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投稿须知

    3页

    传承和弘扬叶圣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朱永新
    4-7页

    传承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推动新时代教育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邬书林
    8-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纪念叶圣陶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9页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政策与实践的对话

    张春莉缪佳怡安凯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命题,为把握基础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课程教学改革合力,推动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从"实然"走向"应然",有必要加深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对话.以义教新教材的推行为契机和抓手,通过对五千余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组访谈,发现当前教师主要存在教材编写理念普及、教材内容结构变化解读、教材实施案例提供、课程资源供给渠道拓展、学生学业评价导向变革的需求.基于调研结果,结合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理念与内容的分析解读,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得到了深化改革的若干启示.

    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基础教育教材调研

    学科实践活动"行动化":问题表征与解决对策

    张光陆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实践活动"行动化"是指在学科实践中秉持一种工具思维,行动完成的结果成为衡量活动的标准,割裂了学科实践与学科理解的内在统一性.学科实践活动程式化、活动创新性不足、活动目标的功利性与局限性、合作性活动缺乏且成效不彰是学科实践"行动化"的问题表征.导致学科实践活动"行动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活动目标、活动与行动之间关系及活动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误解,忽视彼时彼地活动对此时此地活动的影响.学科实践活动"行动化"的解决对策如下:明晰活动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强化活动的主导地位;活动设计以学科理解为目标,融合外在活动目标与内在活动目标;建立探究共同体,促进参与者的知识共建;从特定参与者共同体走向广义参与者共同体,促进活动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学科实践活动活动行动学科理解

    我国教学论教材中"中国经验"的迷失与回归

    张增田郝媛媛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教学论教材中的"中国经验",是指立足中国本土教学实际,以中国文化孕育的思维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思考和理解中国本土教学,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典范性的、经受住时间检验的成功实践、理论成果和教学论话语."中国经验"数量颇丰且在世界教学领域中享有盛誉,理应是我国教学论教材的核心内容.然而,受多元哲学主义引介的冲击、自我矮化的学术情结、外求的思维习惯以及"中国经验"供给力式微的影响,"中国经验"在教材中处于迷失状态,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的自觉度与成熟度下滑、西学"尊"而中学"卑"、厚域外而轻本土.为促进"中国经验"在我国教学论教材中的回归,应乐用并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巩固其指导教学论教材建设的主导地位;强化教学论学术自信,增强对中国本土教学论的认同与信赖;以"中国经验"为主导,形成注重内求的教学论教材建设思维;聚焦中国问题、中国实践、中国传统,促进"中国经验"自主生产.

    教学论教材中国经验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

    中小学教材图式系统的本质特征、认知荷载与功能实现

    马晓华郭元祥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材图式系统是以图片、图画、图形等表现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容,是教材的视觉化表征系统.图式系统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联结文本、历史与现实,促进学生认知完善,推动教材文化传播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呈现直观性、简洁性、形象性的本质特征."教材插图""以图辅文"的教材观本身就轻视了教材图式系统的地位和功能.认知荷载是作用于认知过程和具体认知活动的外力,体现了信息数量、内容、呈现方式、作用条件对认知施加的影响.教材图式系统具有丰富的认知荷载,能够激活、维持和促进学生感知与观察、想象与理解以及思维的过程,凸显了图式系统的认知功能和媒介功能.教材使用必须变革传统的教材观,推进学生认知过程的表征推论,引导学生的图式认知、意义理解、图式建构与创造,创新教材话语体系.

    教材图式系统教材表征认知荷载教材建设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评价方法的偏误与澄清

    王洪席杨洋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素质评价是破除"唯分数"评价症结的关键路径,但在评价方法上尚存按比例打等级、单一量化赋分、分解加权求和、一票认定制等偏误做法,致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实施陷入某种无序与困顿之中,甚至背离了该制度设计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期,为扎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学校应运用"鉴赏性发现"评价方法以深度洞察学生精妙复杂的"重要特质";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以重点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作""表现";运用"情境化解释"评价方法以切实彰显学生身心成长的"个人意义";运用"非推论性"教师评语方法以凸显评价语言的人文属性与育人功能,从而充分释放评价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卓越价值,持续深化育人方式变革.

    综合素质评价"鉴赏性发现"表现性评价"情境化解释""非推论性"教师评语

    中小学增值评价的价值向度和实践路径

    张晋马飞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值评价是一种通过学生发展结果与其基础水平之间的变化,衡量学生发展状态和进步水平的评价方法,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增值评价有别于其他评价的独特之处在于,评价目的指向学生发展的未来性、评价内容聚焦学生发展的"三全性"、评价方式凸显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评价结果应用突出评价的内生性.同时,中小学增值评价的科学探索及推广应用须有针对性地预防或解决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要将理念层、实践层、操作层、文化层有机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发展的实践路径,铸增值评价之魂、构增值评价之体、强增值评价之用、创增值评价之境.

    增值评价"教—学—评"一体化教育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