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昆虫学报

庞义

双月刊

1674-0858

insect1979@yahoo.com.cn,J.Env.Ent@gdei.gd.cn

020-84456131

510260

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原刊《昆虫天敌》,是由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1979年创办,广东省昆虫学会主办的省级学术性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收录的科技类期刊之一。随着我国昆虫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原刊《昆虫天敌》由于名称的局限,接受和发表文章的范围显得太窄,不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报刊[2007]390号文件),自2008年1月起《昆虫天敌》将正式更名为《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44-1640/Q,ISSN1674-085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活动规律研究

    孙国梁程博刘道鑫周渊涛...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各种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了调查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基本概况,于2021年7-9月通过随机样点法和定点观测法对14类(4目12科)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动进行了观测.共得到传粉活动记录7 247条,观察到受访植物37种(13科31属).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熊蜂(访花频次占总频次的70.13%)、其他双翅目昆虫(11.19%)、灰蝶(10.49%)和蛱蝶(3.08%),而其他的传粉昆虫类群的访花频次占比不足1%,传粉作用较弱;其中,熊蜂在不同植物上的访花活动会呈现不同的高峰期:如在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上呈现两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 和 18:00-19:00),而在假水生龙胆 Gentiana pseudoaquatica 上只有一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等.研究显示,熊蜂是三江源地区传粉活力最高的传粉昆虫类群,且其访花的日活动规律因自身特性、受访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访花高峰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离不开传粉昆虫的作用,加强对传粉昆虫的保护有助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本研究可为未来开展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传粉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数据.

    传粉昆虫传粉活力熊蜂三江源地区

    道地产区阳春砂仁中华蜜蜂访花行为及携粉特征研究

    李文峰彭烨华张祎刘娓...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四大南药之一,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具有多重功效和悠久的应用历史.阳春砂仁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省阳春市及周边地区.长久以来,受制于野生优势传粉昆虫资源匮乏,道地产区阳春砂仁自然结实率低、产量低,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观察道地产区阳春砂仁的开花过程及花朵形态,记录访花昆虫种类,并着重分析了中华蜜蜂的访花行为特点和传粉潜能.观察发现,阳春砂仁花朵形态特征不利于自花传粉及一般昆虫传粉,但其花朵散粉量和泌蜜量均较大而有利于吸引昆虫传粉.本研究共调查到4种访花昆虫,分别为中华蜜蜂Apiscerana cerana Fabr.、黑头酸臭蚁 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果蝇 1 种 Drosophila sp.和欧洲球螋Forficula auricularia L.,其中,中华蜜蜂是主要访花昆虫.中华蜜蜂存在采粉和采蜜两种采集行为,且存在显著偏好性,其更频繁采集砂仁花蜜(平均占比77.4%),而不是花粉(平均占比22.6%),采粉行为具有潜在传粉功能,而采蜜行为则不具有传粉作用.另外,中华蜜蜂虫体各部位在采集过程中都可能携带花粉,但不同部位携带花粉量不同.中华蜜蜂是道地产区阳春砂仁的主要传粉昆虫,但其采集偏好性降低了对阳春砂仁的传粉效能,通过一定措施提高其采粉行为比率,将可能提高中华蜜蜂对道地产区阳春砂仁的授粉效能.

    阳春砂仁道地产区中华蜜蜂采集行为携粉特征

    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作用研究

    韩姗妮王建赟李金磊林余伦...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HollingⅢ模型,采用Holling Ⅱ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52.97和58.15,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47.38头/d和49.22头/d;采用Holling Ⅲ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27.50头/d和27.41头/d.海岛小花蝽在捕食时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情况,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海岛小花蝽更偏向于捕食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其次为成虫,对伪蛹偏好性最弱.综上所述,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有较强的控害能力,是一种可应用于防治入侵昆虫美洲棘蓟马的本土天敌.

    海岛小花蝽美洲棘蓟马捕食功能自身干扰

    新型缓释载体材料在草地贪夜蛾引诱剂中的应用

    李红卫钱寅杰于艳雪赵雪晴...
    236-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不同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田间诱集效果差异,筛选出长持效期引诱剂使用的缓释载体材料,为草地贪夜蛾的长期种群监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将新型材料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作为缓释载体应用于草地贪夜蛾引诱剂1,对其结构性能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田间诱集试验比较引诱剂1、引诱剂2、引诱剂3、引诱剂4、引诱剂5等五种不同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田间持续监测诱集效果;利用气相色谱仪定量比较两种诱集效果不同载体材料的引诱剂1(最优)、引诱剂2(最差)中所含性信息素组分的缓释能力.结果表明:新型材料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的蛙卵状球形结可使草地贪夜蛾引诱剂1中信息素组分缓慢释放,室内静置2个月后该载体基本结构保持稳定;五种不同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持续诱捕能力对比为:引诱剂1>引诱剂5>引诱剂4>引诱剂3>引诱剂2,引诱剂1使用80 d仍然具有很强的引诱效果;通过对比诱集持续效果最优及最差的2种引诱剂1、引诱剂2所用载体的缓释性能,发现田间诱集持续效果最好的引诱剂1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缓释效果显著优于引诱剂2.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作为载体材料可使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诱集持效期达80 d以上,可实现对草地贪夜蛾危害周期全覆盖,为持续开展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引诱剂缓释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种内和种间的竞争行为

    苏湘宁林晓珠余小强李传瑛...
    243-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存在很多共同的寄主植物.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竞争关系,本文在食物充足和食物缺乏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种内和种间竞争行为;研究了不同初始种群密度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在相同生态位的种群竞争行为.结果表明:无食物条件下,扭动行为是草地贪夜蛾种内竞争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其中3龄与5龄幼虫组合扭动行为出现次数最多,为8.57±0.49次/30 min.与无食物处理相比,有食物处理下草地贪夜蛾攻防行为次数较少.种间竞争中,在无食物条件下二者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头部接触,防御主要表现为扭动行为,其中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与甜菜夜蛾5龄幼虫竞争时头部接触和扭动行为最频繁,分别出现5.03±2.43次/30 min和18.47±5.92次/30 min.此外,同一龄期的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种间竞争中,草地贪夜蛾存活率更高;不同龄期两者竞争时,龄期相对较高的幼虫存活率更高,且有食物时两者存活率均高于无食物处理.种群竞争的室内模拟研究中,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种群的存活率随共存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5头草地贪夜蛾幼虫与40头甜菜夜蛾幼虫接入玉米苗后,共存时间没有显著影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存活率,但甜菜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受共存时间影响显著;其他组合中共存时间均显著影响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其中,40头草地贪夜蛾幼虫与40头甜菜夜蛾幼虫接入玉米苗后,两者存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草地贪夜蛾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甜菜夜蛾,草地贪夜蛾种群可能取代甜菜夜蛾种群.研究结果可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种群演替规律及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种内竞争种间竞争

    13个红小豆品种对红叶螨抗性筛选及评价方法

    金永玲刘吉利王丽艳肖晗...
    253-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对红叶螨Tetranychus pueraricola抗性强的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本研究采用叶片被害指数、盆栽虫口密度、螨量比值、叶绿素含量和田间自然种群密度5种抗性鉴定方法对13个红小豆品种的抗螨性进行评价.5种抗性鉴定方法在评价红小豆品种抗螨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彼此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田间自然种群密度法与螨量比值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达0.971,田间自然种群密度法可作为红小豆对红叶螨抗性的最佳评价方法.利用5种抗螨性鉴定方法的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将13个红小豆品种分为5大类,综合判断农垦红和珍珠红为高抗品种,天津红和中红7号为高感品种.红小豆不同品种对红叶螨抗感性的评价结果可作为黑龙江省红小豆田间品种布局的参考,对黑龙江半干旱地区杂粮作物害虫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红小豆红叶螨抗螨性抗性鉴定方法抗性水平

    望谟紫芽茶树优良品系'W016'与黄金芽抗茶蚜性能比较

    吴梦阳蒋文彬谢碧陈仓权...
    26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是茶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深入研究抗蚜特异资源的抗性机理对培育茶树抗蚜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收集的望谟紫芽茶树优良品系'W016'对茶蚜抗性强,为初步探明该种质的抗蚜特性,利用刺吸电位技术测定了茶蚜在'W016'和黄金芽(感虫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并探明影响茶蚜刺探取食叶片的主要物理性状及生化成分因子.结果表明,茶蚜在两种供试种质上均产生9种EPG波形,依次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机械阻力波(F波)、木质部吸食波(G波)、韧皮部唾液分泌波(El波)和韧皮部汁液吸食波(E2波).刺探取食过程中,茶蚜在'W016'上的非刺探时间(np波)和C波总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黄金芽.二者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无差异,但韧皮部吸食汁液(E2波)时间'W016'显著短于黄金芽.茸毛密度、下表皮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是'W016'抗茶蚜取食胁迫的主要物理屏障因子,而咖啡碱和可溶性糖含量为主要生化因子.表明'W016'对茶蚜的取食抗性与其叶片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茶蚜取食行为物理性状营养成分抗虫特性

    毛足棒角蝗对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和苦参碱的敏感性监测及解毒酶活性分析

    高海燕杨旭兵闫锋孙彦楠...
    270-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和苦参碱的药物敏感性现状及代谢抗性机制.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四子王旗、锡林浩特、正镶白旗、扎鲁特旗和新巴尔虎左旗蝗虫高发地区毛足棒角蝗3龄蝗蝻对3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检测了不同田间种群毛足棒角蝗体内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肤-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多功能氧化酶(Multifunctional oxidase,MFO)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CYP450)的活性,并分析了毛足棒角蝗的抗性水平与不同解毒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毛足棒角蝗5个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明显降低,3龄蝗蝻的抗性倍数依次为5.91倍、5.28倍、4.69倍、3.18倍和4.06倍;四子王旗、正镶白旗和扎鲁特旗种群对苦参碱敏感性变化明显,5个毛足棒角蝗种群对印楝素敏感性无明显变化.不同田间种群的解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其中CarE、GST和CYP450活性与敏感种群差异显著,MFO活性升高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毛足棒角蝗体内的GST、CYP450活性对印楝素和苦参碱抗性水平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533和0.891、0.845;CarE、GST酶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8和0.842,CYP450酶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通径分析表明,GST、CYP450活性对印楝素和苦参碱抗性起正向效应,CarE、MFO起间接效应;CarE、GST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呈现正向效应,发挥直接作用,CYP450则发挥间接作用.毛足棒角蝗的解毒酶与抗药性水平关系密切,多种解毒酶协同发挥作用可降低杀虫剂的毒力,在抗性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草原蝗虫治理科学选用杀虫剂、提高防治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毛足棒角蝗抗药性解毒酶活性相关分析通径分析

    桃红颈天牛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赵伟薇谢广林王文凯
    28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毛形感器2亚型、耳形感器以及Bö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口器均分布有感器类型6型10亚型,即刺形感器2亚型、锥形感器4亚型、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板形感器以及Bö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跗节表面均有感器类型3型6亚型,即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以及毛形感器1亚型,且雌雄虫间各部位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桃红颈天牛触角口器跗节感器

    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系统形态结构

    姜振宇刘文茹刘梅柯桂连友...
    296-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柑橘的重要害虫.本文基于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石蜡切片观察,对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雌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附腺、前生殖腔(包含布氏交配囊、桑葚腺、生殖腔片)、后生殖腔(阴道和产卵针)组成.雄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精泵、输精管、附腺、输入射精管、输出射精管、后附腺和阳茎组成.其雌虫有泄殖腔,位于产卵针前端稍后,雄虫无泄殖腔.雌虫前生殖腔表面被2对肌肉包裹,内部的布氏交配囊、桑葚腺和生殖腔片不易被观察.精泵是一个淡黄色球体,由射精突(精泵内骨骼)、肌纤维(肌肉)、射精囊组成.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形系统形态结构或组织经过进化,从而适应其伪产卵器的运动、交配、产卵等行为机制.为理解昆虫繁殖生理、进化和多样性,以及昆虫的产卵、交配和代谢物排泄等行为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柑橘大实蝇内生殖形系统布氏交配囊桑葚腺精泵泄殖腔