淀深厚的职业教育文化认同、形塑强大的职业教育效能认同、形成健全的职业教育组织认同、厚植丰富的职业教育身份认同、实现丰厚的职业教育供给认同来合力提振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擘画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

    扎根理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职业教育吸引力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