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锦州太和大岭村市场的可持续规划改造——重塑乡村活力

    郭与浮杨国志赵兵兵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岭村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是响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构建美丽中国号召的具体行动,旨在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该规划通过实施生态农业、节能减排、资源保护和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综合提升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应对由于城市化进程而导致的人口外流、基础设施陈旧化和经济发展减缓等问题,大岭村计划发展绿色农贸市场产业,以提升经济活力和居民生活品质.核心设计策略围绕尊重保护当地地理文化、持续发展、优化用户体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来展开.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推进了大岭村从传统乡村向美丽乡村的转型,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同时也确保了文化传承和村民权益.

    乡村振兴可持续规划风环境

    融合发展路径下的文旅小镇规划策略研究——以威海大岚山冰雪小镇为例

    张现劼于辰龙闫小杰张心素...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乡建设水平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背景下,文旅休闲产业的内在需求持续高涨,因此,如何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文旅目的地成为当下文旅产业关注的重点.文章从"文旅小镇"的概念出发,在剖析小镇发展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小镇在"生态、生产、生活"不同圈层的融合发展路径,并以威海大岚山冰雪小镇为例,在空间层面提出"三生"圈层融合发展策略,在风貌层面提出彰显地域风情的空间品质策略,在运营机制层面提出多元主体协同的管理模式策略,以期为文旅产业的在地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融合发展文旅小镇"三生"圈层特色塑造

    基于人文传统与空间特征的关联看古代都城的营建——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张娜梁春杭焦红太李利杰...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人文传统与空间特征的关联来探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空间层级与秩序,旨在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北宋东京城的城市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放,始终将都城建设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满足社会各阶层活动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皇城、内城-政治""外城-多元复合""环望-生态"的空间层级秩序,实现人文、空间和自然的融合.研究启示,当代城市发展应探析和转译古代都城营建传统内涵的现代意义和表达.

    古代都城都城营建人文传统当代启示

    生活性街道研究进展及量化方法综述

    姚祺于琬芊于文波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作为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重要关注点,一直备受研究关注.文章首先概括了生活性街道的概念,强调其根源于日常生活.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客观空间研究、使用者感知、主客观要素交互和新数据技术等方面梳理了当前生活性街道研究的进展.最后指出,新技术量化手段有助于建立多指标的街道空间量化框架,以及深入理解街道要素和使用者交互机制.

    生活性街道日常生活空间感知研究进展量化测度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格局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

    高雅清柯曈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锡常都市圈是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地域组成单元,是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文章以苏锡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对2022年苏锡常都市圈的10个空间单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城镇规模、产业结构、用地组织、关联强度四个方面探索苏锡常都市圈现状空间格局特征,揭示都市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空间格局优化的角度提出都市圈的空间引导策略.

    都市圈空间格局引导策略苏锡常

    战略性产业的特征与地区选择研究——以广东省20大战略性产业为例

    邓力凡李成悦魏冀明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广东省的 20 大战略性产业为例,首先探讨了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和地区选择的重要性.其次,基于战略性产业支柱性和先导性特点,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技术创新、产业经济效益四大基础特征出发,对广东省战略性产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现代轻工纺织、信息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支柱性特征;生物医药与健康、前沿新材料、先进材料等产业具有先导性特征.最后,文章指出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优势选择合适的战略性产业进行培育.

    战略性产业综合评价地域分工产业集群

    产城融合视域下文化产业与空间关联耦合研究——以东莞三江六岸片区为例

    冯原刘为力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章探究文化产业与空间耦合发展机理,综合运用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城市空间发展论,从内在关联耦合和外部耦合协调两个维度,搭建文化产业与空间互动发展的逻辑框架.基于东莞三江六岸发展条件,解析文化产业与空间关联耦合层级指标特征,提出镇街文化产业特色定位和产品体系,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为片区文化产业空间规划与布局提供可操作依据,为文化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产城融合文化产业文化空间关联耦合东莞三江六岸

    城市住宅,在移动中寻求稳定的一个原点

    刘呈龚骁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人居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应基于人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进行设计.为适应人口的增长和变化,城市常进行公共建筑的改造和扩展.文章主要探讨城市、人居、住宅与"移动"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城市如何在"移动"中追求美好.基于"移动建筑"理论,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以强调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移动建筑"理论人居共生住宅设计

    街道型千年古城文旅业态提升策略研究——以招宝山街道为例

    张志强肖美贞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提炼了街道型千年古城的特点并进行剖析,针对性地提出"市场化导向抓住文旅业态新消费客群""提升环境打造文旅业态宜游条件""文化创意赋能文旅业态引领古城复兴""打造夜间文旅业态激活古城夜消费""完善文旅业态空间布局""文旅业态提升三维模型构建"六大策略,并将策略应用于招宝山街道文旅业态提升.基于招宝山街道独特的区位、历史、人文、资源等要素,针对性地构建了文旅业态提升的"TRAVEL"模型,旨在激活该区域的发展潜力,从而助力千年古城的复兴与文化的复兴.

    街道型千年古城街区保护文旅业态文化复兴

    三江汇智慧基础设施导则研究

    周丽娟楼嫣岚周妙莹
    12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围绕三江汇的重点管控区域,在杭州已有的智慧平台基础上,通过研究通信网络和农业板块的智慧案例,提出实施"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工程、"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工程和"新技术测验基地"建设工程,打牢智慧基础设施的底座,做好未来可能智慧化基础设施的预留.

    智慧基础设施规划导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