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考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考试
教育与考试

杨小川

双月刊

1973-7865

0591-87665960

350001

福州市通湖路后曹巷13号

教育与考试/Journal Education and Examintions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革何以发生:高考改革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

    边新灿
    5-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考除了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高考招生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完善相应受到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影响高考改革的因素包括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驱动因素有目标驱动和问题驱动.目标驱动包括完善制度和满足需求,需求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驱动高考改革的问题主要是文理偏科并缺失个性、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这三个老大难问题.高考改革的制约因素包括价值观(科学性、公平性等)因素、条件和环境因素、可操作性因素(含技术因素),进一步提炼就是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三种因素.科学性和公平性既明确了高考制度设计和完善的方向,也划定了高考制度设计的边界,它们既是驱动改革的因素,也是制约改革的因素.协调科学性和公平性两条原则的关系,成为高考改革的永恒主题,高考制度演进完善过程中的钟摆效应也由此而产生.

    高考改革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动力机制

    新高考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研究——基于福建省招生计划的分析

    魏针
    14-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学生选课选考和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以实行"3+1+2"选考模式的福建省为例,从科类、高校办学性质、不同选科考生可填报招生计划、不同选考要求专业组投档情况等方面,重点研究 2024 年首年实行通用版指引后的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情况及影响.数据显示对历史科目组的影响不大,但对物理科目组影响明显,表现为选考化学科目和不限选科的招生计划占比发生逆转,且超过六成的投档单位选考化学专业组投档最低分高于不限选科专业组,选择物化组合的考生在填报理、工、农、医专业上优势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用版指引有效解决了弃考物理或物理、化学基础薄弱问题.

    选考科目设置"3+1+2"选考模式通用版指引高考综合改革

    五育融合视域下项目式学习实践的挑战与应对

    吴支奎周雨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五育融合是对这一问题的整体性回答.项目式学习内在契合了五育融合的理念,是推动五育融合的重要路径.五育融合视域下项目式学习实践尚面临目标拟定的整合性难度大、经验选择的适切性要求高、经验组织的多维性难协同、结果评价的实效性待加强等挑战.为此,需从增强整合思维,明确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知识",匹配选择经验;统筹多维任务,协同组织经验;完善评价体系,整体提升教学效果等层面探寻项目式学习实践挑战的应对之策,进一步推动五育融合有效落地.

    五育融合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我国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理路

    钱旭升张雨露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殊产品.尽管教师教学用书承载着如此重要的使命,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发挥出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其存在着"浅表化""万能论"的错误认知,在使用中,设计单课化和模式滞后性进一步限制了教学用书的使用效果.要充分发挥教学用书的功能,教师应摒弃对教学用书依赖转向生成性教学,目标设定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教学方式由抽象认知向具体体验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与教学用书进行互动,通过"理解—表达—反思"三个阶段不断优化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教学用书教师使用教学功能

    高质量跨学科主题的评价标准、功能定位及设计思路

    王福瑞
    38-4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是具有社会意义、基于儿童个体需求,且联结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的意义整体.高质量跨学科主题应具有丰富内涵,应体现学科核心内容,应关注儿童需要和社会发展.从功能看,高质量跨学科主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情境化理解、塑造结构化课程内容和实践样态、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空间的认知.跨学科主题设计应综合考虑学科、学生和社会因素,依照核心素养目标并明晰评价标准,通过设置有效的指导性问题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并设计理解导向的表现性任务.

    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表现性任务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下学术创业发展的基本向路

    罗泽意
    43-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创业有利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吸纳和统筹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组织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创新驱动,理应融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并成为其微观活动支撑.但是,现代性分裂结构导致学术创业场域中存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学术逻辑的冲突以及"双层多重"张力.学术创业共同体可以通过成员教育发挥"价值-资源-功能"多维整合作用,为协调多重逻辑冲突和调和多重张力提供良好的方向性策略.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构建学术创业共同体需要以人民需要为核心确立学术创业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政府引导和推动建立学术创业共同体参与型民主制度,用公共资源补偿市场不可议价的学术创业单元程式.

    学术创业共同体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融入向路

    教育强国视野下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逻辑、时代诉求和实践路径

    李琼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师范教育链接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和"龙头"即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回顾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基于此前不同时期"兴学救国""科教兴国""教育大国"的国家教育定位,高等师范教育始终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新时代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应基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基赋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为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应对时代诉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持久动力,需要秉承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内核;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师范教育话语体系;革新教育理念,赋能师范教育动力;精准持续发力,增强师范专业吸引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强国高等师范教育教育家精神公费师范生教育公平

    教育强国研究的主题、特征与展望

    陈竹萍赵雨梦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强国是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时代需求促使教育强国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教育强国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其研究历程中,高等教育强国研究起步最早,成为当前教育强国研究核心,我国学界紧跟政策导向,从不同维度立场出发对教育强国开展了多元化的探究分析,研究领域逐渐细分,研究方法运用多样,但仍需在主题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融合方面进一步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关注教育强国整体生态、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强国理论体系、推进研究面向国际发展或将成为我国教育强国发展的未来路向.

    教育强国研究主题研究特征未来展望

    第三空间视域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

    曹晨娟
    67-7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教学能力构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本文基于第三空间视角探究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对某师范高校 8 名不同学科全日制教育硕士展开深度访谈和分析.研究发现,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大学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关联性不强、教学实践活动安排与实际落实一致性不高、"双导师"协作指导力度不够、职前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全的现实问题.因此,基于开放、融合、平等的第三空间理念,提出课程调整、拓展空间、跨越边界以及融合发展的四重路径以优化职前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为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第三空间职前教师教育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硕士

    青年组织如何赋能高校教师发展?——以荷兰研究型大学青年学院为考察中心

    黄丹阳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缓解青年教师不被认可、不被发掘的窘境,并探索如何通过青年教师发展组织来推动研究型大学中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学院应运而生.荷兰青年学院通过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扩大青年教师的学术网络;赋权教师参与政策制定,使其成为政策咨询的重要力量;扩大开放科学实践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与社会的联系.其组织运作机制为:以年轻成员为基础,推动组织高效有序运转;以教师个人发展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积极保持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荷兰研究型大学青年学院高校青年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